从“上”到“下”:政府行动的理性选择
据《桂林晚报》报道,8月至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机关干部将用3个月的时间开展下访专项活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此,8月3日自治区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下访专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部署。(本报2007年8月5日02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愈加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群众利益诉求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上访制度的实行为化解各种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本位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存在。一些政府机关和部门面对群众上访所采取的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以及“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工作做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如何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以及如何让政府重新回归群众成为新时期各级政府所面对的重大课题。自治区将要开展的由群众“上访”变干部“下访”的专项活动无疑是转变干部作风、化解群众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乍一看,“上”与“下”之间似乎只是简单的顺序颠倒。但是细一想,却发现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蕴,因为它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路径依赖。顾名思义,上访是指诉求者到国家信访机关申诉冤情或抗议请愿的行为,它所体现的是群众的主动,政府的被动;而下访却恰恰相反,它是指政府机关或部门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主动贴近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搜集民意、解决民困,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主动,群众的被动。因此,“上”与“下”之间的转换,并不单单是一个顺序的颠倒、一个方向的变换,它体现了政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工作内涵,体现了政府理性的回归。同时,由群众“上访”变为干部“下访”,还能够节约政府行政成本,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行政环境,消除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民主质量以及规避政府政策风险,避免政策执行无效率。
我们欣喜地看到,正是政府主动在工作中找出自身问题以及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才使得一些矛盾没有被进一步的激化和扩大;也正是政府由“上”变“下”、变“堵”为“疏”等工作方法的施行,拉近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项制度的施行,在不同的情境都要面对各种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以使这项惠民的活动更加成熟,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目的。
政府在开展这项活动的时候,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预测将会遇到的困难,以期更好地解决。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该持之以恒,避免“三分钟热情”。同时,应该建立良好的评估手段和长效机制,使“干部下访”这一做法不仅仅是一次短时间的活动,而应该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