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成长问题。企业理论一般把企业成长类型分成两类,一类是原始型,即从小企业——中企业——骨干企业——大企业成长为超级大企业的成长型,这是一种完全型成长过程;另一类是从骨干企业或大企业直接成长为超级大企业,这是一种不完全型成长类型。由此,企业成长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条是外延型途径,另一条是内涵型途径,或者两条途径交叉进行。走哪一条途径视企业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企业成长的方式和途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通过获得专有技术使企业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产权已经商品化,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处于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企业对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具有相当高的引入和采用热情。因为一项专有技术或发明专利会使企业实现有效增长并带来可观的效益。引进工业产权已经成了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工业产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专利权和商标权。我国的专利技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此外,企业还有获得专有技术的途径。专有技术(know-how)与专利技术不同,它不受专利法的保护。专有技术包括工业专有技术、商业专有技术(秘密性质的市场情报)和经营管理专有技术(组织生产的秘密等)。日本曾组织过
一次调查,30%的企业认为专利制度的存在为技术革新提供了最有力的刺激。联邦德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如无专利保护,21%的专利发明有可能搞不出来。在美国的一次调查中,33.3%大型企业和52.4%的中小企业表示,如无专利保护,他们将减少研究开发活动。企业是发明创造的主要基地,是专利技术的大量买主,也是实施专利技术的中坚力量。国外绝大部分专利申请来自企业。日立公司每年有3万件专利申请,松下和东芝两公司每年也有2万件专利申请。专利技术对企业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信誉的象征,有利于企业智力开发,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手段,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国外各个企业把对新技术的开发、专利权的持有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日本松下公司,每年平均2.5人提出一项发明或实用新型,其中99%是小发明。他们有句名言:“我公司每年拥有提出5.2万项发明的预备军”。为了优先取得专利权和专利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当一家企业正在研制一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时候,甚至正在构思阶段,其他厂听到风声就跟上去。如果知道这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已经取得了专利权,有的企业为了争取时间,常常不惜重金把专利使用权抢购到手,用于发展新产品。由此可见,创造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以及引进它们已成为现代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二、依靠专业化使企业成长
专业化(Specialization)在经济学中指对不同的个人、产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不同生产活动的划分。专业化就是分工,它可以存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不同操作中(亚当斯密曾举出过制针的实例,现在有装配线生产),也可以存在于社会生产中(如专业化手艺人和商人),还可以存在于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专业化的优点很多,它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它使不同的工人能够利用自己的不同能力,在自己生产效率最高的领域工作。它能使人获得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生产技能。它能使人一生专门从事某种操作或职业,避免改行的时间损失。企业生产过程专业化能简化劳动,以便实现机械化和使用节约劳动的资本。工业专业化可以促进机械的发明创造和有效利用。地区专业化能使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实行工业和地区专业化的程度要受到成本和市场各方面的限制。由此,我们看到,企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走工业专业化道路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专业化成长方式是与企业获得专有技术和下一个方式是紧密联系的。
三、依靠企业内部扩张使企业成长
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集约化”的扩大再生产,走内涵式的道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提高活劳动及生产资料的效率所取得。其中技术进步是重要因素。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技术的有效利用。据经济学家统计,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率增长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的因素占40%,劳动力增长因素和资源分配的改善只占20%,人均成本的改善占15%,而规模经济占13%。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企业创新活动来实现的。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企业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表示为企业既定生产函数的改变。创新在本质上是运行效率的改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周期性特点。企业创新具有迭加效应(引起同行模仿,也称谓创新扩散)、联动效应(引起连锁反应)、加速效应(加速科技进步)、更换效应(使企业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增长)。企业只有在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成本时才有创新动力。创新成本和创新收益的比值关系成为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四、依靠企业兼并实现企业成长
