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眼泪,流在我的心里
——《传媒江湖·飘》自序
刚过了25周岁生日,以人生百年计算,也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的旅程。不免有些时光飞逝的感慨,在感慨之余,就想对过去的这些年岁做个总结,于是就有了这本不伦不类的文集。
此书收录的全部为大学以后的文章,也就是说都是最近5年以内写出的。之前的写作一篇也没有收录,自己感觉那些东西都太稚嫩,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还是扔到垃圾堆里为好。
2002年9月,我进入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因为个人爱好与专业的缘故,文字成了我生存的表达方式。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有幸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让我受益匪浅的老师,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是令我常常追忆的旧时光。可以说,从他们身上获得的东西,远要超过让人乏味的课堂,这一点,本书的内容能深刻的体现出来。因此,校报也成了我大学记忆的城堡,那里有很多值得一生珍藏的美好故事……
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最近三年本人对中国传媒界的年度盘点文章,是我个人从最底层,以一个新闻小兵的视角来观察波涛汹涌的传媒江湖,集中体现了我对目前中国传媒界的思考。
第二部分为媒介研究类文章,本人自2003年初,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老师鼓励,开始了尝试着写此类文章,基本上都首先发表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www.cddc.net),也正因为此该中心为我开出了个人专栏。由于身在当今新闻教育之中,故对新闻教育的思考是此类文章中的一大内容,提出了原创性的“一纲二元四目”的新闻教育模式,此文发表后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尤其是被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会、华中师大华大传媒在线、山东大学学生处、湖南大学等高校网站收录,向学校学生推荐阅读,更让本人欣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网站也收录在群言堂栏目里,可见此文影响确实广泛。总结此类文章,可以看出初升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其中有不少尖锐的提法,作为学术研究我想还是应该允许的。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有不少原创性提法,比如上面说的“一纲二元四目”新闻教育模式、本位—互位传播模式、报业后中心城市时代等,都是本人的理论原创,是在学术界首次提出概念和论述。且有些提法已经受到认同,像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张秉礼就曾在发表论文时使用了报业“后中心城市时代”这一提法。
第三部分是评论性文章,大事小事,有感而发,发出个人的声音,以产生影响。因处在新闻界,关于本行业的评论是一大内容和亮点。其中关于兰成长案的评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民网和新华网都曾刊登,“全国有57万假记者,约占从业人员的75% ”的说法被其他评论人广为引用,更重要的是,还在所有评论中,高屋建瓴地提出“国家应关注大同市使记者致死又公然违宪”,开始进行制度法规层面的追问。文中还呼吁“记者证管理办法有问题亟需纠正”,后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还层专门做了回应,当然回应是让人失望的“不需要纠正”。
第四部分命名为“一路走来”,是我在人生的某些当儿的心声,以供后来者参考。
最后一部分是本人新闻从业以来几百篇新闻作品中的一部分,大都是深度报道或连续性报道。做记者,每天都在写新闻,但真正能保存下来的没有几篇,众多应付工分的稿件都是垃圾,甚至连自己都不愿意看,毫无价值。这里收录的十来篇深度报道,虽说不上是新闻精品,但大都发表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至少对相关人员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说实在的,采访了不计其数的人,但让我永远牵挂的是两个小地方的人,一个是浙江义乌位于深山中的峰山自然村,水、电甚至是路都没通,他们的村子已经荒芜了十几年,村民全都逃离了出来,生活自然艰难,在富裕的义乌,真的让人唏嘘不已,我的报道后,据说领导很重视,但由于离开了义乌,也就不知道他们目前的情况是不是好了些。另外一个是湖北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那里的污染真的很严重。我们去采访时,地下水早不能饮用,村民靠购买纯净水生活已经三年了。在这块土地上,两千多年前,曾创造了与中原文化可以媲美的楚文化,这里是楚国都城——楚纪南故都。