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摘录于《漫谈我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工程思路》第三册
广开门路招贤纳士 振兴放一边 不及岁月悠悠之秦国
——实施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方法迫在眉睫之七
作者:余荣星
(一)
目前举行的公开招聘干部制度还是不能振兴大多数区域经济
现在领导层已感到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干部选拨方面也开了我们执政党的先河,但是现在举行的招聘干部制度仍然有较大的问题。
第一、是招聘干部的条件本身已经是干部。这一点我认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人们追求的多极化,使有一些高智商的人从事文化或技术研究工作,或经商,他们当中仍有一部份人有很好的从政才能,所以一定要使参加招聘的干部本身是干部,这是欠妥当的。另外,这样子使有一些原来就怀才不遇的人便不能参加招聘。这是问题之一。
第二、通过招聘干部不能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大变化。这说明我们不招聘振兴干部人才,而只招聘经济发展干部,致使区域经济不能振兴,这也说明了我们不抓主要矛盾,而只抓次要矛盾,所以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把招聘振兴人才列入招聘的范围内,这是招聘干部中存在的一个严重失误。另外,如招聘振兴人才的。这不仅仅是组织部门选人的事,因为组织部门恐怕也不懂经济如何振兴的人才,用不懂经济如何振兴的人如何去招聘振兴干部,甚至有的组织干部连经济也不懂,你叫他怎么去招聘振兴干部呢?所以说振兴干部只能起用专家和区域首要领导等组成考核团来招聘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广开门路招贤纳士仍有很大的问题。但最主要的是没有招聘振兴干部是一个严重的大失误。现在振兴干部位置却招的是一般干部来担任,这是我们工作中的最大失误。如体改委一职,本身是振兴位置的干部,但是我认为所招的不一定的是振兴干部。一是被招聘的人没有在经济发展上有重大的政绩;二是在振兴经济上没有很好的发展思路;三是招聘干部的人自己不是振兴人才,它如何能招聘出振兴人才呢?如能招聘出振兴人才,那么也应该看到他以前所任命干部中应该有政绩突出者。四是只注重品德和素质,而没有重视此人到底是否有好的思路,是否对振兴经济有用,能否提出经济发展的好政策,好见解,能否使经济发展来一个振兴。综上所述,我们现在的振兴位置上所招的干部不一是振兴干部。
(二)
秦国招聘和任用干部事例记叙
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秦国在任用和招聘干部的有关事例吧
1.秦穆公用三败之秦将孟明卒成伯业。
秦穆公知人善任,任命三败之秦将孟明。却说孟明兵败回秦,自分必死,谁知穆公一意引咎,全无嗔怪之意,依旧使人郊迎慰劳,任以国政如初。孟明自愧不胜,乃增修国政,尽出家财,以恤陈亡之家。每日操演军士,勉以忠义,期来年大举伐晋。……孟明自为先锋,长驱自入,破王官城,取之。秦穆公终于获得了这次的大胜,以孟明为亚卿,与二相国秉国政。……致使西方二十馀国,纳地请朝,尊穆公为西戎伯主。史臣论秦事,以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穆公信孟明之贤,能始终任用,所以卒成伯业。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
秦孝公下令招贤,鞅遂去魏入秦,但是卫鞅被用也有一波三折,第一次孝公召见,卫鞅历举羲,农,尧、舜为对,语及未终,孝公已睡去矣。第二次,通过宦官景监引荐,孝公又召见,卫鞅备陈夏禹画土定赋,及汤武顺天应人之事。孝公日:“客诚博闻强记,然古今事异,所言尚未适用。”乃麾之使退。
……
又过五日,景监服侍孝公,孝公方饮酒,忽见飞鸿过前,停杯而叹。景监进日:“君目视飞鸿而叹,何也?”孝公日:“昔齐恒公有言:‘吾得仲父,犹飞鸿之有翼也。’寡人下令求贤,且数月矣,而无一奇才至者。譬如鸿雁,徒有冲天之志,而无羽翼之资,是以叹耳。”景监答日:“臣客卫鞅,自言有帝、王、伯三术。向者述帝王之事,君以为迂远难用,今更有‘伯术’ 欲献,愿君省须臾之暇,请毕其词。”
孝公命景监召鞅入,孝公问日:“闻子有伯道,何不早教于寡人乎?”鞅对日:“臣非不欲言也。但伯者之术,与帝王异。帝王之道,在顺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孝公勃然按剑变色日:“夫伯者之道,安在其必逆人情哉!”鞅对日:“夫琴瑟不调,必改弦而更张之。政不更张,不可为治。小民狃于目前之安,不顺百世之利,可与利成,难于虑始。如仲父相齐,作内政而寄军令,制国为二十五乡,使四民各守其业,尽改齐国之旧。此岂小民之所乐从哉?及乎政成于内,敌服于外,君享其名,而民亦得其利,然后知仲父为天下才也。”孝公日:“子诚有仲父之术,寡人敢不委国而听子!但不知其术安在?”卫鞅对日:“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诱之以重赏,而后民知所趋,胁之以重罚,而后民知所畏。赏罚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