企业兼并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策略,一些有较大实力的公司并不愿意建设新工厂,而喜欢收购或接管其它企业。因此,这一现象也称企业合并。按规模等级排列把合并分为“较大”和“较小”两种。较大的合并企业是指立即改变兼并公司的规模等级的合并企业,即被兼并公司和兼并公司的总规模超过兼并公司在合并前一刻的规模等级限度。但研究表明,这种大合并需要一个长时期过程才会出现“合并浪潮”。有人认为每隔15年,而另一些人认为须30或40年。大部分的合并企业都是较小的合并企业。
那么,影响企业做强做大或者说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企业实力方面的因素,也就是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二是体现企业自身质量方面的因素,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率,它反映企业素质和效率;三是体现企业基础的因素,即企业规模。
一、影响企业实力的因素
提高企业实力是企业成长的实质。企业实力的提高主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这涉及到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一般来说,由企业购买并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条件,就是企业的投入要素。根据投入要素在一定时间里的可变与否,可以将其划分为可变投入要素和不可变投入要素。根据投入要素的物质存在形态,又可以将所有的投入要素分为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各种投入要素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某些情况下也存在替代关系。为分析企业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各种投入要素的功能,实现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产出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以生产函数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理论,有关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替代效应等原理已经很成熟。对于分析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都是十分有用的工具。除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之外,保持和提高企业实力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扩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这种投资行为是企业生存和成长不可缺少的企业行为。一般来说,企业仅仅维持简单再生产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必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或扩大生产能力或增加工人数量。外延式为主的发展道路是企业成长的两条基本道路之一。但是,企业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同时也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除了资金、土地、产业寿命周期、产业特点限制外,还有企业规模的适度问题。
二、影响企业本身质量的因素
企业本身质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素质。而企业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质的提高、水平的提高和利用率的提高。这也是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的核心。从而反映出企业成长的又一条道路,以内涵式为主的成长道路。实现这一成长道路的关键则是企业的技术进步。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组织的改进、技术改造、劳动者的教育。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企业成长本身就隐含着企业组织形态的演进,企业的成长过程可能是从小企业到中企业到大企业的发展,也可能是从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发展为公司形式,这其中就伴随着劳动分工的演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特别在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成本的降低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技术进步所致;第二是管理组织的改进(如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技术进步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大的突破,从而也不会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们在分析企业成长时,应该注意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长期内一般是由技术水平提高引起的。而在短期内,一般是由于管理组织改善(鼓励作用)所致。可见在短期内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影响因素并非来自技术进步,而是来自管理方面。
三、体现企业基础的因素——企业规模
