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新德 林爱国 来源 中国舆论监督网
中国最牛执法人员:“hujintao弄来一样整他!”
尽管冯刘成当了18年兵,对于艰难困苦已经视若鸿毛,但是当他回想起在看守所的遭遇的时候还是会“毛骨悚然,难以置信”。
唐河县民警证实冯刘成转来是身上有伤转来后也被打过
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江良和李志伟让看管人员参与逼供办案,对冯采取各种残忍手段,并且进行评比奖励,相互升级。钢管被打弯,被逼几天几夜不准睡觉,“最长的一次达到17个昼夜”。冯刘成出现幻觉:周围都是玻璃墙,眼前布满铁丝网,自己站在沙滩上,脚下都是水等等。令人发指的还有不让冯刘成去厕所,直接将大小便排在裤裆里,导致裆部溃烂,两腿长期浮肿,办案人员此时又拿盐水往冯身上泼!有一次竟然要求冯刘成不手淫不准大便,冯为此绝食16顿饭,江良对他说:“我们对你还是不错的,我们对邓县公安局的杨局长,让他签发的拘留人员看管他,恶整他,不认就让这帮人轮流操他的屁股!”按照江良、李志伟的话说:“我们想整谁,谁就跑不掉,黄胶泥抹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刑讯逼供制造假证
同监所人证明冯刘成转来唐河之前身上有伤(1)
同监所人证明冯刘成转来唐河之前身上有伤(2)
同监所人证明冯刘成转来唐河之前身上有伤(3)
正是在这种残酷的手段下,冯刘成做了一些违心的讯问笔录。典型的有“索要50万”之诬陷。2006年4月26日,江良、李志伟拿着已经捏造好的索要黄元林50万及冯艳霞12万的两份笔录让冯刘成签字,被冯拒绝。江良和李志伟用手铐把冯刘成铐在墙上,采取打火机烧等手段逼其屈服,直到4月28日晚冯刘成都没有签。此时江良拿着拘留黄元林、冯艳霞以及冯刘成爱人朱玉红的三份材料让冯看,威胁说:“你再不签就把他们三个拘留,让你的朋友和家属都来陪着你。”冯听后没再坚持,拿起笔签了字。然后,他们将冯带到同步录音录像室做讯问笔录。但是问与答都与捏造的讯问笔录内容不一致,负责电脑打字的女同志问江良怎么办,江良说:“按照笔录打印”。第二天上午,冯刘成强烈要求对这两份笔录进行更正。江良、李志伟不同意,并采取腿弯放棍下蹲等手段逼冯不要更正。由于冯伤重不能行走,内乡县看守所值班的张医生、刘贵生及邵老八等人将伤情记入值日登记。冯没有屈服在他们的淫威下,一直坚持到7月24日,江良对他说:“你胜利了,这两份笔录给你重新更正。”做完更正笔录后,李志伟说:“不要看我对你动手动脚的,其实真正坑害你的并不是我,你应该会看得出来。他虽然让我给你更正了,到时用不用还很难说。”
江良、李志伟甚至伪造笔录,欺骗法庭。在一审中,公诉人控诉冯刘成“贪污50万元水利资金”,冯刘成当即严正提出:“请公诉人把2006年5月4日所谓我承认贪污50万元水利资金的讯问笔录原件提交法庭,请法庭验证真伪。”但是没被理会。冯刘成多次在给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检察院的材料中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因为这份笔录是伪造的,冯刘成根本没有在这份笔录上按手印,但是出现在法庭中的笔录却有手印,冯刘成认为那不是他本人的印泥指纹,而是电脑合成的红色手印,“用肉眼一看就能分辨出”。
让冯刘成觉得气愤的事情甚至发生在法庭上。在一审判决过程中,“两个书记员,一个没有动笔,一个不停抄写一份带进现场的已经打印好的材料作为‘法庭笔录’。”冯刘成当庭提出抗议,书记员哑口无言,一位法官说:“时间太晚了,不要看了,我们法院不比检察院,不会坑你,签吧。”冯刘成说:“我相信你们,相信法庭。”然后签了字。冯刘成没有想到的是,他信任的法庭竟然在许多争议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判他无期徒刑!
为什么是冯刘成?