……孝公遂拜卫鞅为左庶长,赐第一区,黄金五百镒,谕群臣:“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有违抗者,与逆旨同!”群臣肃然。
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了强大,虽然商鞅变法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惩罚太重;二是一定不变太死板。岂不知变法要符合民情,体恤百姓,而且如有某条款有误的,过一定时间后要加以修改,岂能一成不变。正是由于如此,商鞅变法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所以在秦孝公死后,他的性命便断送在惠文公手里。不管怎么样,商鞅变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成功的,它至少使秦国走向了强大。
3.秦惠文王用张仪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之势。
时惠文王方悔失苏秦,闻左右之荐,即时召见,拜为客卿,与之谋诸候之事。
……话说苏秦既“合从”六国,遂将“从约”写一通,投于秦关。关吏送与秦惠文王观之。惠文王大惊,谓相国公孙衍日:“若六国为一,寡人之进取无望矣!必须画一计,散其‘从约’方可图大事。”公孙衍日:“首‘从’约者赵也,大王兴师伐赵,视其先救赵者,即移兵伐之。如是则诸候惧而‘从’约可散矣。”时张仪在坐,意不欲伐赵,以负苏秦之德,乃进日:“六国新合,其势未可猝离也。秦如伐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悉锐师以助战。秦师拒关不暇,何暇他移哉?夫近秦之国无如魏,而燕在北最远。大王诚遣使以重赂求成于魏,以疑各国之心,而与燕太子结婚。如此则‘从’约自解矣。”惠文王称善,乃许魏还襄陵等七城以讲和。魏亦使人报秦之聘。复以女许配秦太子。
……
话分两头,再说张仪闻苏秦去赵,知“从”约将解,不与魏襄陵七邑之地。魏襄王怒,使人索地于秦。秦惠王使公子华为大将,张仪副之,帅师伐魏,攻下蒲阳。仪请于秦王,复以蒲阳还魏。又使公子繇质于魏,与之结好。张仪送之。魏襄王深感秦王之意。张仪因说日:“秦王遇魏甚厚,得城不取,又纳质焉。魏不可无礼于秦,宜谋所以谢之。”襄王日:“何以为谢?”张仪日:“土地之外,非秦所欲也。大王割地以谢秦,秦之爱魏必深。若秦、魏合兵以图诸候,大王之取偿于他国者,必十倍于今之所取献也。”襄王惑其言,乃献少梁之地以谢秦,又不敢受质。秦王大悦,因罢公孙衍,用张仪为相。
……张仪乃见秦王,辞相印,自称往魏。惠文王日:“君舍秦往魏,何意?”仪对日:“六国溺于苏秦之说,未能即解。臣若得魏柄,请令魏先事秦,以为诸侯之倡。”惠文王许之。仪遂投魏,魏襄王果用为相国。仪因说日:“大梁南邻楚,北邻赵,东邻齐,西邻韩,而无山川之险可持,此四分五裂之道也。故非事秦,国不得安。”魏襄王计未定。张仪阴使人招秦伐魏,大败魏师,取曲沃。襄王怒,益不肯事秦,谋为‘合从’,仍推楚怀王为‘从约长’。
……再说张仪见六国伐秦无成,心中暗喜,及闻苏秦已死,乃大喜日:“今日乃吾吐舌之时矣!”遂乘间说魏哀王日:“以秦之强,御五国而有馀,此实不可抗明矣。本倡‘合从’之议者苏秦,而秦且不保其身,况能保人国乎?夫亲兄弟共父母者,或因钱财争斗不休,况异国哉?大王犹执苏秦之议,不肯事秦,倘列国有先事秦者,合兵攻魏,魏其危矣。”哀王日:“寡人愿从相国事秦,诚恐秦不见纳,奈何?”张仪日:“臣请为大王谢罪于秦,以结两国之好。”哀王乃饰车从,遣张仪入秦求和。于是秦、魏通好。张仪遂留秦,仍为秦相。
秦王欲离齐楚之党,召张仪问计。仪奏日:“臣凭三寸不烂之舌,南游于楚,伺便进言,必使楚王绝齐而亲于秦。”惠文王日:“寡人听子。”
张仪乃辞相印游楚,知怀王有嬖臣,姓靳名尚,在王左右,言无不从,乃先以重贿纳交于尚,然后往见怀王。怀王重张仪之名,迎之于郊,赐坐而问日:“先生欲辱临敝邑,有何见教?”张仪日:“臣之此来,欲合秦、楚之交耳。”楚怀王日:“寡人岂不愿纳交于秦哉?但秦侵伐不已,是以不敢求亲也。”张仪对日:“今天下之国虽七,然大者无过楚、齐与秦而三耳。秦东合于齐则齐重,南合于楚则楚重。然寡君之意,窃在楚而不在齐,何也?以齐为婚姻之国,而负秦独深也。寡君欲事大王,虽仪亦愿为大王门阑之厮。而大王与齐通好,犯寡君之所忌。大王诚能闭关而绝齐,寡君愿以商君所取楚商於之地六百里,还归于楚,使秦女为大王箕帚妾。秦、楚世为婚姻兄弟,以御诸侯之患,惟大王纳之!”怀王大悦日:“秦肯还楚故地,寡人又何爱于齐?”群臣皆以楚复得地,合词称贺。独一人挺然出奏日:“不可,不可!以臣观之,此事宜吊,不宜贺。”楚怀王视之,乃客卿陈轸也。怀王日:“寡人不费一兵,坐而得地六百里,群臣贺,子独吊,何故?”陈轸日:“王以张仪为可信乎?”怀王笑日:“何为不信?”轸日:“秦所以重楚者,以有齐也。今若绝齐,则是楚孤矣!秦何重于孤国,而割六百里之地以奉之耶?此张仪之诡计也。倘绝齐,而张仪负王,不与王地,齐又怨王,而反附于秦,齐、秦合而攻楚,楚亡可待矣!臣所谓宜吊者为此也。王不如先遣一使,随张仪往秦受地,地入楚,而后绝齐未晚。”……嬖臣靳尚日:“不绝齐,秦肯与我地乎?”怀王点头日:“张仪不负寡人明矣。陈子闭口勿言,请看寡人受地”。
……