几何学的原理给人们以启示,任何物体的面积,与其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地增加,而其体积则与其直径的立方成正比地增加。生物学家受其启示认为动物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大象长得太大了,象腿就会变得更粗以便支撑其体重,但再重其腿就难以抬得起来了。加兰特(J.A.Gallant)和普罗思罗(J.W.Prothero)也受其启发试图制定社会机构的“规模规律”,作者在1972/年发表的《在大学中观察到的重量:成长的后果》一文中认为,一所大学如果注册学生超过了一万五千人到两万人,就大得难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及对学校进行管理。同理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企业,其规模也有一定的限度,它不能无限制的成长下去,超过了这个限度,其生产率就会下降并最终导致无法进行管理。由此可见研究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理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市场竞争中的某一行业的一个企业来说,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规模,低于该规模,就难以生存;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最高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无论其经营管理多么好,也很难很好发展。因此,在理论上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企业究竟多大规模为好?什么叫大了?什么叫小了?恰当的企业规模和不恰当的规模如何确定?彼得·F·德鲁克(Drucker,peter)提出了现代意义的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他认为企业的规模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指企业的某一个方面。决定企业的大小必须考察多方面的因素:雇佣人数、销售额、附加价值(在适用的情况内)、产品种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介入市场的数量、工艺技术的复杂性等。用时还要考察企业所属行业的结构,它所占市场的份额以及其它因素。为此他认为,能相当可靠地指出一个企业是小企业,中等企业或大企业的标准只有一个──管理和管理结构,只有这才能真正表明企业规模的整体概念。所以他认为,小企业只要求一个人专门从事高层管理工作而不从事其它任何职能工作。而且他非常熟悉和了解企业中担任关键职责的几个人,对于他们的背景、经历、表现了如指掌。而一个人能了解他人到这种程度的人数不会超过12—15人。而中等企业的一把手对企业的重要人士就难以完全熟悉和了解到了,所以需要征询几个亲密同事并以集体名义回答有关问题了。一些中等企业的重要人士大约有四、五十人了。在大企业中处于顶层的少数人集团不征询他人意见或参考资料难于了解企业的关键人士的背景、经历、去向。以这个标准去衡量只有三、四百专业人员的管理咨询公司是大企业或5有5亿美元销售额的美国家用产品公司仅是一个中等企业就使人信服了。认为规模不当是一种慢性的、虚弱的、消耗的而又很常见的病。如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要成为一个“小钢铁公司”、“小石油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小企业或中等企业要生存下去,其合理规模就是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置,才能免除该行业大企业的竞争。同理在出版业如果不是小型的或中等规模的企业显然难以成功。而有的行业大小企业都可能成功而处于中间的中等企业则不能取得成功。同时他又认为规模是否恰当可能随各个时期的不同而改变。有时一个相当大的国际性企业的规模是完全恰当的,而到了另一时期已经成为不恰当规模了。许多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世界经济的一个特殊生态领域中却建立了特殊的领先地位,显然是恰当的。为此他得出结论认为规模不当的企业中必然有一个(或极少数几个)领域,活动、职能部门或工作不成比例地过于庞大。这个领域是如此的庞大,以致必须投入大量的努力和成本,使得企业不可能取得经济效果。无论企业取得多少效益,这个过于庞大的领域总是把这些收益全部吸进去还不够。由于企业在大小、份量或复杂性方面不成比例,以致无法取得任何成果。日本著名产业组织论者马场正雄认为,企业的规模同销售额增长率没有必然的,普遍的联系。企业规模大,企业发展就快的结论也没有事实根据。同时他还否定了企业规模大利润就高的假议。并认为企业规模大有利于技术进步的观点也不完全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做强做大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在理论指导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可能少走一些弯路。当然,结合实际的发展才是成功之路。
一、通过获得专有技术使企业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产权已经商品化,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处于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企业对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具有相当高的引入和采用热情。因为一项专有技术或发明专利会使企业实现有效增长并带来可观的效益。引进工业产权已经成了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工业产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专利权和商标权。我国的专利技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此外,企业还有获得专有技术的途径。专有技术(know-how)与专利技术不同,它不受专利法的保护。专有技术包括工业专有技术、商业专有技术(秘密性质的市场情报)和经营管理专有技术(组织生产的秘密等)。日本曾组织过
一次调查,30%的企业认为专利制度的存在为技术革新提供了最有力的刺激。联邦德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如无专利保护,21%的专利发明有可能搞不出来。在美国的一次调查中,33.3%大型企业和52.4%的中小企业表示,如无专利保护,他们将减少研究开发活动。企业是发明创造的主要基地,是专利技术的大量买主,也是实施专利技术的中坚力量。国外绝大部分专利申请来自企业。日立公司每年有3万件专利申请,松下和东芝两公司每年也有2万件专利申请。专利技术对企业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信誉的象征,有利于企业智力开发,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手段,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国外各个企业把对新技术的开发、专利权的持有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日本松下公司,每年平均2.5人提出一项发明或实用新型,其中99%是小发明。他们有句名言:“我公司每年拥有提出5.2万项发明的预备军”。为了优先取得专利权和专利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当一家企业正在研制一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时候,甚至正在构思阶段,其他厂听到风声就跟上去。如果知道这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已经取得了专利权,有的企业为了争取时间,常常不惜重金把专利使用权抢购到手,用于发展新产品。由此可见,创造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以及引进它们已成为现代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二、依靠专业化使企业成长