然而就是在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某些人为了自身牟利,非法进行国家早以淘汰、明令禁止的高污染生产——废旧轮胎炼油,使当地人民遭受了污染之苦。然而当地有关责任部门在这当中,非但没有严格执法,反而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人民有苦难言。由于荆州区主管环保的区长正是从此镇上来的官员,与之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他对本人的采访嗤之以鼻,当然本人和他进行了公开的争吵,在市政府组织的有关部门的联合调查组会议上。当然,最后我们报道的污染企业被取缔和完全捣毁,我的报道最后也获得了当地的新闻奖。然而纪南镇十八年的污染之痛,决非一时就可以消除的,何况其他污染企业仍然存在。故本人离开那里之后,也时常想念起那里的善良却遭受污染之痛的百姓们。在这里,只有祝福他们能早日拥有适宜生存的环境。
百姓或喜或悲的眼泪,不但流在这块大地上,还应流在记者的心里,我想这是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拥有的职业素养。今后,我也会努力记录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与生命际遇。“您的眼泪,流在我的心里。”是我从事新闻事业时刻记在心头的一句话。
当下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转型期的社会,纷乱复杂,善良的人们有时生活在失望失落无助之中。故传媒的作用尤为重要,这也是本人2007年传媒盘点结束语的所——“和谐梦想:传媒首先要找回自己”,因为如果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自己都丧失了自我,那么建设和谐社会也就很难让人看到希望。让传媒的还给传媒自己,这是权力机关今后应该做的事情。正如美国第三届总统杰斐逊所说“宁要没有政府的报纸,不要没有报纸的政府”,在21世纪东方中国的本人,却是这位西半球19世纪初美国总统的忠实“粉丝”,估计是这个老头没有想到过的。
距北京奥运会召开还有209天,中国的复兴在路上,刚拉开人生帷幕的本人,也是在路上。与复兴的中国同行,这是我辈的荣幸。祝福中国,祝福自己,在2008年的元月。
最后对给予我启迪和教诲的河南大学郭灿金、张天定两位老师表示感谢,也对有一面之缘鼓励我走上媒介研究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从未谋面网络来往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致谢,还有我大学时的好友们,谢谢你们的支持与鼓励,另外对有助于本人成长发展的每一个人,也表示深深的谢意。
王又锋
2008年1月12日于太湖之滨无锡
您的眼泪,流在我的心里
——《传媒江湖·飘》自序
刚过了25周岁生日,以人生百年计算,也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的旅程。不免有些时光飞逝的感慨,在感慨之余,就想对过去的这些年岁做个总结,于是就有了这本不伦不类的文集。
此书收录的全部为大学以后的文章,也就是说都是最近5年以内写出的。之前的写作一篇也没有收录,自己感觉那些东西都太稚嫩,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还是扔到垃圾堆里为好。
2002年9月,我进入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因为个人爱好与专业的缘故,文字成了我生存的表达方式。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有幸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让我受益匪浅的老师,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是令我常常追忆的旧时光。可以说,从他们身上获得的东西,远要超过让人乏味的课堂,这一点,本书的内容能深刻的体现出来。因此,校报也成了我大学记忆的城堡,那里有很多值得一生珍藏的美好故事……
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最近三年本人对中国传媒界的年度盘点文章,是我个人从最底层,以一个新闻小兵的视角来观察波涛汹涌的传媒江湖,集中体现了我对目前中国传媒界的思考。
第二部分为媒介研究类文章,本人自2003年初,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老师鼓励,开始了尝试着写此类文章,基本上都首先发表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www.cddc.net),也正因为此该中心为我开出了个人专栏。由于身在当今新闻教育之中,故对新闻教育的思考是此类文章中的一大内容,提出了原创性的“一纲二元四目”的新闻教育模式,此文发表后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尤其是被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会、华中师大华大传媒在线、山东大学学生处、湖南大学等高校网站收录,向学校学生推荐阅读,更让本人欣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网站也收录在群言堂栏目里,可见此文影响确实广泛。总结此类文章,可以看出初升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其中有不少尖锐的提法,作为学术研究我想还是应该允许的。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有不少原创性提法,比如上面说的“一纲二元四目”新闻教育模式、本位—互位传播模式、报业后中心城市时代等,都是本人的理论原创,是在学术界首次提出概念和论述。且有些提法已经受到认同,像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张秉礼就曾在发表论文时使用了报业“后中心城市时代”这一提法。
