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设施概况与评价
1.1.1市级文化设施走在西部前列,区县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通过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重庆美术馆、重庆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图书馆、重庆少年宫、山城电影院、国泰大剧院等重庆市十大文化设施的逐步建成,重庆市市级文化设施建设已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处于西部地区前列,部分设施如规划展览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各区县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2006年都市发达经济圈有图书馆11个,一小时经济圈的其它区县15个,除渝中区和涪陵区外,均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大部分区县没有独立的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和少年宫等文化设施。
1.1.2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但现有群众化设施规模小,标准低。
集体舞蹈、铜梁的舞龙、万盛的大鼓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现有群众文化设施如区县级影剧院等因缺乏更新维护资金,而设施破旧、标准低,城镇居民较少参与其中的活动,主要成为进城民工的文化消费场所。由于未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更新投入机制,长期得不到维修改造,不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化引导和传播的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处于空白,文化生活单调,亟待振兴和发展。
2.教育设施概况评价
2.1基础教育概况与评价
2.1.1基础教育环境和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发展不平衡,郊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数量减少快。
2005年区内共有普通中学836所,比2004年911所减少75所,学生人数从2004年的93.1万增加到2005年的94.2万。2005年区内小学3101所比2004年4268所减少1167所,而小学生人数从2004年的128万减少到122万,只减少了6万小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资源集中度较快提高,向优质教学单位聚集,农村学校大量办学条件差的都被迫关闭,使大量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能就近学习,因此,不得不接受与年龄条件不相称的住宿制生活,极不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同时优质中小学人满为患,不断扩建也不能满足需求。
2.1.2城市新区基础教育设施未及时按规定建设、新区内居民子女入学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在城市新区由有实力的开发商开发的大型社区中,学校能及时配套建设外,其它开发地块均不同程度存在中小学教育设施不及时配套的问题;在旧城区,因地块开发强度提高,基础教育资源变得更加紧张,与此同时优质中小学都在老城区,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择校入学成为很多学生不得已的选择,使优质中小学校的学生人数严重超编,教育和学生活动设施严重超负荷运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已命名的示范小学16所中有10所在都市发达经济圈内,分布极不均衡。
2.2高等教育概况与评价
2.2.1随着大学城的建设,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总量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
近几年的大学城建设带动了重庆高校的大发展。目前已有包括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职业学院、重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医药高专、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警官职业学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等11所院校入场建设,部分已开学招生,总量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
2.2.2体育艺术类高校数量较少,高水平大学少。
体育类大学目前还是空白,艺术类大学主要是四川美院。重庆高校进入“211工程”学校仅重庆大学一所,周边的四川和陕西各有5所,湖北4所。高层次创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资源条件较弱,与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战略定位还有较大差距,但相对重庆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仍有突出优势。
2.3职业教育概况与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办学条件较差,永川市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积极根据市场导向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其规划的职业教育城已建成职业教育院校26所。中等职业教育总量不足优质资源少,布局不尽合理,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建设标准低于国家要求。
3体育设施概况与评价
3.1市级体育设施完备,区县级体育设施数量少,质量差
随着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洋河体育场的建设,市级体育设施已较齐备,基本能满足地区级体育活动的需要。但区县级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只有南区大渡口区、江北区、铜梁县、涪陵区、合川区等区县有区县级体育场,除涪陵区、綦江县、大渡口等区县新建了体育馆外,仅15个区县市有“一场一馆一地”,其它区县不是没有设施,就是设施陈旧老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体育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地区每村一个篮球场的体育设施建设要求还刚起步。
3.2市场化运作的体育设施建设得到鼓励,导致部分体育设施出现贵族化倾向。
部分体育项目设施市场化水平较高,如高尔夫球、网球、游泳等项目,主要与房地产开发项目同步建设,大都以收费方式提供服务场地和设施,导致这部分体育设施贵族化,社区化。其设施公共属性受到影响,使得部分体育活动场地供不应求现象明显,不能满足广大市民体育锻炼的需要。
4.医疗卫生设施概况与评价
4.1高水平卫生资源以扩建方式基本适应现状发展,但发展空间和渠道受到制约。
西南医院、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等部分三甲医院近年来,通过改造扩建,服务设施水平和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医疗卫生科研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28个市级重点学科,创伤外科等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由于发展空间和投资渠道门槛较高,新建高水平医疗机构还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2003年~2005年一小时经济圈常住人口增加181万人,三甲医院未新建一所。
4.2民营医疗机构得到一定发展,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总数减少,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处于自生自灭的命运。
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医疗机构中医院和卫生院总数从2004年的796个下降到2005年的721个,一年内减少75个,被迫关闭的大多是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使得底层民众看病难问题进一步恶化。近年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专科医疗机构得到一定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医疗卫生设施的服务能力。但社会福利性质的社区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艰难,有待新一轮医疗行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况与评价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与此同时未纳入保护的特色街区逐渐消失。区内现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一处——大足石刻,钓鱼城、湖广会馆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115处,市级历史文化传统街区2处,市级历史名镇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渝北区龙兴镇、潼南县双江镇、江津区中山镇、合川区涞滩镇),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正在积极开展。纳入保护名单的地区大都得到较好的保护,很多地区已成为旅游热点。但未纳入保护区又有一定特色风貌的城市街区逐渐消失,城市特色风貌的重建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已完成的洪崖洞、巴国城等特色风貌街区建设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创新工作还有待加强。
6自然景观与风貌名胜资源保护概况与评价
纳入名录的自然景观与风景名胜资源得到较好保护,但开发与保护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区内有10个国家级24个市级森林公园,面积达6.9万公顷,有2个国家级5个市级,15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分布不均,大多分布于南部东南部及北部地区,资源分散,系统性差,开发和保护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旅游目的地得到较好发展的不足三分之一,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建议一,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要走均衡化布局的道路,解决基本的健康权和受教育权。
建议二,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上档配套水平,形成城市吸引力。
建议三:基层体育场地建设,应多渠道投入,公平化利用,确保人人都有享受公共体育设施的机会。
建议四:广泛划定城市风貌建设区,政策鼓励施行微循环改造,继承和创新城市文化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