专业化(Specialization)在经济学中指对不同的个人、产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不同生产活动的划分。专业化就是分工,它可以存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不同操作中(亚当斯密曾举出过制针的实例,现在有装配线生产),也可以存在于社会生产中(如专业化手艺人和商人),还可以存在于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专业化的优点很多,它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它使不同的工人能够利用自己的不同能力,在自己生产效率最高的领域工作。它能使人获得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生产技能。它能使人一生专门从事某种操作或职业,避免改行的时间损失。企业生产过程专业化能简化劳动,以便实现机械化和使用节约劳动的资本。工业专业化可以促进机械的发明创造和有效利用。地区专业化能使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实行工业和地区专业化的程度要受到成本和市场各方面的限制。由此,我们看到,企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走工业专业化道路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专业化成长方式是与企业获得专有技术和下一个方式是紧密联系的。
三、依靠企业内部扩张使企业成长
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集约化”的扩大再生产,走内涵式的道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提高活劳动及生产资料的效率所取得。其中技术进步是重要因素。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技术的有效利用。据经济学家统计,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率增长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的因素占40%,劳动力增长因素和资源分配的改善只占20%,人均成本的改善占15%,而规模经济占13%。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企业创新活动来实现的。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企业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表示为企业既定生产函数的改变。创新在本质上是运行效率的改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周期性特点。企业创新具有迭加效应(引起同行模仿,也称谓创新扩散)、联动效应(引起连锁反应)、加速效应(加速科技进步)、更换效应(使企业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增长)。企业只有在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成本时才有创新动力。创新成本和创新收益的比值关系成为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四、依靠企业兼并实现企业成长
企业兼并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策略,一些有较大实力的公司并不愿意建设新工厂,而喜欢收购或接管其它企业。因此,这一现象也称企业合并。按规模等级排列把合并分为“较大”和“较小”两种。较大的合并企业是指立即改变兼并公司的规模等级的合并企业,即被兼并公司和兼并公司的总规模超过兼并公司在合并前一刻的规模等级限度。但研究表明,这种大合并需要一个长时期过程才会出现“合并浪潮”。有人认为每隔15年,而另一些人认为须30或40年。大部分的合并企业都是较小的合并企业。
那么,影响企业做强做大或者说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企业实力方面的因素,也就是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二是体现企业自身质量方面的因素,也就是企业的生产率,它反映企业素质和效率;三是体现企业基础的因素,即企业规模。
一、影响企业实力的因素
提高企业实力是企业成长的实质。企业实力的提高主要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这涉及到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一般来说,由企业购买并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条件,就是企业的投入要素。根据投入要素在一定时间里的可变与否,可以将其划分为可变投入要素和不可变投入要素。根据投入要素的物质存在形态,又可以将所有的投入要素分为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各种投入要素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某些情况下也存在替代关系。为分析企业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各种投入要素的功能,实现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产出的目的,由此形成了以生产函数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理论,有关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替代效应等原理已经很成熟。对于分析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都是十分有用的工具。除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之外,保持和提高企业实力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扩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这种投资行为是企业生存和成长不可缺少的企业行为。一般来说,企业仅仅维持简单再生产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必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或扩大生产能力或增加工人数量。外延式为主的发展道路是企业成长的两条基本道路之一。但是,企业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同时也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除了资金、土地、产业寿命周期、产业特点限制外,还有企业规模的适度问题。
