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噩梦“5+1”


  5+1,是五粮液不懈的梦靥,更是掌门人王国春不解的心结。

  这不,1998年五粮液决定收购华西证券部分国有股,并获得四川省政府的批准。但不知何因,最终又撤回了收购申请。

  这年的9月,五粮液还从宜宾市国资局受让了宜宾纸业2000万股国家股,成为宜宾纸业的第二大股东。这次受让颇有点“临危受命”的无奈。由此,五粮液一直没有对其进行实质性重组,最终还是将股权托管给了宜宾天原集团。

  2002年,五粮液宣称进军日化市场,首期投资1亿元,当是自动自发。五粮液规划用三五年时间,进入中国日化业十强。时到今日,其合资方香港乾宝化工公司早已撤资走人,洗发水依然是宝洁的天下,飘着酒香的五粮液洗发水不知躲到了何处。

  五粮液还号称拥有亚洲一流的制药集团,同样是无疾而终,酒精生产线刚投产便告夭折。

  如此的“5+1”,还有投资亚洲威士忌,早已陷入停产;进军有机发光显示器领域,也是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

  即便是围绕主业的“5+1”,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但状态也好不了多少,如印刷公司、以塑胶和模具为主的玻璃公司等,但至今没有建成能与酒业比肩的项目。

  而五粮液掌门人王国春的梦想是,在未来几年中,至少形成两三个与酒业比肩的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春的多元化冲动更为强烈、更为紧迫,汽车业无疑成为王国春梦想实现的天堂。

  五粮液跃跃欲试进军汽车业,当见怪不怪。五粮液对汽车的执著,可以追溯到2003年底,王国春曾明确表示,汽车是消费产品,市场很大。汽车业恐怕是中国经济中的最后一块大蛋糕,现在不进去,以后更难进入。“如果今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全部被外国公司瓜分掉,对我们民族工业是一个损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进入。”

  为其跃跃欲试佐证,王国春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五粮液已完全具备整车的生产能力,为多余资本寻求出路是顺理成章的事。

  资料也显示,五粮液旗下除了普什模具有限公司,还拥有注册资金高达800万元的安民汽贸公司,它代理包括奥迪、夏利等近30个品牌在四川省宜宾市的销售,在当地已具有相当的影响。

  五粮液收购普什集团股权,曾是五粮液股价的一大利好消息,但普什集团爆出收购汽车资产后,扑朔迷离的多元化前景令诸多投资者不再看好,开始担忧五粮液是否能够持续专注于酒业。消息爆出当天,五粮液以13.38元开盘,收于13.10元。市场以股价的形式对五粮液此举做出判断。

  普什集团是五粮液集团先期投资3亿元于1997年成立的全资独立子公司,拥有近2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数亿元的汽模中心在2002年8月就开始筹备,是五粮液的汽车模具中心,一直在参与汽车业方面的运作。普什集团的规模与配套机器的工艺水平在全国屈指可数,其目标就是要打造亚洲一流的模具中心。3年前,普什公司就接到了重庆长安及日本汽车生产商的1000万元模具订单,从生产零部件的角度切入了汽车业,并很快将模具年产值做到了10亿元以上,目前,普什已成为重庆长安、天津丰田、成都丰田及广州本田等多家企业的配套生产商。

  另据报道,据报道,思美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02年12月正式与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答应为五粮液集团提供cimarronE和QuickNC的最新版本及全套解决方案,并承诺利用多年来在汽车模具行业中积累的专业服务经验,协助五粮液集团解决在产品制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五粮液造车,确非一时冲动,而是梦想已久。

  酿酒的造车了,如此“非常5+1”,是美梦还是噩梦?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栽倒在汽车产业陷阱中的不在少数。即便是一些优秀甚至卓越的企业,也难以在汽车业有所成就,否则崇尚创新与冒险美国人,为何至今仍无法撼动汽车业两雄争霸的局面呢?也不曾听到百威、可口可乐、微软造车的新闻!

  那就说中国吧!一部汽车史,就是一部引进、模仿的历史。50年代用苏联图纸生产解放牌卡车和北京吉普、上海轿车。改革开放后,则从桑塔纳、捷达引进开始,用西方技术开发国内市场。中国汽车业开始了“车型决定命运”的时代:上汽引进桑塔纳,一汽引进奥迪,车型选好了,企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二汽引进雪铁龙,车型“尚可”,市场“尚可”,企业状况也“尚可”;而广汽则命运先苦后甜,引进标致失败,后来引进本田,迅速反败为胜。

  汽车业成为中国市场最后一个暴利孤岛,让众多的资本眼馋。2003年始,大量业外资本涌向汽车业,德隆、科龙、美的、新飞、奥克斯、云南红塔、波导、力帆等纷纷公布和实施自己的造车计划,五粮液也不例外,但鲜见成功的报道。

  “现在很有可能是最坏的时刻”,一家券商分析师在报告中用“黎明前的黑暗”来形容五粮液。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则是五粮液由于关联交易过多和信息透明度不够,在优质白酒企业中的市盈率最低。无疑,令五粮液深陷泥沼的,正是曾使得其数度失足的激进而又范围广阔的多元化冲动。更可怕的是,如此一来,五粮液的黎明又在哪里?

  五粮液失败的多元化,不是败在资金实力上,五粮液有钱,几十个亿躺在银行吃息;不是败在身体素质上,五粮液的赢利状况尚好,身体素质不比竞争对手差多少;也不是败在外部环境上,中国的市场正走向成熟,消费而趋于理性。五粮液的多元化之败,败在自身的战略整合能力与企业文化上。

  五粮液的能力与文化,依然是老大粗办企业的粗放,依然是“爱拼才会赢”的莽撞,依然靠昔日品牌的光环。如此的能力与文化,必然导致管理能力、品牌力量、资本资源和执行能力与整合能力的不断稀释,五粮液至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跨行业运作的成功经验,也就成为必然。除了白酒行业,五粮液无以为力证明自己已经成为食肉动物。而食草动物要进入这场残酷的生存竞争,肯定是十分危险的。

  红塔山造木地板,结果被在烟火下输得精光;海尔涉足药业,前景并不明朗;春兰骑上摩托车,从此变得磕磕碰碰;联想握手手机,没有消费者卖联想手机的帐;娃哈哈缝制童装,童装始终湿碌碌的……

  五粮液造车,不是美酒里染上汽油味,就是驾车者口中喷发酒精味,如此的“5+1”,注定是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