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随想


感恩节随想

有学生发来短信:今天是感恩节,虽然我不信基督,但我认同感恩,真得感谢上苍让我们相识,愿您成为我一生的师长和朋友,祝福您我挚诚的老师,感恩节快乐!

    查查日历,今天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的感恩节,上网看看,有个网友这样概括感恩节:

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四天假期。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

 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26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感恩节变成了美国的固定节日。

在不断的感恩节祝福短信阅读的喜悦中,忽然看见新闻联播中报道说,中国的兵马俑在英国展出盛况空前,连购票都成了难题,主办方决定一天二十四小时展出,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当时我看到时心里有些激动,但当我坐到电脑前的时候,我又想:如果美国人知道遥远的大洋彼岸有如此多的中国青年大学生也在过他们的感恩节时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激动?

忽然又想起家乡的“九月会”来,那是一个非常隆重的庙会,日子在旧历九月二十八,。当然,从九月重阳节过后,家乡人就开始准备,到九月二十五正式开始,一直要延续到十月初一。其间至少要唱五天大戏,而戏台就建在二郎神庙的对面,所谓“皇庙对戏台”,大戏是给神唱的。那是家乡人最看重的节日,可以用人山人海形容。

这九月庙会到底开始于那年呢?曾就此问题问过相邻中的长者,可谁也说不上。“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80年代又重新开始,而且二郎神庙的规模一年年增大,越发雄伟。神奇的是二郎神庙的底座是一方从地底冒上来的“灵石”,而且一年年增高,人们认为这一定不是普通的石山。这“灵石”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针孔,一条山间小溪从灵石旁流过,这一切遇合的如此奇妙,以致人们相信这是神迹,而且只有二郎神有如此神迹。于是人们就在这方“灵石”上建了一座小庙,供奉二郎神,此寺庙便名“灵石寺”。

为什么要有这个庙会?又为什么要定在九月二十八?长者说:“有二郎神在此坐镇,年年才有好收成。我们的庙会办的越红火,二郎神九月高兴,我们的日子也就越红火。”听着长者的话,忽然想起近日读《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个神人能“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她甚至不需要人们知道他的功劳(“神人无功”),因为它不需要感恩。老庄皆主张“圣人救世论”,他们理想的圣人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者,依照老庄思想,家乡人的感恩是否是多余呢?这又涉及到伦常日用里儒家教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三年之丧”是对“三年不免于怀”的感恩,人神相通,所以神也不能免俗。中国人常常把自己的先祖和神重塑于一身,祭祀神也就在祭祀先祖,感谢神也就在感谢先祖,而且要非常严肃虔敬,孔子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是丝毫不能马虎的。

但要细细追究又可看出乡人内心的矛盾,他们希望有人或神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更希望这好日子都是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果。如古代歌谣中所唱: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种自然的生活中不需要依靠谁,也不需要感谢谁,轻轻松松地过日子多好,因为“人情大如天”,人情债难还啊!

回头再看家乡人看重的“九月会”,他们在感谢神灵虔敬庄重的同时,也着实让自己好好地轻松快乐了一把,喜欢秦腔的可以好好地看五天大戏,顺便也可以把远处的亲戚朋友招呼到家里,白天看戏,晚上饮酒取乐,反正是农闲时节。嘴馋的也可以借“九月会”这个天大的理由每天在庙会上好好地解解馋。也有一些乘此机会在庙会上兜售自家的农特产,等等。总之这是家乡人非常高兴的一周时间,不亚于过春节,而且比春节更轻松快乐。因为你不需要特意备上礼品走亲访友,也不必特意准备招待亲友,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喝什么,没有一点负担,钱也花不了不少,只是一个字——“乐”。

我们自己的“感恩节”自古就有,如古代的“秋祭”,那是非常隆重的,感谢神灵、感谢先祖,对应于“春祭”,前有祈祷的虔诚,后有感恩的虔敬,呼应声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来了。可是现在很多地方,“秋祭”仪式已很难觅其踪迹,因为庄稼丰收了不一定就能过上好日子,不种庄稼日子过得也不一定比别人差,靠天吃饭、“以农为本”的古训没有多少人会遵从,或者说怕“天罚”的人越来越少,倒是很多生意人的公司里“财神爷”的神位前整天香火不断,社会在变,这是谁都没有办法的。

又想起一些歌星在庆功会上的说辞:“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老师的培育,还要感谢自己的努力”。强调个人奋斗,强调个体精神,这也是时代使然谁能说“感谢自己”是错了呢?

过一种没有感伤负担、没有道义上的愧疚的感恩节是很轻松的,也是很快乐的,80年代后的年轻大学生更会享受生活,更会寻找快乐。如果父母或师长不知道美国的感恩节,那就不用给打电话或写信感恩,如果知道了,借此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写封信表示感恩联络感情不也很好吗?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又过来了,还要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