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产商的季节性责任


地产商的季节性责任

近两年的夏天,重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是热得七窍生烟,大量土地龟裂;就是山洪爆发,到处洪水肆虐。因此,每一年的夏天都可以看到出去的开发商在忙活:天气干旱的时候,他们捐款抗旱送水;山洪爆发的时候,他们又在抗洪救灾中慷慨解囊。

2007年的7月,重庆由火炉变成了汪洋大海,去了数百年不遇的大旱,这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又被浸泡在水中,数十年不遇的大暴雨将重庆变成了雷电交加的泽国。

一天到晚被逼得焦头烂额的地产策划人于是眉开眼笑,翻出往年的策划方案,将抗旱改成抗洪,便去向开发商们化缘了。借这个灾难的天气,一向十分抠门的开发商们也突然变得大方起来,华宇捐款150万元,协信捐赠160万元,龙湖捐款100万元……抢救被洪水冲坏的渣滓洞,白公馆,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抢修被洪水毁坏的水库大坝。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只要人们可以接触到的媒体,都充斥着抗洪募捐的新闻。一串长长的捐款名单,将重庆的开发商乐善好施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这话一点不假。每一年的夏天,都是重庆开发商大量掏钱的时节。一年四季,只有灾难肆掠的天气才让重庆开发商出尽了风头。为什么只有夏天,开发商才慷慨解囊,难道,地产商的责任是季节性的吗?

事实上,随着宏观调控的一步步紧逼,全国各地的房价不断飚升,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普通百姓对开发商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开发商在社会上成了“黑心”企业公民。在大多数普通百姓看来,房地产开发商的发家得益于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和中国特有的土地评估和政府垄断经营体制,是建立在一种不平等的土地拆迁基础上的财富积累。捐多少钱能够改变普通百姓在失去原来的土地和房屋所带来的痛苦呢?捐多少钱又能够重塑开发商的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呢?

能不能将地产商一年一次的季节性乐善好施变成一种常态!开发商能不能不把社会危机时刻的捐助当成是企业的“秀场”。当然,在拜金主义盛行,市场法条无孔不入的现实环境中,给开发商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有点太苛刻了。

灾难天气能否带给开发商好的口碑?

作秀已经成为目前浮躁社会的一大通病,这个社会还有多少真正的慈善呢?

调查发现,实际上,每个月,开盘量较大的开发商都会有一笔为数不少的媒体投放费用,但是唯有这个季节,开发商是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名义进行消费的。作为企业公民的开发商,在进行市场推广的时候,利用了社会和人们的灾祸,在收拾正在散落的民心,消散购房者对开发商的不满情绪。也由于这个坏天气,媒体也在版面收入上大受损失。这些捐款本来是用于媒体投放的费用,因为遇到坏天气,这些巨款被挪用了,但是各大媒体还不得不强装笑脸,高唱赞歌,毕竟,这是给开发商做企业美誉度的重要道具。笔者惊奇的发现,在开发商的善意背后,充满了和媒体共谋的痕迹。

按照中国的传统,乐善好施是不应该图名利的,这就要求作为开发商的企业公民,在去行善积德的时候,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但是,重庆的开发商们则不然,在去捐款抗洪的同时,大都从幕后走向前台,将捐助变成了“秀场”。乐善好施的开发商,穿着“作秀者”的外套,唱着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老调。

灾难天气能否给开发商的品牌带来好的口碑效应?

从短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但凡灾难出现,处于灾难之中的百姓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特别是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往往能够使企业在社会上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而这些数额巨大的捐款也确实能够帮助人们渡过难关。但是从较长一个发展阶段来看,地产商这种依靠灾难天气的作秀对一个品牌的塑造不过是杯水车薪,一旦灾难过后,开发商乐善好施的形象会很快被忘记,除了各大报纸给企业记一下流水账,华宇累计捐款6000多万元,金科10年捐款7000多万元等等之外,普通百姓的视线将会很快转移到关系自己切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