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案例公布:青啤X品牌自卫反击战内幕


“买店风波”与“整和运动”

    2003年3月,青啤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百年大庆,统一鲁啤”闪电行动,在山东省各城市同时展开。青啤像旋风一样迅速占领了枣庄五区一市中高档市场,当地的南极洲啤酒(青啤旗下品牌)因一直主打中低档市场,最后被完全排挤在了低档市场,山东银麦啤酒抓住这一机会一举切入枣庄中档市场。这一年,银麦啤酒在枣庄得以突破,并站住了脚。

   2004年3月,银麦乘胜追击,在枣庄开始实施买店政策,先与一些效益好的中高档酒店签定专卖合同,并不断扩大范围。这一招果然灵验,不久,人们发现在一些酒店喝不到当地的南极洲啤酒,吧台小姐既不摆放也不推荐,南极洲遭到有史以来的终端封杀,销量急转直下。到2005年5月,南极洲老大的位置已被银麦代替。南极洲从员工到高层无不焦急如焚,又无可奈何。此时,正是济南啤酒市场“买店风波”的最高潮,济南的各媒体都在追逐报道这件事,南极洲啤酒曾想学习济南趵突泉啤酒的做法,到政府有关部门“告状”,反映银麦啤酒的“不正当”竞争,但并没有付诸行动。南极洲总想找到一个突破点,阻止改变愈演愈烈的下滑势头。他们首先在包装上改变自己低档啤酒的形象,同时还研制出了一种“原生态”啤酒,与银麦的“纯生”对抗。 

    与此同时,2004年4月,位于徐州的青啤淮海事业部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彭城整合运动”,欲把枣庄境内的下属品牌南极洲啤酒、荆泉啤酒整合掉,把“彭城”啤酒打造成青啤二线名牌,一统淮海,成为青啤“金字塔”的塔身,并辅以“崂山”啤酒重新布局淮海(山东)市场。整合计划在枣庄地区轰轰烈烈展开,广告铺天盖地,南极洲处于“休眠”状态。但一年下来,在终端上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2005年5月份整合行动基本上搁浅,以首先在枣庄市中区“流产”收场。

 一进谏

   做为策划人,对市场变化当然非常敏感,南极洲是当地最大的企业之一,广告公司都盯着他,然而,本地品牌被外地品牌打得落花流水,却不是所有广告公司都关心的事,也已超出了当地广告公司关心的范筹。

    2004年7月,我们针对南极洲持续下滑势头,消费者对南极洲的心态反映等,决定主动拿出方案介入这场市场游戏。我们在向啤酒厂递交的市场调查及策划书中写到:“南极洲啤酒已出现了严重的消费者‘心智危机’,如果不能改变目前消费者的心智定位,南极洲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不得翻身,其后果永远是一场‘劳累营销’之战,甚至‘灾难营销’之战……一切现象证明,南极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南极洲的营销人员及部分中层干部也发出了‘是该给南极洲治病的时候了 ’,南极洲必须进行营销战略思想的设计和规划,发动一场‘至上而下’的消费者心智之战,尽管这是一场持久战,但必须去做,这是南极洲啤酒面枣庄市场现状惟一的出路……”

    方案递过去后,尽管也得到了老总们的谢谢和感激,但结果一点动静也没有,如石沉大海。心理非常别扭失落,但表面仍表现的自然不断与厂方沟通,希望南极洲高层能重视,然而我们太天真了,南极洲跟本没当回事。

   时间进入2005年,随着啤酒旺季来临,南极洲的真正危机来了,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已无法控制,消费者把南极洲不仅列为抵挡啤酒行列,说“喝南极洲丢人”,而且在许多高档饭店,公务员竟然把南极洲呵斥出去,直接点名要银麦啤酒,当走访听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的心痛恨无比。

   到2005年5月,南极洲市场份额已由2004年的60%,直线下滑到40%以下,这个数字还是南极洲的一个业务员悲伤而保守的告诉我们的。一个几十年的地产品牌,仅仅一年多时间就节节败退,失去地产老大的位置,其中的原因肯定有多方面的。

二进谏

    也许由于不甘心或者书生意气吧,我们决定再度到啤酒厂,说出我们了解的情况和实施方案。

   这一次,看到啤酒厂从员工到中层干部表情已不是去年的从容了:焦急如焚,无可奈何,甚至也可用气急败坏形容。此时,正是济南啤酒市场“买店风波”的最高潮,济南的各媒体都在追逐报道这件事,南极洲啤酒曾想学习济南趵突泉啤酒的做法,到政府有关部门“告状”,反映银麦啤酒的“不正当”竞争,但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付诸行动。   

