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礼”再释义:“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注目礼再释义: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欧阳君山

 

 

人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从来就反对故作高深,脱离日常生活,请允许我们从生活和常识开始思考。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的确离不开物质受用,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其他。

 

这一点毫无疑问,亘古不变。据说英国伦敦有一家街头杂技团,常表演一些稀奇古怪的新花样,其中就包括忍饥挨饿。一天,又有人在铁笼中表演忍饥挨饿,好几天不吃饭。有好事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干,那人坦率地回答:也是为了吃饭呀!看,绕来绕去还是要吃饭。

 

但长期以来,我们却简单地把人等同于消费人,认为人是在追求物质享受,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越来越好的物质享受;所谓的文明和进步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多想:我们的物质需要究竟多少算够?我们似乎也从来没有多想:我们是真正在追求物质享受,还是表面在追求物质享受,实则别有用心

 

为帮助大家思考相关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五份材料。第一份材料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原村支书吴仁宝先生的座右铭: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应该说,这句话的道理最为朴素,没有谁不明白,没有谁能反对,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的确有限,因为我们的身体原本就有限。

 

吴仁宝先生的座右铭而今被树起碑来,矗立在华西村口,以教育世人。但问题是在于:既然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都有限,可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家有黄金数吨?可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为什么我们虽不能享有却又要追求占有——为什么呢?且让我们看第二份材料,这是马克思的一段话:

 

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的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毫不讲究或者要求很低;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

 

这说的是什么?用马克思本人的话讲就是,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实际上,这里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讲的人比人,气死人,小房子原本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和享受,但一跟人家的气派房子比起来,心态上就失衡,于是对小房子怎么看都不顺眼了,这就是我们——人!

 

不幸的是,一较高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每个人都在与周围的人相比较,追求制度经济学之父凡勃伦所谓的歧视性对比”——凡勃伦亦称之为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上升到了the instinct(本能)的高度。

 

且让我们看第三份材料:这是两句非常流行的俗语,一句来自中国,叫王小二过年看隔壁;一句来自美国,叫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翻译过来也就是像富裕的邻居一样生活这一中一美两句俗语充分揭示了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与周围人的比较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事实上,通过一定的比较,我们的物质需要和享受甚至能嘎然而不需要,突然而特享受。且看第四份材料,这是一首小诗:

 

满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么寒伧

缠着妈妈一路哭闹

直到突然看到

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孩童天真无邪,可咋就这么呢?这正反映了人心灵深处的真实!事实上,还有更坏的,放弃自己的物质需要和享受,乃至生命,只要别人也不能实现自己的物质需要和享受。且看第五份材料,这是邵燕祥先生写的一首叫《嫉妒》的诗:

 

一棵树看着一棵树

恨不能自己变成刀斧

一根草看着一根草

甚至盼望着野火延烧

 

这就是我们人——通过与人相比较来获得意义的人!人固然需要吃喝住穿,需要一切应该有的物质享受,但人的意义来且只来自于人那里,人需要来自于人那里的承认,人需要来自于人那里的尊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非常赞赏哲学家霍尔巴赫说过的一句话: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正因为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才成了社会人,才有社会,才有历史,才有文明。

 

链接: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