张仪的连横破纵之策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使秦国避免了六国的夹攻,并使秦国的势力得到了扩大。
4.秦昭襄王拜范睢为相远交近攻,使秦开疆扩土
话说大梁人范睢,有谈天说地之能,安邦定国之志。欲求事魏王,因家贫,乃先投于大夫须贾门下,用为舍人。
……
王稽朝见秦昭襄王,复命已毕,因进日:“魏有张禄(范睢)先生,智谋出众,天下奇才也。与臣言秦国之势,危于累卵,彼有策能安之,然非面对不可。臣故载与俱来。”秦王日:“诸侯客好为大言,往往如此。如使就客舍。”乃馆于下舍,以需如问。逾年不召。
忽一日,范睢出行市上,见穰侯方征兵出征,范睢私问日:“丞相征兵出征,将伐何国?”有一老者对日:“欲伐齐纲寿也。”范睢日:“齐兵曾犯境乎?”老者日:“未曾。”范睢日:“秦与齐东西悬绝,中间隔有韩、魏,且齐不犯秦,秦奈何涉远而伐之?”老者引范睢至僻处,言日:“伐齐非秦王之意,因陶山在丞相封邑中,而纲寿近于陶,故丞相欲使武安君为将,伐而取之,以自广其封耳。”范睢回舍,遂上书于秦王。略日:“羁旅臣张禄,死罪,死罪!奏闻秦王殿下: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赏,有能者官,劳大者禄厚,才高者爵尊。故无能者不敢滥职,而有能者亦不得遗弃。今臣待命于下舍,一年于兹矣。如以臣为有用,愿借寸阴之暇,悉臣之说。如以臣为无用,留臣何为?夫言之在臣,听之在君,臣言之不当,请伏斧锧之诛未晚。毋以轻臣故,并轻举臣之人也。”秦王已忘张禄,及见其书,即使人以传车召至离宫相见。
秦王犹未至,范睢先到,望见秦王车骑方来,佯为不知,故意趋入永巷。宦者前行逐之,日:“王来。”范睢谬言日:“秦独有太后、穰侯耳,安得有王?”前行不顾。正争嚷间,秦王随后至,问宦者:“何为与客争论?”宦者述范睢之语,秦王亦不怒,遂迎之于内宫,待以上客之礼。范睢逊让。秦王屏去左右,长跪而请日:“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开言日:“秦地之险,天下莫及,其甲兵之强,天下亦莫敌。然兼并之谋不就,伯王之业不成,岂非秦之大臣计有所失乎?”秦王侧席问日:“请言失计何在?”范睢日:“穰侯将越韩、魏而攻齐,其计左矣。齐去秦甚远,有韩、魏以间之。王少出师,则不足以害齐,若多出师,则先为秦害。昔魏越赵而伐中山,既克其地,旋为赵有。何者?以中山近赵而远魏也。今伐齐而不克,为秦大辱,即伐齐而克,徒以资韩、魏,于秦何利焉?为大王计,莫如远交近攻。远交以离人之欢,近攻以广我之地,自近而言,如蚕食叶,天下不难尽矣。”秦王又日:“远交近攻之道何如?”范睢日:“远交莫如齐、楚,近攻莫如韩、魏,齐、楚能独存乎?秦王鼓掌称善,即拜范睢为客卿。用其计东伐韩、魏,止白起伐齐之师不行。
魏冉与白起一相一将,用事日久,见张禄骤然得宠,俱有不悦之意。惟秦王深信之,宠遇日隆,每每中夜独召计事,无说不行。范睢知秦王之心已固,请间尽屏左右,进说日:“臣蒙大王过听,引与共事,臣虽粉骨碎身,无以为酬。虽然,臣有安秦之计,尚未敢尽效于王也。”秦王跪问日:“寡人以国托付于先生,先生有安秦之计,不以此时辱教,尚何待乎?”范睢日:“臣前居山东时,闻齐但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不闻有秦王。夫制国之谓王,生杀予夺,他人不敢擅专。今太后持国母之尊,擅行不顾者四十馀年。穰侯独相秦国,华阳辅之,泾阳、高陵各立门户,生杀自由,私家之富,十倍于公。大王拱手而享其空名,不亦危乎?昔崔杼擅齐,卒弑庄公;李兑擅赵,终戕主父。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威,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臣见王独立一朝,非一日矣。恐千秋万岁而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秦王闻之,毛骨悚然,再拜谢日:先生所教,乃肺腑至言,寡人深恨闻之不早。”
遂于次日收穰侯,魏冉相印。穰侯取牛车于有司,徙其家财,千有馀乘,奇珍异宝,不计其数,皆秦内库所未有者。明日,秦王复逐华阳、高陵、泾阳三君于关外,安置太后于深宫,不许与闻政事。遂以范睢为丞相。……
……
秦王召应侯范睢计议。范睢日:“廉颇更事久,知秦军强,不轻战。彼以秦兵道远,不能持久,欲以老我而乘其隙。若此人不去,赵终未可入也。”秦王日:“卿有何计,可以去廉颇乎?”范睢屏左右,言日:“要去廉颇,须用反间之计,如此恁般,非费千金不可。”秦王大喜,即以千金付范睢,乃使其心腹门客,从间道入邯郸,用千金贿赂赵王左右,布散流言日:“赵将惟马服君最良,闻其子赵括才高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当!廉颇老而怯,失亡赵卒三四万,今为秦兵所逼,不日将出降矣。”
赵王先闻赵茄被杀,连杀三城,使人往长平催颇出战。廉颇主坚壁之谋,不肯出战。赵王已疑其怯,及闻左右反间之言,信以为实,于是更换了主将廉颇,派赵括为元帅,这样秦国就取得了秦赵大战的彻底胜利。
(三)
我们要向 2000 多年前的秦国在使用人才方面学习什么
——古人治政择贤比我们有长处,这是我们的悲哀之处
1、在“求贤令”方面要向秦国学习
(1)秦孝公关系秦国命运,震动六国的求贤令
作为一名开明之君,秦孝公从秦国兵弱国卑和邻国变法富强的对比中总结经验教训,深感要收复失地,恢复秦穆公的旧业,仅作枝节修补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动筋动骨的大改革,他把秦国所面临的严竣形势,引以为奇耻大辱,决心在秦国实行更大的改革,以富国强兵,洗雪耻辱。于是,关系秦国命运,震动山东六国的变法求贤令公布了。