    在这次与南极洲高层接触中,我们了解到南极洲企业的一些内部状况,进一步深刻交谈,凭职业敏感便轻而易举嗅出了一种大企业常见的“气质”、“气场”或“症状”,这也更加肯定了我们的判断。

    这种企业因性质和体制是“公有”,并有“青岛啤酒”的光环照着,思想上明显带有等级感、优越感,做领导的比较大气、心理素质较好,做业务的要么恃才清高,要么圆滑世故。除非万不得已,这种企业是不会主动创新和进攻的,他们按部就班、步履缓慢的向前走,不急不躁,对现代营销理念不会较真。

     事实上,南极洲啤酒自1999年加盟青啤集团来,经历了6年的内忧外患,内部遭受7次人事变迁、政策动荡,外部面临淮海地区中国几大啤酒品牌混战下的残酷挤压;品牌规划、市场营销、竞争理念等,一直处在迷茫、困惑、滞后的亚健康症状之中,可以说,整个企业除了在产品质量、工艺流程上有一套先进严谨的体系外,市场营销系统还停留在从前“销售”的理念上,作用就是“送货”。  

     几次接触中,我们便发现,从老总到中层干部都不喜欢谈市场营销中的“品牌、定位、战略、消费心智”等新东西,而且表现出无所谓的淡漠。 2004年时,我们以为,这些“小儿科”的东西对青啤大家族的经理们来说,早已烂熟于心,自己班门弄斧实在不应该,事实上,他们认为这些东西离市场太远,与卖酒是两回事。

     2005年,当我们把自己的市场分析和营销理念再度推销时,赢得了一位副总的完全认同,而且产生共鸣。

方案亮剑

  我们在方案中认为:如果南极洲啤酒不想与银麦啤酒玩“烧钱买店”的比赛游戏,又不想死掉,只有进攻,发动一场道义和舆论上的“自卫反击战”。

    操作方法是:首先在枣庄主流媒体上展开新闻策划,连续推出系列深度文章,披露这次“买店事件”的真相,把握舆论导向,让南极洲从道义上赢得家乡消费者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其次,搞一场“南极洲啤酒城市论坛”(包括“啤酒文化与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电视辩论赛等),主要针对公务员阶层,重塑南极洲的品牌形象和地位;最后,搞一场公益活动,与当地消费者进行感情沟通,持续时间最少一年。

    方案的思想被认可,老总让我们先写出五篇深度报道看看,如果合适就采用。我们居然一口答应下来,因为当时我们内心有一种激情,深度报道的素材早已在肚中烂熟,都快爆炸了,也想一显身手。]

     应该说,“软策划”这是办杂志出身策划人的长项。我们再次走访市场,暗访酒店老板,把近两年所有南极洲的真实市场状况、消费者心态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归纳总结,分章策划,找出新闻点。整个策划分五个篇章:“沉浮篇”、“游戏怪圈篇”、“贡献篇”、“基地篇”、“反思枣庄篇”

     第一篇,把南极洲啤酒20年来的沉浮故事,加盟青啤的台前幕后真相,及近几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等,向消费者和盘托出。

      第二篇,披露内幕,以事实为依据,有理有据地讲述枣庄的市场环境宽松公平,欢迎外地啤酒前来竞争。然而,外地啤酒畅通无阻进入枣庄后,他们肆无忌惮“买店封杀”当地南极洲啤酒,他们在赞美拥有良好市场环境的同时,枣庄的南极洲啤酒却在酒店看不到,枣庄人喝不到自己的家乡啤酒,而家乡的啤酒又在外地连连遭到封杀,这对枣庄来说真是莫大的滑稽和悲哀。

     第三篇,用南极洲啤酒厂“每天向财税部门开进一辆桑塔纳”,形象说出南极洲加盟青啤后对地方经济的巨大贡献,南极洲对当地公益事业、文化事业的投入有目共睹,南极洲啤酒节成为城市文化的音符,一座城市因一个品牌而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篇,以记者走进和感受的角度,介绍南极洲如何采用青啤独特的酿酒工艺和配方,澄清南极洲地下水质负面传闻,南极洲为保护地下水源,治理水源环境,付出了长达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全部改用矿泉水造啤酒。

     第五篇,挖掘分析枣庄城市历史和文化,总结出“一座城市一瓶啤酒一种文化”的“中国现象”,反思枣庄人尤其公务员的不正常消费心态,指出枣庄人不喝家乡酒的原因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结尾充满感情地问:枣庄人真的不喝家乡啤酒吗?枣庄人难道不爱自己的家乡了吗?

