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


                                      ---答价值中国网访谈

「内容摘要」在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我借鉴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应用到三农问题上。城市工商业金融实行市场经济,三农实行计划经济。

  价值中国:当代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什么?2007我国三农问题应面对哪些方面?

  葛孚学:三农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是农业在国民经济这个大蛋糕中所占的空间份额被其他行业严重挤兑造成的。封建时代重农抑商,农业是经济命脉,没有工商业的压制,自然问题没有这么严重,家家男耕女织的结构模式持续了几千年,这是很稳定的一种社会结构。

  为什么工业化后会凸现三农问题呢?这是因为农业本身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我们知道农业为社会提供粮食,蔬菜,水果,鸡鸭肉蛋鱼等生活必需品,所以说,农业稳了,社会就稳了。但随着机械,石油化工,电子纺织,金融商贸的兴起,农业的价值被贬低了,这不是说农业不重要,而是其附加值与其他行业相比低得可怜甚至为零。在机械化或者自动化时代,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借助现代化手段空前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农业有个很特殊的规律就是粮食的种植效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农业必须按照季节安排生产,并且农业深受气候,土壤水利条件的影响,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行业,所以金融部门不愿意贷款给农业。另外,农业的产量是有限度的,北方的小麦玉米只能一年一季,要想一年收获多季是办不到的。即使改良种子,单产也是有限的而非无限增产,不像工厂里开足马力不受天气的影响大幅度提高产量这么简单。农业说到底是个靠天吃饭的买卖,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人类总在农业上受制于大自然。

  2007年,我国三农问题主要应对的是农民耕地的保护问题以及由土地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补偿价格,小产权房等。落实义务教育的免费和加大惠农的政策,坚决抵制政府城市扩张对农民的侵害,必要时应设立中华总农会机构加以立法保护。

 
 价值中国: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如何?体现在哪些方面?

  葛孚学:无农不稳,农业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农问题若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势必造成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不符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就是要消除贫富分化共同致富,所以三农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首先9亿农业人口消费能力上不去,内需就一直低迷不振,反映到工商业领域内就是企业拼命靠出口赚取外汇,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这就出现了一种很有趣也很奇怪的现象:城市人和农村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国家,但经济上没什么往来,形同路人,彼此间象两个国籍的群体一样互不负责。这又进一步造成了诚信的丧失,城市人为农村人特别生产的商品都是假冒劣质的,农村人为了图利不顾一切的用化学方法,农药催熟瓜果,用激素催肥鱼肉,农产品造假风波不可抑制,这是三农对城市的报复。

  
价值中国:我国发展农业应该从哪里入手?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最基本任务是什么?

  葛孚学:发展三农,中央的政策是建设新农村。口号很宏亮,怎么落实是个大问题,新在那里?恐怕又要被一部分官员把好经念歪了,简单理解成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用刷涂料这么简单,我认为新的含义就是摆脱贫困。农民手里没钱,一切都不是新的。

  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最基本任务,首先是要实现全民养老和医保覆盖,超过65岁的老人每个月都能领到150远的生活费。农民要求不高,只要晚年生活无忧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解决了养老问题后,再逐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硬化道路,美化环境,建设娱乐设施图书馆等。这一切都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庞大的取之于民的财政收入就会被无端地公费掉,流失掉。最后我国还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降低贸易顺差,回归生产为内的道路上来。

 
 价值中国:当代我国农民问题是否就是土地问题?

  葛孚学:土地的性质虽然很重要,但三农问题的核心并不是土地的私有或者公有问题。这一点我与一些专家的看法是不同的。很多专家提出土地私有化,让农民能自由买卖土地,自由选择务农或者进城,避免地方政府非法侵占耕地的扩张,这种看法似乎有理,好像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其实是害了农民。一亩地能卖多少钱?各地价格悬殊根大,我家乡人均占有耕地才0.3亩,按照市价一亩地才卖几万元,如果租用一亩地是每年3000元,一个人口得不到1000元,在这个物价膨胀的时代,区区1000元,你能干什么?吃饭都不够。即使卖掉拿上一笔数字较大的款子进城又能干什么?城里人都卖不起房子,就业都成问题,你叫一个毫无技术的农民进城无疑是送死。土地私有化必然还会出现土地被大量兼并的现象,又回到了解放前的社会,进城也失败的农民退路被截断,只能给别人当佃农,地主又借尸还魂回来了。我们革命先烈的血白流了,这是党决不允许的。