求贤令说:“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龙门河)为界,西霸戎翟(狄),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候毕贺,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候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的变法求贤令是秦国实行变法的总动员令,它不仅是秦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而且在其它各国尤其是邻国魏、韩、楚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种反响结果之一是商鞅由魏入秦。
(2)现在的公开招聘干部制度与以前的科举制有惊人相似的一幕
——戊戍变法光绪帝发布政令,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的必要性
科举制度是我国用人制度的一次考试,是通过考试来录取官员的一种做法。因此古代曾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论。但是实行科举制在录取官员方面虽然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实行科举制却不能救中国,炎黄子孙的宋朝、明朝虽然实行科举制,所用人才以今之论,都是现在的清华大学的学生,但是这些人不能救炎黄子孙的国家,相反,宋朝、明朝却被外族所灭,从而形成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清朝也是搞科举制,结果却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我认为科举制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科举制度禁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只能长人虚骄,昏人神智,培养一些空谈理性、玩弄词章,无裨实际,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腐儒”和“学究”。
科举制度之所以不能使中国强盛,是因为科举制都避开了如何治政的问题,一个人的才学高是好事,但是才高八斗,不懂经世济民之道,那么这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学又有何用呢?
我认为今天的公开招聘干部的考试,也与此有类似之处。考试科目,是一些很死板的既定问题。笔试时,也是问一些很不着边的话题,如“关于抓两头和抓中间的关系”。这些虽是方法论的问题,有了这个方法,并不等于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都能引刃而解。招聘负责人从来不问一些如何解决振兴区域经济问题,如何建立主导产业问题,如何解决资金静卧银行问题、如何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问题,如何抓科技等等这些问题,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公开招聘干部考试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很相似的一幕。
戊戍变法之所以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其中的缘由就在于科举制度是考人的能力,而改试策论是考人如何经世济民等实用之道的问题。
我认为类似科举制度在招聘发展人才上还是能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招聘统计局的干部,非要在统计方面有专长才行,而招聘外经委的干部,非要在英语方面有专长才行。而招聘振兴人才,那么你要求把英语掌握的很好有什么用呢?一个振兴人才,首先要从人有所长必须有所短的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说你要他对经世济民很精通,那么你就不一定面面要求他什么都要到位才行。
正是由于如此,秦国的求贤令,只在于能以奇计而兴我秦国者,必予高官的道理就在于此。
(3)秦孝公的求贤令比起当今公开招聘干部通告的优胜之处
Ⅰ、以富国强兵招聘振兴人才为目的,而现在的公开招聘干部通告是招聘副局长位置的官员,即使是招聘振兴位置的官员,其实也是招聘发展人才而居之
什么叫振兴人才呢?我认为所谓的振兴人才是此人能对高速发展经济采取正确措施的人。而发展人才是对发展经济能采取正确措施的人。
我们现在公开招聘干部制度主要是招聘发展型人才,即使是招聘振兴位置上的官员,其实也是招聘发展型人才而任用在这个位置上。
比如我们招聘市体改委副主任,其实我们不是看他有何振兴经济锦囊妙计,而是看他各方面的考试如何,然后再问他一两个关于如何抓中间和抓两头的关系等问题,象这样子的问题怎么能振兴一个地区的经济呢?
