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岁月芳自留


 

    黎念之教授是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美国国家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起先后发明液体膜、润滑油脱脏新方法、原油脱盐、沙油提炼工程等技术。获得美国化工协会“分离科学与工程奖”、“化工研究奖”,1987年美国“化学学会分离科学与技术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0年荣获珀金奖章。珀金奖章是美国化学工业界的最高荣誉奖项,授予对化学工业作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该奖设于1906年,以发明人工合成染料的亨利·珀金的名字命名,该奖有“化工诺贝尔奖”之称,由美国化学工业学会等 6个机构联合评出。2001年9月25日荣获国际化工界终身成就奖。  

 

 

    300多年前,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的牛顿,见苹果从树上掉下这一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在人类发明的瞬间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1965年的一天,黎念之在做一次十分寻常的实验时,也有了一个独特的发现。

    这是个非常普通的秋天,黎念之像往常一样在试验室里做着试验。天色已经很晚,他的美国同事都早已回家,而黎念之还在试验里苦苦地做着试验。对于化学试验,失败已是家常便饭,一项科研成果的出世,不知需要多少人次的试验与失败,更何况化学试验的枯燥也让这位年轻人不免心浮气燥。然而,每当此时,那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的话语便会回荡于黎念之的耳际……

   时间是两年以前的1963年,31岁的黎念之刚刚获得博士学位。一位年轻的中国人在美国取得了如此的成就,自然心花怒放。他开着新购置的车横贯美洲大陆,从东岸开到西岸,经过克罗亚多州时,突发奇想,准备拜访一下克罗亚多州立大学,因为他听说那个校园很漂亮,并且有一批在化学界知名的教授。

    黎念之走进了这座美丽的校园。不知道怎的,他又萌生了另外一个想法,去见一下化学系的系主任。系主任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他很慈祥,对黎念之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同意陪黎念之在校园里散散步。老教授的态度非常好,黎念之的胆子也就大了起来。他便问老教授能否到他们系里教书?老先生并没有正面回答黎念之,依然和蔼地对黎念之说,“年轻人,坦白地跟你讲,在美国,你的成就需要比我们一般美国人要好得多,才能让我觉得能够重用你。” 老教授的话对他震撼相当大,他们还谈了许多,但黎念之却什么也没有记住,正是因了这句话,黎念之便从此默默地比别人要多付出几倍的心血。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在图书馆,在试验室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位年轻人的身影。两年以后的1965年9月28日,黎念之按照常规将油跟水两项放在一起,然后又放了一点表面活性剂。就在这时,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只见在水与油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圈子,这个小圈儿从水下慢慢地升了起来,经过油下的时候,居然能够凹起来一层非常薄的膜。

    “我并没有在油跟水中间做这个膜呀?”黎念之观察着,自语着,惊奇着,一种更为强烈和奇怪的念头在他的心头升起。这个膜是不是可以拿来用呢?黎念之回想起来,在平常试验当中,他的导师乃至同事们似乎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这只不过是一个比较惯常的实验,很多人都做过。然而作为科学家的特殊敏感性,让黎念之头脑里突然觉得这可能是个意外的重大发现。“寻常的试验往往会有不寻常的发现”,难道导师的话真的很灵验吗,难道我发现的这个薄膜,真的是因为表面张力的关系,才没有任何小孔吗?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因为他联想到,固体膜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它有一些小洞、小孔,而现在这个膜正好可以解决小孔的问题。 黎念之的发现很重要,黎念之的试验很成功了。他发现的这种不带固膜支撑的新型液体膜,可以制成乳状液,膜很薄且面积大,因此处理能力比固膜和支撑性液膜大得多,这一重大发现,使黎念之成为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这位33岁的华裔化工学家脱颖而出了,用黎念之的话说,克罗亚多州立大学化学系教授的话始终激励着自己,他的话对取得小小的成就启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