二、影响企业本身质量的因素
企业本身质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素质。而企业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指质的提高、水平的提高和利用率的提高。这也是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的核心。从而反映出企业成长的又一条道路,以内涵式为主的成长道路。实现这一成长道路的关键则是企业的技术进步。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组织的改进、技术改造、劳动者的教育。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企业成长本身就隐含着企业组织形态的演进,企业的成长过程可能是从小企业到中企业到大企业的发展,也可能是从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发展为公司形式,这其中就伴随着劳动分工的演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特别在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成本的降低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技术进步所致;第二是管理组织的改进(如有效的激励机制)。但技术进步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大的突破,从而也不会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们在分析企业成长时,应该注意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长期内一般是由技术水平提高引起的。而在短期内,一般是由于管理组织改善(鼓励作用)所致。可见在短期内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影响因素并非来自技术进步,而是来自管理方面。
三、体现企业基础的因素——企业规模
几何学的原理给人们以启示,任何物体的面积,与其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地增加,而其体积则与其直径的立方成正比地增加。生物学家受其启示认为动物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大象长得太大了,象腿就会变得更粗以便支撑其体重,但再重其腿就难以抬得起来了。加兰特(J.A.Gallant)和普罗思罗(J.W.Prothero)也受其启发试图制定社会机构的“规模规律”,作者在1972/年发表的《在大学中观察到的重量:成长的后果》一文中认为,一所大学如果注册学生超过了一万五千人到两万人,就大得难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及对学校进行管理。同理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企业,其规模也有一定的限度,它不能无限制的成长下去,超过了这个限度,其生产率就会下降并最终导致无法进行管理。由此可见研究企业规模对企业成长理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市场竞争中的某一行业的一个企业来说,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规模,低于该规模,就难以生存;同时也存在着一个最高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无论其经营管理多么好,也很难很好发展。因此,在理论上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企业究竟多大规模为好?什么叫大了?什么叫小了?恰当的企业规模和不恰当的规模如何确定?彼得·F·德鲁克(Drucker,peter)提出了现代意义的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他认为企业的规模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指企业的某一个方面。决定企业的大小必须考察多方面的因素:雇佣人数、销售额、附加价值(在适用的情况内)、产品种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介入市场的数量、工艺技术的复杂性等。用时还要考察企业所属行业的结构,它所占市场的份额以及其它因素。为此他认为,能相当可靠地指出一个企业是小企业,中等企业或大企业的标准只有一个──管理和管理结构,只有这才能真正表明企业规模的整体概念。所以他认为,小企业只要求一个人专门从事高层管理工作而不从事其它任何职能工作。而且他非常熟悉和了解企业中担任关键职责的几个人,对于他们的背景、经历、表现了如指掌。而一个人能了解他人到这种程度的人数不会超过12—15人。而中等企业的一把手对企业的重要人士就难以完全熟悉和了解到了,所以需要征询几个亲密同事并以集体名义回答有关问题了。一些中等企业的重要人士大约有四、五十人了。在大企业中处于顶层的少数人集团不征询他人意见或参考资料难于了解企业的关键人士的背景、经历、去向。以这个标准去衡量只有三、四百专业人员的管理咨询公司是大企业或5有5亿美元销售额的美国家用产品公司仅是一个中等企业就使人信服了。认为规模不当是一种慢性的、虚弱的、消耗的而又很常见的病。如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要成为一个“小钢铁公司”、“小石油公司”几乎是不可能的。小企业或中等企业要生存下去,其合理规模就是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置,才能免除该行业大企业的竞争。同理在出版业如果不是小型的或中等规模的企业显然难以成功。而有的行业大小企业都可能成功而处于中间的中等企业则不能取得成功。同时他又认为规模是否恰当可能随各个时期的不同而改变。有时一个相当大的国际性企业的规模是完全恰当的,而到了另一时期已经成为不恰当规模了。许多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世界经济的一个特殊生态领域中却建立了特殊的领先地位,显然是恰当的。为此他得出结论认为规模不当的企业中必然有一个(或极少数几个)领域,活动、职能部门或工作不成比例地过于庞大。这个领域是如此的庞大,以致必须投入大量的努力和成本,使得企业不可能取得经济效果。无论企业取得多少效益,这个过于庞大的领域总是把这些收益全部吸进去还不够。由于企业在大小、份量或复杂性方面不成比例,以致无法取得任何成果。日本著名产业组织论者马场正雄认为,企业的规模同销售额增长率没有必然的,普遍的联系。企业规模大,企业发展就快的结论也没有事实根据。同时他还否定了企业规模大利润就高的假议。并认为企业规模大有利于技术进步的观点也不完全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做强做大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在理论指导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可能少走一些弯路。当然,结合实际的发展才是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