而秦国的求贤令其实就没有考虑你方方面面的事情,而是在于你有何高招使我秦国能富国强兵。
所以我认为秦国的求贤令是招聘振兴人才为目的,而现在的公开招聘干部通告是招聘副局长位置的官员,即使是招聘振兴位置的官员,其实也是招聘发展人才而居之。
Ⅱ、以面谈富国强兵之策为要项,而现在是以考试科目为主要论定,面试也是问几个问题的虚招而异,不以如何治政思路来择贤
——秦国的求贤令是直接切入富国强兵的正题,而我们是要考几们科目才行,而倒把主要问题振兴经济置之脑后,面试时大多数也是问一些如抓两头和抓中间关系等虚的问题
择人其实也是在择贤,一个人虽然是同一个大学毕业,为何有的人能在任上大有作为,而有的人却是无所作为呢?我认为这主要是看他们的治政思路不同所引进的。同样是来参加招聘的干部,一个人可能智力超群,但是另一个人可能智力并不十分超群,但是他的治政思路可以,那么从治政的角度说,那么有治政思路的人就应该派上大用场。
所谓秦国择贤没有那么多的虚招,而是以直接切入正题,你有何高招如何使我国强国富兵。而我们现在在招聘振兴人才上主要的问题没有问,而专们问一些虚的问题,如抓两头与抓中间的关系。
因此这是我们不如秦国在择贤方面的做法。秦国的择贤令是开门见山提到了谁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Ⅲ、择贤不讲出身门第,而现在是要什么位置的干部才能参加招聘什么位置干部
秦国择贤不讲出身门第,只要求宾客群臣如能出奇计强秦者就行,而现在是要什么位置的干部才能参加招聘什么位置的干部。这种求才只讲门第的做法是甚不可取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求才不能讲门第呢?现代的求贤通告要求招聘副局长位置的干部只有副股长以上才行。我认为这种做法,起码他没有认识到有一些很有才能的人一开始就连股长都不能上的也是大有人在。此外,由于个人人生追求的问题,有一些很有才能的人可能先去从商了,这些人可能也有很多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因此这种择贤讲门第的做法,其实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把一些有才能的人拒之门外,因此我认为这一点我们就不如秦国做得好。
Ⅳ、不限时间真是不据一格,而我们且要限定时间,请问不据一格降人才在我们这里是否成了虚招
清朝龚自珍说过:“吾劝天公重抖擞,不据一格降人才。”我们很多领导一做起关于用人的报告时,都会说起这句话,但是我认为秦国的求贤令才算真正是不据一格,不限时间,只要你能有才自荐就行。
而我们现在限定时间,规定要在什么时间考,这其实是堵住了贤才的进升之道。因为人才要成为国家栋梁,必须要有一个准备过程,诸葛亮如无平时的策划,刘备来时何以能出隆中对之策。
但问题的关键是平时我们没有搞这种招贤纳士之举,而要招贤纳士时,却不是要求人才解决富国强兵和振兴区域经济问题。这种虚着势必有一些人不能匆忙应对。因此我认为真正要招贤纳士必须让人要有一个准备过程,只要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参与应贤择士之过程。因此畅开招贤纳士的大门尤为重要。
Ⅴ、招到振兴人才见实效,而我们是大多数区域招了人才不见振兴,也不能解决重大问题,如资金静卧银行、建立主导产业,解决贫困户等等
秦国发布求贤令后,确实招聘到了大贤之人商鞅,并通过商鞅的一系列变法后,确实使秦国得到了振兴。可是我们的公开招聘干部却不能很好的见到实效。大多数区域没有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如解决资金静卧银行问题,如何克服小农经济思想问题,如建立主导产业,促使经济高速发展问题等等。
Ⅵ、秦孝公虚心好学、求贤如渴的态度值得让我们学习,而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一张求贤令,每一个领导是否都意味着自己治政能力高人一等呢?我想这大概是秦国之所以能能战胜他国统一中国而炎黄子孙的中国之所以数次被他国统一的道理就在于此
秦孝公能发布求贤令,说明了秦孝公求贤时的虚心好学精神,求贤是要求能出奇计强秦者才行,而出奇计强秦,说明了秦孝公不知道更好强秦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见到一张求贤令,如果有了求贤令,领导似乎认为发布了求贤令是说明了自己的无能,不知道振兴本区域经济。如果有这种思想认为那么他就不可能发布谁能出振兴本区域经济的求贤令了。
因此我认为在虚心好学方面我们比不过秦孝公。从秦孝公之后,很少再见到求贤令了,我想这也是秦国之所以能战胜他国统一中国,而炎黄子孙的中国却被他国战胜而被外族统一的原因之一。
Ⅶ、发布求贤令后,留下了贤者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但是现在我们只见他当上什么官,却不见他到底有什么治政之策
发布了求贤令后,留下了贤者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但是现在我们只见他当上了什么官,却不见他有什么治政之策。
商鞅首先是给秦孝公留下了如何治理国家的策论:
孝公问日:“闻子有伯道,何不早教于寡人乎?”鞅对日:“臣非不欲言也。但伯者之术,与帝王异。帝王之道,在顺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孝公勃然按剑变色日:“夫伯者之道,安在其必逆人情哉!”鞅对日:“夫琴瑟不调,必改弦而更张之。政不更张,不可为治。小民狃于目前之安,不顺百世之利,可与利成,难于虑始。如仲父相齐,作内政而寄军令,制国为二十五乡,使四民各守其业,尽改齐国之旧。此岂小民之所乐从哉?及乎政成于内,敌服于外,君享其名,而民亦得其利,然后知仲父为天下才也。”孝公日:“子诚有仲父之术,寡人敢不委国而听子!但不知其术安在?”卫鞅对日:“夫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欲富国莫如力田,欲强兵莫如劝战。诱之以重赏,而后民知所趋,胁之以重罚,而后民知所畏。赏罚必信,政令必行,而国不富强者,未之有也。”
而后商鞅留下了与反对意见者争锋相对的策论:
秦孝公有意把商鞅与持反对意见的人召集在一起,让双方面对面地争论。对于这场争论,《商君书·更法》有详细记载。先是秦孝公来了一个开场白:“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商鞅接着说:“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也。”“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一番话得到孝公的首肯。大夫甘龙急忙说:“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易民指改易民之礼俗),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民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制度)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熟察之。”商鞅当即批驳了甘龙不能变法的论说,指出:“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商鞅以历史事实据理驳斥,甘龙哑口无言。大夫杜挚插进来继续反对变法,企图阻止秦孝公颁布变法令的决定。他说:“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针对杜挚的法古言论,商鞅又痛加驳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鞅还认为“世事变而行道异”,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认识历史的“必然之理”和“必为之时势”,从而进行改革的人,才能称为圣人。秦孝公最后作结论说:“善!吾闻穷巷多吝,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疑之矣。”
但是我们现在只见到某人的官职越升越大,但是就不见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治政策论。
Ⅷ、求贤令建立了一个贤者竞争的机制,而现在我们只见他的官位在上升,而不见他是跟谁在竞争,是如何竞争的
求贤令其实就为人才竞争建立了一个择优录取的机制,每一个贤者来求官都必须发表他的一场治政之说,而后进行辨论和考核。
我们现在只见某某人的官职升高,而不见他是跟谁在竞争,是如何竞争的,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就不如秦国的做法。
2、起用毛遂自荐干部方面要向秦国学习
——为秦国发展立下大功的商鞅、张仪、范睢、甘罗都是毛遂自荐的结果,而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好象把毛遂自荐者当作伸手要官,在他的思想里就从来不知道官是公益之官,追求官是一个人追求献身于公益事业为民谋福利的高尚行为
商鞅是在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后才来秦国的,虽然有人引荐,但大体上还是属于毛遂自荐这一类。
张仪是来秦国游说的,那时可能是这么一种制度,那些有才能的人只要对门卫说一声我要见你们国君献强国之计,那么左右一般都是马上通报给秦王知道。秦惠文王闻左右之荐张仪,即时召见,拜为客卿,与之谋诸候之事。
范睢虽然是秦国派人从魏国找来的,但是最后还是范睢上书秦昭襄王。略日:“羁旅臣张禄,死罪,死罪!奏闻秦王殿下: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赏,有能者官,劳大者禄厚,才高者爵尊。故无能者不敢滥职,而有能者亦不得遗弃。今臣待命于下舍,一年于兹矣。如以臣为有用,愿借寸阴之暇,悉臣之说。如以臣为无用,留臣何为?夫言之在臣,听之在君,臣言之不当,请伏斧锧之诛未晚。毋以轻臣故,并轻举臣之人也。”秦王已忘张禄,及见其书,这样秦昭襄王才招见范睢的。
甘罗当时只有12岁,向吕不韦毛遂自荐游说张唐将军而出名。
上述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开疆扩土立下了大功劳。
而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似乎已不流行毛遂自荐这样的事情,有的人甚至把毛遂自荐者理解为想官当,或者理解为此人有点不正常之类的,他们就根本不知道这官的真正含义,官是公益之官,一个人追求当官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那么追求到了官,他就可以大展鸿图,就可以为人民办更多的事,这又有什么不对呢?但是现在为什么我们很不重视起用毛遂自荐的官呢?