一些认识冯刘成的人认为冯有些刚愎自用,不近人情。这可以从07年春节他给惠济区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窥见一斑:我有时也是后悔,我们在一起生活五年,我没有与你们任何人谈过心;提拔调整过那么多干部,没给任何人谈过话,高高在上,说话死难听,经常在大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人,包括区领导,不给人留一点面子;大事不研究,省体育中心,大学城,10万亩滩地收回及筹建“艺术馆”等都是我一个人决策推动的,认为开会研究是一把手推卸责任的一种手段……
在《“白宫书记”的声明》一文中,冯刘成对成为“白宫书记”甚至有些自豪。他认为自己性格急躁,说话直爽,经常指名道姓批评人是因为他有一心为老百姓干事的底气,是因为他有不害人不坑人的正气。他对干部要求严格,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认为一年忙到头也办不成一件实事的政客恶习就像“清清水面上漂浮着的油渍,扼杀了应有的生命和活力”。南阳市检察院唐河县反贪局副局长王俊善讲:“我们调查你几个月,问了许多干部,没有人知道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没有人私下与你吃过饭,没有人说你有买官卖官现象,你这个书记是咋当的?现在像你这样的极少。”
冯刘成在向原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介绍黄河滩涂开发情况
性格决定命运。冯刘成硬朗、直爽、正直,但也有些独断专行的性格使他在邙山区区委书记任上做出了值得称道的业绩,比如使区财政收入由3077万元增加到2.37亿元,农民收入由2600元增长到5720元,5年内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稳定先进区。农村建设被中宣部确定为河南省向“十六”献礼的“林州红旗渠精神”和“邙山区花园新村建设”的两大成果之一。
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在官场这个酱缸中得罪了许多人。一些利益受阻或受损者便在冯刘成离任后展开了报复。
暴风雨来临
2004年2月,冯刘成调任平顶山市副市长,邙山区由区长刘炳辰主持工作,刘以“柿树的谐音是死树不吉利”为由,将“古树苑旅游区”几十棵上百年的柿树拔掉。3月份刘炳辰接任书记,大批调整任免干部。7月份,六百名防暴警察包围惠济区老鸦陈镇师家河村,试图抓捕不满村长强行变卖土地、企图上访中央的村民,导致三十多名村民中弹、六人重伤,被西方媒体报道为“师家河流血事件”。河南省委、省政府派工作组调查处理。与此同时省纪委副处级干部刘国际带队到邙山区土地执法检查,冯刘成说:“刘炳辰和刘国际是闻名的酒友,从此开始以查土地为名调查我的‘问题’”。
2004年9月,河南省土地执法检查工作结束,没有查到冯刘成土地问题。于是有人捏造群众反映:“你们不要查了,查来查去查到你们省纪委头上,老冯都把这些违法占地建的别墅送给你们省纪委领导了。”省纪委领导被激怒,10月份立案查处邙山区土地问题。
11月份,“他们制造了一起‘伪造规划证’冤案,把建机关干部家属区的裕华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判刑三年,并向社会上传播我收裕华公司30万元被‘双规’的流言”。这时候冯刘成开始接到一些辱骂的短信,他把这些情况向河南省纪委常委、监察厅副厅长王文海当面汇报,汇报中王厅长见到了刚刚发来的这样一条短信:“冯刘成,操你妈,非双规整死你不可。”有人劝冯刘成:“找一下刘国际,这个人很好打发,好喝酒,一喝就醉;好要钱,多少都收。是省纪委有名的‘两好’干部。”但是冯刘成没有理会。
如今三年已经将要过去,冯刘成依然在铁窗里苦盼光明。冯刘成多次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及高级人民检察院提出请求:二审在省会郑州市省高院公开审理,传唤当事人到庭公开质证;通知办案人员江良、李志伟和诬陷人刘国际、刘炳辰到庭公开质证;请社会各界到庭听审。
二审开庭在即,冯刘成的这些请求是否能如愿呢?案件的最终结局将是什么样的?中国舆论监督网将继续跟踪报道!
附: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文件
《关于冯刘成行政职务任职的议案》(摘要)
冯刘成工作简历
冯刘成,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河南中牟人。1973年12月参加工作,1977年5月加入共产党。在职教育河南省委党校大学学历。1999年7月至2004年2月任中共郑州市邙山区委书记。
1973.12——1980.08 秦皇岛部队报务员、排长
1980.08——1984.10 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联络干事、秘书、通信连指导员
1984.10——1985.03 河南省军区独立营教导员
1985.03——1987.03 河南大学政治系学员
1987.03——1990.03 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少校干事
1990.03——1994.04 郑州市委组织部干事、县区干部处副处长
1994.04——1997.04 郑州市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兼副书记
1997.04——1999.07 郑州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书记、局长
1999.07——2004.02 郑州市邙山区委书记
2004.02——2004.12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冯刘成主要工作表现
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思想解放,敢闯敢干,开拓进取意识较强。任现职以来,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果断拍板,将管理混乱的10万亩黄河滩地收回变为农业用地,将现有农业用地调整为城市建设用地,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500万亩黄河滩地综合开发试点”,为该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后劲。探索和推进农村“家庭法人代表”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推进农村住宅改革,运用行政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全区集中规划建设16个花园新村,新建住宅7200套,将168个自然村合并为16个社区进行建设,改变了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环境。组织实施了区划调整和区委机关大院整体搬迁,进行新城区建设。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48.8平方公里,拉大了城区框架,带动了经济发展,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旅游景区”。通过举办重点人员学习班、村帐乡(镇)存和社情民意反映机制等办法,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连续3年被评为省、市 稳定工作和信访工作先进区。
工作思路清晰,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政绩突出。结合区情,提出了“待人明理,真诚团结,创和谐氛围;工作扎实,雷厉风行,为民真办事”的邙山精神。建立了“相对集中、相对加强、相对突出,各司其职,党政融为一体,四大班子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使四大班子的整体功能得到了较好地发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去年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引进项目130多个。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的发展思路,去年仅用12天时间,就带领全区群众植树270万株,建成了长27公里、宽500米的沿黄防护林带。全区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000万元增至2003年的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050元。目前邙山已甩掉小区、乱区、穷区、农区的帽子。
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为人直率,待人真诚,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以身作则,要求自己严格,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
中国舆论监督网将对该案继续跟踪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