第三部分是评论性文章,大事小事,有感而发,发出个人的声音,以产生影响。因处在新闻界,关于本行业的评论是一大内容和亮点。其中关于兰成长案的评论,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民网和新华网都曾刊登,“全国有57万假记者,约占从业人员的75% ”的说法被其他评论人广为引用,更重要的是,还在所有评论中,高屋建瓴地提出“国家应关注大同市使记者致死又公然违宪”,开始进行制度法规层面的追问。文中还呼吁“记者证管理办法有问题亟需纠正”,后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还层专门做了回应,当然回应是让人失望的“不需要纠正”。
第四部分命名为“一路走来”,是我在人生的某些当儿的心声,以供后来者参考。
最后一部分是本人新闻从业以来几百篇新闻作品中的一部分,大都是深度报道或连续性报道。做记者,每天都在写新闻,但真正能保存下来的没有几篇,众多应付工分的稿件都是垃圾,甚至连自己都不愿意看,毫无价值。这里收录的十来篇深度报道,虽说不上是新闻精品,但大都发表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至少对相关人员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说实在的,采访了不计其数的人,但让我永远牵挂的是两个小地方的人,一个是浙江义乌位于深山中的峰山自然村,水、电甚至是路都没通,他们的村子已经荒芜了十几年,村民全都逃离了出来,生活自然艰难,在富裕的义乌,真的让人唏嘘不已,我的报道后,据说领导很重视,但由于离开了义乌,也就不知道他们目前的情况是不是好了些。另外一个是湖北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那里的污染真的很严重。我们去采访时,地下水早不能饮用,村民靠购买纯净水生活已经三年了。在这块土地上,两千多年前,曾创造了与中原文化可以媲美的楚文化,这里是楚国都城——楚纪南故都。然而就是在这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某些人为了自身牟利,非法进行国家早以淘汰、明令禁止的高污染生产——废旧轮胎炼油,使当地人民遭受了污染之苦。然而当地有关责任部门在这当中,非但没有严格执法,反而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人民有苦难言。由于荆州区主管环保的区长正是从此镇上来的官员,与之有着很大的利害关系,他对本人的采访嗤之以鼻,当然本人和他进行了公开的争吵,在市政府组织的有关部门的联合调查组会议上。当然,最后我们报道的污染企业被取缔和完全捣毁,我的报道最后也获得了当地的新闻奖。然而纪南镇十八年的污染之痛,决非一时就可以消除的,何况其他污染企业仍然存在。故本人离开那里之后,也时常想念起那里的善良却遭受污染之痛的百姓们。在这里,只有祝福他们能早日拥有适宜生存的环境。
百姓或喜或悲的眼泪,不但流在这块大地上,还应流在记者的心里,我想这是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拥有的职业素养。今后,我也会努力记录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与生命际遇。“您的眼泪,流在我的心里。”是我从事新闻事业时刻记在心头的一句话。
当下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转型期的社会,纷乱复杂,善良的人们有时生活在失望失落无助之中。故传媒的作用尤为重要,这也是本人2007年传媒盘点结束语的所——“和谐梦想:传媒首先要找回自己”,因为如果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自己都丧失了自我,那么建设和谐社会也就很难让人看到希望。让传媒的还给传媒自己,这是权力机关今后应该做的事情。正如美国第三届总统杰斐逊所说“宁要没有政府的报纸,不要没有报纸的政府”,在21世纪东方中国的本人,却是这位西半球19世纪初美国总统的忠实“粉丝”,估计是这个老头没有想到过的。
距北京奥运会召开还有209天,中国的复兴在路上,刚拉开人生帷幕的本人,也是在路上。与复兴的中国同行,这是我辈的荣幸。祝福中国,祝福自己,在2008年的元月。
最后对给予我启迪和教诲的河南大学郭灿金、张天定两位老师表示感谢,也对有一面之缘鼓励我走上媒介研究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从未谋面网络来往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致谢,还有我大学时的好友们,谢谢你们的支持与鼓励,另外对有助于本人成长发展的每一个人,也表示深深的谢意。
王又锋
2008年1月12日于太湖之滨无锡
《传媒江湖·飘》在线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