所以我认为秦国在起用毛遂自荐的贤人方面值得让我们很好地学习。
3、直接把贤士从平民百姓身份提拨到相国及大臣位置上要向秦国学习
——秦国能把平民直接提拨到大臣的位置,说明是真正贯彻思路治国的方针,而我们一级一级的提拨还没有真正实行思路治县、思路治市等贯彻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是第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指导方针
我认为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要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贯彻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那么生产力将获得快速发展。为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了人民的繁荣富强,我们必须贯彻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因此直接把那些具有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的人直接从平民百姓身份提拨到高官位置是可以的,秦国把那些有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的平民直接提拨到大臣位置的有:一是起用变法图强的商鞅;二是起用连横抗纵的张仪;三是起用远交近攻的范睢,使秦国开疆拓土。因此,秦国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值得让我们更好学习。
4、在起用败绩干部以成天下大业方面要向秦国学习
——起用和罢免败绩干部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秦穆公用三败之秦将孟明卒成伯业,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一学
秦穆公知人善任,任命三败之秦将孟明。却说孟明兵败回秦,自分必死,谁知穆公一意引咎,全无嗔怪之意,依旧使人郊迎慰劳,任以国政如初。穆公为何一意引咎不责怪秦将孟明呢?这当然与他本身的决策错误是有关的。
孟明自愧不胜,乃增修国政,尽出家财,以恤陈亡之家。每日操演军士,勉以忠义,期来年大举伐晋。……孟明自为先锋,长驱自入,破王官城,取之。秦穆公终于获得了这次的大胜,以孟明为亚卿,与二相国秉国政。……致使西方二十馀国,纳地请朝,尊穆公为西戎伯主。史臣论秦事,以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穆公信孟明之贤,能始终任用,所以卒成伯业。
对起用还是罢免败绩干部方面,我认为坚持如下几条原则:
第一、看此人能力如何。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此人有无能力,我认为有能力之人,虽然失败也是他积累经验之时,因此如有败绩,可以不予追究。但一个人本身没有什么能力,那么他做的事是败绩的话,那么就应该可以罢免他。当年孙中山先生不也是遭遇到很多次失败吗?因此我们要好好分析失败的原因,一个人的失败如果是出于这件事难度非常大,那么应该不予追究他的责任。如果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他却反而搞失败呢?那么说明应该罢免他的官职。
第二、看此人品行是否端正。一个有能力之人,品行不端正,那么就应该罢免。比如当年国民党为何会遭遇中条山之惨败呢?主要原因是汤恩伯不在军营,到外面寻欢作乐,那么在国难当头之时,如此把战争当儿戏之人,那么就应该罢免他。
总的来说,我们要向秦国的秦穆公好好学一学如何起用败绩干部成就大事的做法。
5、以治政思路来起用人才方面要向秦国学习
凯恩斯说过这么一句话:“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于常人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思想。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之影响,往往沦为某个已故经济学家最坏学说之奴隶。”在这里凯恩斯强调了治政思路的重要性。
我认为正确的社会发展思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要素,所以秦国在启用有治政思路的人才的做法是对的。
先是启用以变法强国的商鞅,而后是启用连衡抗纵的张仪,接着是启用远交近攻的范睢,再后是启用外交谋略的12岁甘罗,用人之时无一不是在贯彻此人的正确的谋略思路,所以说我们要在启用治政思路的人才方面要向秦国学习。
6、起用年纪大或年纪轻的干部方面要向秦国学习
——秦穆公任命70岁的百里奚为宰相,恐是现在提倡年轻化干部所不能比的,但是秦国任用这样一个老臣,为秦国的发展立下了大功。秦始皇时还任命一个12岁的小孩为大臣,这更是亘古未闻,但是秦国做到了,两且取得了重大效果,即这位12岁的甘罗为秦国的强盛立下了大功劳,这一点是值得让我们好好学一学的。我认为启用干部不能强调年轻化,也不能强调年老化,关键在于此人治政思路正确化,但从秦国灭楚时先用年纪经李信为大将而后用年纪大的王翦为大将,这说明了姜还是老的辣的这么一个事实,即人类历史发展表明,用年纪大的干部比重应大于用年纪轻的干部的比重
秦国在春秋时代任命一位名叫百里奚的人当宰相,当时他七十岁,秦穆公见到他时嫌他老,奚说:“使奚逐飞鸟,捕猛兽,则臣已老。若使臣坐而策国事,臣尚少也。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臣今日遇君,较吕尚不更早十年乎?”秦穆公壮其言,正容而问日:“敝邑介在戎狄,不与中国会盟,叟何以教寡人,俾敝邑后于诸姬,幸甚!”奚对日:“君不与臣为亡国之虏。衰残之年,乃虚心下问,臣敢不竭其愚?夫雍、歧之地,文、武所兴,山如犬牙,原如长蛇,周不能守,而来送给秦,此天所以开秦也。且夫介在戎、狄,则兵强,不与会盟,则力聚,今西戎之间为国不只数十,并其地足以耕,籍其民可以战,此中国诸候所不能与君争者,君以德抚而以力征,既全有西陲,然后扼山川之险,以临中国,俟隙而进,则恩威在君掌中,而伯业成矣。”一连与之语三日,言无不合,遂爵为上卿,任以国政。
秦国任用年纪大的人为官,最主要是看他此人有无谋略思路,而我们现在只提倡年轻化,而不看这年经人的谋略思路如何,所以从这一点看,也是我们不及秦国的地方。
