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又身处基层,怎样才能提高上稿率,出好稿,上大报?是靠关系还是靠质量?很多同行向我讨教有什么“诀窍”。多年来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写稿的成功率(发表率)主要靠的是质量用“心”才能采得鲜花万朵,出奇才能制胜。
——“标题制胜法”。新闻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闻的“浓缩体”。精彩的新闻标题应该是: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多变,有血有肉,善于煽情,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如果我们制作的标题含糊不清、语言俗套、形式呆板。一写火灾就是“大水无情人有情”、“洪水无情人有情”、一写安全生产,就是“某某段安全生产创佳绩”、“某某单位实现安全生产多少多少天”等等,这样的标题让受众看了味如嚼蜡,平淡无味。这些年来,我注意在标题上下功夫,注意从古典诗词、歌曲和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注意多用动词,制作了不少让人过目难忘的标题。如我制作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学学业务练练技术(肩题);襄樊工务段‘21世纪育才工程’显神采”(主题),肩题就是听了歌曲《常回家看看》后参考制作成的。这篇文章先后在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中原铁道报等报台刊载后,除了主标题改动个别字外,肩题几乎都未改动。制作的“工人‘特使’进机关”的标题,是我从“联合国特使”这一事件中受到的启发,该文在《法制日报》发表后,标题保持了原样。由此可见,好的标题是通往成功的第一关口,也是吸引编辑的重要一招。
——“导语制胜法”。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或者最新鲜的事实加以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以唤起读者注意,继续读下去。古人所谓“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就是这个意思。导语写的是否精彩与活泼,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兴趣。如果新闻导语缺乏磁力,变成了标题的重复,用概念性的语言“车轱辘”话,就会让受众看了半天也“如坠云雾”,不见“干货”,因为上稿率的关键取决于编辑,你写的文章吸引不了编辑,那也就吸引不了读者。因此,导语制作吸引人的关键就是引人入胜。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写的新闻导语可资借鉴,她的描写式导语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写的很多消息和通讯的导语都是采用描写式导语,如在《襄樊工务段‘21世纪育才工程’显神采》一文中,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襄樊工务段桥梁领工区支部书记巩汉朝的办公室里,刚刚脱下工装的大桥一班、二班的5名年轻职工正围坐在一台电脑旁饶有兴致学习着电脑。您看到的这个场面,只是该段实施的新世纪‘育才工程’的一个缩影”。这则导语和标题一样受到了编辑老师的首肯。还有发表在《法制日报》上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导语为:每逢双休日,一大早,湖北襄樊铁路分局六里坪电力机务段的职工便拿着书本出门了。他们三三两两向段教育楼走去,或搭乘单位开往十堰市的大客车朝自修、函授大学的授课点奔去。夜幕降临,家属区、段图书馆和职工单身宿舍里,又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声音,和着电力机车那雄浑的长鸣,不时在山乡的夜空中回荡……。这些导语,在报纸上刊载时,几乎没有改动。正如美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所言:“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其所言不虚。用心在新闻导语上大作文章不失为成功一招。
——“结构制胜法”。新闻的结构形式好比衣裳、家具,只有推陈出新,时时创新,才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百看不厌的感觉。但如果我们写新闻一提笔就是“老三段”;写经验消息不是首先、其次、再次“,就是“一是、二是、三是……”,把新闻报道写成了经验材料。这样的文章结构因为缺乏新意,大家看后就忘了,但如果我们在文章的结构上经常做到创新,给受众的肯定是一番新颖的感觉。在我写的消息中,我尽量避免将消息的结构写成经验材料。如我在《法制日报》上发表的《工人“特使”进机关》一文,笔者认为就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结构形式。国内外对消息的结构形式概括了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提要式、总分式、场面转换式、因果式、散文式等。你写的文章不管采取哪种形式,但第一要得到编辑的首肯,第二要得到读者的承认。以上是笔者作为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对自己写作经验的一点总结,对错与否,值得商榷。但我始终坚持认为任何经验都是知识的积累,都是心血和汗水的凝聚,都需要耐心、恒心、诚心与信心。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