  相反的专家观点是重走公社道路,重新集体化,我也不赞成。因为历史已经证明,集体化劳作这条路行不通,出工不出力的管理难题还会出现,农业无法和工业那样实行严格的细化量化的精细化管理,农民喜欢自己包产单干,随意灵活安排自己的任务,比如天气热了,我可以选择早上5点干到8点,中间休息,下午5点开始干到晚上8点避过毒辣的阳光。而生产队集体劳作纪律是刚性的,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民要求一种自由的空间。

  虽然小农经营方式备受一些专家的批评,我还是要为之辩护。一个农民只要活着,土地的使用权就一直属于他。人死后,土地上交到村集体,分给新添的人丁。这样保持着一种自然平衡。在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预下,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均占地量也会逐年增加,村庄消失也是可能发生的,人没有了,村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土地又重新归国家。但是在土地私有化的情况下,虽然村庄消失了,但土地的主人可能在城市居住的同时仍有权利占有土地。这无疑阻碍了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土地私有化只能暂时挽救耕地不被地方政府侵占,但对农民的伤害却是隐蔽的。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在土地承包基础上的法律保护问题,政府必须做到不能侵害农民的土地利益,杜绝占地不给钱或者只是象征性支付一点的现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无疑是死路一条。

 
 价值中国:有种提法是四农问题,三农再加上农民工,三农问题已经从农村走了出来,您如何看待我国三农问题的走向呢?

  葛孚学:农民工这个词极具中国特色,准确反映出了从业者的身份是一种过渡状态。我不认可四农的说法,农民工只要还有地,就是农民。只不过单靠种粮食蔬菜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被迫外出打工而已。农民工身兼农民和劳工两种身份,正说明了农业是一个不挣钱的行当,他们被迫选择两栖化生存,离开土地登陆城市谋生试图逐渐适应这个社会的气候变化,但我们要扪心自问一句,这到底是进化还,退化抑或异化?我想只要农村环境好了,没有谁愿意出来打工,工资低劳动强度大,风险高,还到处漂泊,钱难要,脸难看,撇家舍业的生活不是我们心中的追求。只要农村建设好了,只靠在家种地就能不被社会淘汰,农民工自然会消失,所谓的四农又重新归于三农了。

  三农将长期存在,它不是一个绝对的问题,生活不好是问题,生活好了还是问题吗?那种消灭农村的叫嚣危害是巨大的,他们看不到三农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一种“定海神针”的作用。虽然小农生产方式很多人看着不顺眼,认为它落后,主张走大集体庄园化道路,我认为他们是一厢情愿,他们看不到看似落后的方式却内含着先进的动力和和谐的精神,光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么一个事实就叫人心服口服,这是不以任何理论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调动不起积极性一切都是乌托邦。诚然,小农包产到户的模式导致规模小,效率低,被分割的田地难以适应大规模现代化耕种,大型农机具,水利设施难以利用。但毕竟利大于弊,只要人人能吃上饭,何必管他规模大小呢?最重要的是包产到户的刚性彻底堵死了少数人当地主的梦想。

  
价值中国: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政策重点是什么?

  葛孚学:在未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我借鉴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应用到三农问题上。这里的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城市工商业金融实行市场经济,三农实行计划经济。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农业领域内的计划经济不是把土地重新归集体,而是仍包产到户。农业领域内实行计划经济有三方面的优势:1.粮食蔬菜收购价格实行指令性刚性的手段加以固化,保证农业不受其他行业波动的影响,避免风险转嫁给农业;2.农业的基础设施实行集体化管理,如水利修建,桥梁道路,大型农机具的购买等实行集体采购,共同使用;3.农产品流通领域内物流渠道要畅通,由国家出面设立必要的部门管理,避免农业丰收了收入反而下降的情况出现,如海南香蕉价格每斤几分钱导致最后香蕉只能喂猪,既浪费还降低了收入,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三农问题我之所以提出一国两制,是因为我看到农业没有能力在市场经济中与其他行业博弈。在政策方面,我希望国家继续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放松。虽然仲大军先生支持茅于轼提出的中国“不应再保护耕地”的观点,但有个条件那就是在沿海地区,仲大军先生呼吁“国土资源部要打破传统落后的思维模式,要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灵活处理,也不能让土地卡住脖子丧失了一些好项目。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业布局走科学化、全国一盘棋的路子,而不是各省市间互相恶性竞争,重复投资浪费土地。我们要因地制宜,土壤肥沃的地区坚持发展农业,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的则可以考虑招商引资建工厂。

  总之,与其说解决三农,不如说保护三农,只有国家用法律强制保护了三农不受资本权贵的侵害,三农问题的明天才是晴朗的。

  



  「记者:覃怡敏」
   2007-08-01

http://www.chinavalue.net/Figure/show.aspx?id=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