     5篇文章出来后,被传到啤酒厂老总手中,老总的口气和反应让我们松了一口气,我们预感到了五篇文章的分量和拿捏的准确性已完全震动了啤酒厂。老总说:“要在枣庄日报头版连续五天刊出,花多少钱你们和报社谈”,我们立刻致电报社,价格比其他版面翻一倍,而且要社长签字,如果市里有重大活动,还不能保证连续刊登。啤酒厂一听,来劲了,说必须连续五天刊登,价格你们再商量。

     2005年6月4日,五篇报道一字未改,在枣庄主流媒体头版上连续刊登出来。未想到一石击起千层浪,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出了啤酒厂和策划者的想象,报道首先得到枣庄市和薛城区有关领导的关注,随后在公务员阶层产生了震动,其次市民们反响强烈,纷纷打电话到报社或找作者,当地网站也大量转载。

    最后一点,也是在预料之中的,银麦啤酒受到极大刺激,反映特别强烈。

    借5篇报道的巨大影响,当月18日,南极洲趁热打铁,不费吹灰之力成功申请了“枣庄市委市政府指定接待专用酒”的殊荣,随后在报纸、电视、公交车、户外牌匾、过街条幅等媒体上,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南极洲中高档酒的印象,随着“枣庄市委市政府指定接待专用酒”等荣誉的广泛宣传和上层领导带头饮用,开始在人们心目慢慢形成。甚至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名号为“事业单位”的接待酒店,吧台小姐会把南极洲啤酒“藏”起来,一问,她们说:“这是市委市政府接待用酒,来了贵宾领导才让拿出来用”。

     7月开始,南极洲销量开始首次出现破冰还暖现象,不仅停止了原来的持续下滑,而且反过来出现每天多卖200箱的可喜局面。

    一月后,南极洲高层首次宴请报社及策划人,承认5篇文章的市场效果,要求再作连续报道。(这是后话)

好戏连台

     5篇报道的好戏还在后面,南极洲一连串的成功运作,大大触动了银麦啤酒的敏感神经,使之受到极大的刺激。银麦一反常态,打破了在全国从不打广告搞活动的先例。立即对南极洲的反击做出反应,并发起对抗。

     7月初,经过紧张筹备,银麦出资近30万元隆重举办“枣庄首届银麦啤酒伏羊文化节”。开幕式上,银麦啤酒不仅把临沂总部的最高决策层搬来,而且邀请了一批枣庄有关部门的党政领导出席。银麦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放言:这次活动是专门对南极洲来的。

    我们再次递交简短方案,让南极洲应对这次战争。

    “喝伏羊”是鲁南苏北一带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个民俗习惯或节日,每年七月“大伏”这一天是伏羊节的高潮,人们成群结队或开车或步行到羊汤馆“喝伏羊”,所有羊汤馆都人满为患,不管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一律都是“小八仙”桌,每人一碗“清汤”,然后羊杂、羊血、羊肚、羊肉,外加一盘花生米,从早上喝到下午。这一天,每个羊汤馆的啤酒销量会是以往几倍甚至几十倍。

     银麦的“首届伏羊文化节”高潮应该是七月“大伏”这一天,按理说,银麦出资近30万元策划赞助这项活动,目的还是卖啤酒,伏羊节这一天也应该喝银麦啤酒。然而,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大伏”这一天,人们看到,枣庄市的每个羊汤馆门口都悬挂着南极洲啤酒的条幅,上面写着:“感受伏羊文化,喝南极洲啤酒”,每个羊汤馆内都是南极洲的促销小姐,身披彩带现场促销南极洲啤酒,四箱赠一箱。后来听说,为反击银麦,这一次南极洲是有备而来,专门制定了几百条布幅,连夜挂上,雇了近200名女孩,浩浩荡荡提前开赴各个羊汤馆,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等银麦这一天开始行动时,突然发现所有的羊汤馆已被南极洲“釜底抽薪”,羊汤馆内满地滚的都是南极洲的啤酒瓶子,这场面令银麦措手不及,大吃一惊。

     伏羊节战役南极洲略胜一筹,但更大的较量是整个中档市场,而非低档市场。

    南极洲乘胜追击,再次发力,2006年一开春,斥资100万元之巨,隆重举办为期一年的“百万爱心大行动”,开展“设立见义勇为奖、扶助贫困儿童及大学生、慰问劳动模范、慰问孤寡老人、关爱女孩、慰问驻地部队、资助生态村”等十余项公益活动,全方位树立品牌形象和档次,拉近与家乡人民的距离。南极洲决心把银麦赶出枣庄,夺回老大的位置。据内部资料获悉,活动仅仅5个月,南极洲的中高档酒的销售比例便急剧上升到总量的70%,一举扭转了2年来的亏损局面,首次实现赢利。

   南极洲高层比喻2006年为“全面打响‘卫国’战争,解放全枣庄”!

   (注:1、有些项目因种种原因并没有操作,但整体框架和思想基本上吻合。2、此案例入选《中国金牌策划》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