秦始皇时候还重用一位年纪轻的大臣,只有12岁的甘罗。秦王宣甘罗入见,问日:“孺子见赵王,何以措辞?”甘罗对日:“察其喜惧,相机而进。言若波兴,随风而转,不可以预定也。”秦王给以良车十乘,仆从百人,从之使赵。
……
赵悼襄王迎接甘罗,及见其年少,暗暗称奇,问日:“向为秦通三川之路者亦甘氏,于先生为何人?”甘罗日:“臣祖也。”赵王日:“先生年几何?”对日:“十二岁。”赵王日:“秦庭年长者不足使乎?何以及先生?”甘罗日:“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赵王见其言词磊落,暗暗称奇,问日:“先生下辱敝邑,有何见教?”甘罗日:“大王闻燕太子丹入质于秦乎?”赵王日:“闻之。”甘罗日:“夫燕太子丹入质于秦,是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是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而赵危矣。”赵王日:“秦所以亲燕者,何意?”甘罗日:“秦之亲燕,欲相与攻赵,而广河间,臣请于寡君,止张唐之行,绝燕之好,而与赵为欢。夫以强赵攻弱燕,而秦不为救,此其所得,岂止五城而已哉?”赵王大悦,赐甘罗黄金五百镒,白璧二双,以五城地图付之,使还报秦王。秦王喜日:“河间之地,赖孺子而广矣!孺子之智,大于其身。”乃止张唐不行。赵知秦不助燕,乃命庞煖、李牧合兵伐燕。取上谷三十城,赵得十九城,而以十一城归秦。秦王封甘罗为上卿。
任命一个只有12岁的人大臣,这真是亘古未闻,但是秦国做到了,而且这个12岁的甘罗出使赵国还为秦国立下不费一兵一卒即为秦国得了大片土地。
我认为到底是用年纪轻的还是用年纪大的,主要看此人的治政思路是否正确化有关。但从秦国灭楚时先用年纪经李信为大将而后用年纪大的王翦为大将,这说明了姜还是老的辣这么一个事实,即人类历史发展表明,用年纪大的干部比重应大于用年纪轻的干部的比重。
秦王用尉缭之策,复谋伐楚,问于李信日:“将军度伐楚之役,用几何人而足?”李信对日:“不过用二十万。”复召老将王翦问之,翦对日:“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以臣愚见,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私念日:“老人固宜怯,不如李将军壮勇。”结果李信领兵攻楚国打了大败仗而回。最后秦始皇找到了王翦将军。王翦对日:“大王必不得已而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日:“寡人闻:‘古有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不尽行,未尝缺乏。’五霸威加诸候,其制国不过千乘,以一乘七十五计之,从未及十万之额。今将军必用六十万,古所未有也。”王翦对日:“古者约日而陈,皆陈而战,步伐俱有常法,致武而不重伤,声罪而兼地,虽干戈之中,寓礼让之意。故帝王用兵,从不用众。齐桓公作内政,胜兵不过三万人,犹且更番而用。今列国兵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逢人则杀,遇地则攻,报级动日数万,围城动经数年。是以农夫皆操戈刃,童稚亦登册籍,势所必至,虽欲用少而不可得。况楚国地尽东南,号令一出,百万之众可具,臣谓六十万,尚恐不相当,岂复能减于此哉?”秦王叹日:“非将军老于兵矣,不能透彻至此,寡人听将军矣!
最后王翦率军终于灭掉了楚国。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可看出一个问题是姜还是老的辣,这是因为人的年纪越大,其阅历越丰富,那么所作出的决策越正确,因此我认为在干部比例中,用年纪大的应比年纪轻的人的比重要大一点。
7、在改革创新方面要向秦国学习
商鞅两次变法的内容颇多,很多方法在当时来说都是有开创性的,我们且不说当时开创性的变法,只说仍然对今天有启示的的变化:
(1)关于连坐法方面
我们今天可以把他用于干部选任上,即那些选拨干部不当的人要实行与被选人的连坐法。也就是说选举出有才能干部,便属于有政绩,而选出没有才能或贪官之类的干部要降级惩罚。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方面
(3)奖励垦荒政策
(4)多生产多奖励政策,今后这一条可改为多投资者失败后可得到适当的生活保障金。
(5)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
8、允许让人游说求官要向秦国学习
——现在普天之下,不见一游说之士,这实际上是我们不能让人充分展示自己治国、治省、治市的思路,是不利于经济建设的
秦国的大功臣,如商鞅、张仪、范睢、甘罗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游说才求到官的。因此在当时让人游说求官的方面我们的确得向秦国好好学习。
可以游说求官,能让人充分表达他的治国思想,这也是贯彻正确谋略治国的基本条件。如果不实行让人游说求官,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把一些人具有很好治国思路的人不能很好利用起来。而我们现在普天之下,不见一游说之士,这实际上是我们不能让人充分展示自己治国、治省、治市的思路,是不利于经济建设的。
(四)
实施“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方法”启用贤能治政之士迫在眉睫
——罢免干部属于重大改革,而起用贤能之士不属于触犯利益集团的重大改革
我认为实施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方法启用贤能治政之士迫在眉睫,其理由是:
第一、我们目前的公开招聘干部制度不能起到振兴大多数区域经济的作用。
第二、实施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方法,事在人为必须要有一定的干部配备才行。
第三、实施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方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招聘贤能之士才行。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3&ID=1586528&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