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念之城


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有誓不两立,如同现在之我回望过去。广州是一座给过我事业成就、爱情滋润的城市,不知为何我却把它抛弃,轻狂得连跟我的男老板和男主角打招呼都省略,扬长而去,把年轻时代的豪迈和柔情都留在那里。所以,当看到广州要把城市色定为黄色的新闻时,我自然会关注,就像三年前,我悄悄关注男主角的星座,企图偷看上帝的谜底。

据说北京的城市主色调为灰色,倒符合她雍容沉闷的气质,只是长期被灰色笼罩的我的自由心,常怀念南方的开明之气,那段暖色调的历史。

 

采访俞尧昌

广州是我人生的第一站,第一份工作是某报记者,联系采访的同时,需要不失时机的推销广告版面,这对社会经验缺乏的新手,是很大的挑战。面试我的是编辑部主任傅振华,他成为我在广州城的第一个朋友,也是终生的朋友。他给我很多帮助,除工作上的指点,连租房、坐车这样琐碎的生活技术我都会向他请教。为使我尽快进入角色,他有采访任务都会叫上我,但我始终学不会跟陌生人寒暄,也无从就企业战略、管理方面跟老板们侃侃而谈,并最终拉到广告,虽然小傅不断安慰我,但我仍然怀疑:这条路适合我么?

有一天,小傅有一个新的采访——采访格兰仕副总俞尧昌,我那时不知道这位商界“大嘴”及牛人,只从小傅那里得知一些采访的背景及格兰仕不久前遭遇的与央视有关的“媒体危机”。那是一次深度采访,小傅做了很多功课,采访定在格兰仕顺德总部,报社的头儿也去了,小傅叫我做记录。那天上午,我见到俞尧昌,儒雅,沉稳,声音浑厚,侃侃而谈,谈对经销商的改革,物流的管理,“世界工厂”的决心,对“危机公关”的处理以及媒体的关系,包括他本人的失策之处……采访过程中俞尧昌不停地抽烟,老套的问题他回答起来总有新意,我听得很专注,几次忘了做记录,我很少见到有采访对象像俞尧昌那样思维严谨逻辑清晰,且表述上有一股知识分子气质,三个小时的采访转瞬即逝,我内心的震动难以言表,很难解释其中有何关联,但确确实实,当我走出那间烟雾缭绕的接待室,走出格兰仕总部的大门时,我在想:我该辞职了。

 

东方船上的女人

我从来鄙视那种群发式的简历投递方式,平庸且指向不明,虽然狙击手式的找工作策略不符合“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的理论,但至少我成功了,当广州东方船广告公司总经理王郁斌看到我的简历,立刻给我打来电话,第一次面试后,我连夜写了一篇文章《一个女广告人的卓越人生》用特快专递寄给他,那是一篇充满个人理想的激情飞扬的文字,同事们后来告诉我,王总看完后激动地走出办公室,把文章给每位船员看,他说:“不看文章好坏,看她的精神!”

我如愿以偿进了广告公司——既发挥写作的长处,又了解企业的运作,这是我的初衷,幸运的是,我遇到一个同样不喜欢按常理出牌的优秀老板,这使得我在东方船的成长顺风顺水,不到半年,我由新手到高级文案到文案组长,成为那个海盗文化和英雄主义气质公司创作部唯一的女性,每天在尼古丁、粗口、黄色笑话的雄性激素里浸淫,我性格中的不圆滑甚至傻气不仅没使我发展受阻,反而得到老板的鼓励和同事的欣赏,当然,前提是你必须真的有才华。这种“唯才是用”的开明文化令每个员工都能专注于提高专业能力,而非其它。这是我一生都怀念的气氛。

 

我的爱情男主角

伴随职业方向的重新确立,我的一段爱情故事随之开启,剧中男主角见证了我从应聘到成长到提升的每一步,这过程并不全是欣喜,背后的阴影曾让我不堪重负,我曾一屁股坐在深夜的马路边,带着哭腔给我的爱情男主角打电话,诉说公司频繁炒人的“冷酷”以及我的巨大压力,他的关怀与鼓励帮我度过最艰难的适应期,并分享我每一步的优雅和进步。这,是怎样一段爱情?第一次见面,他对我说:“你的笑容很美,因为很真。”第二次见面,我们席地而坐,谈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听他收藏的CD,他言语不多,我却能从音乐里感受他的心。他喜欢听我说话——牢骚,喜悦,梦想,激情,他爱说:“你是我见过的最棒的女人。”那段时间,他带我吃遍羊城所有的特色餐厅,然后我们在马路边,小巷里,天桥上,旁若无人地拥吻。

但,这是怎样一段爱情?他温柔我强势,他在国企我在广告公司,他安于现状我满怀理想,他扎根广州我想去更多地方,我们连见面都不容易,因为他在从化上班,忙碌时一个月都回不了市区,更多时候,他听到我对未来的种种畅想时,会打趣说:“以后你做总经理了,我还是个普通工人。”

我们心照不宣,不谈未来,虽然我曾在内心幻想要永远留在那个城市,但有过感情挫败的我不敢造次。这段欲罢不能的感情曾让我倍受折磨,我记得那一天,2004925,我们相识一周年,“神秘园”乐队来广州演出,我坐在中山纪念堂的一隅,喜悦与哀伤并存,当我们都熟悉的旋律在空中飘荡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对他的眷恋无以复加,我在内心说:只要他愿意,只要每次听音乐会能牵他的手,此生别无他求!可是,当音乐会结束他给我打来电话时,我却语气欢欣,什么都没说。直到我离开广州,我们谁也没有给对方进一步的信心和鼓励。

 

内心的魔鬼

当东方船越来越着力培养我时,我得以站到巨人肩膀看更高远的风景,我不断在《国际广告》、《销售与市场》等杂志发表文章,不断接触成功的企业家和业界名人,不断参与重要项目,亦不断得到客户赞许,我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内心的魔鬼叫嚣得越来越厉害,一种来自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希望在专业上有所突破,另一种则来自不断放大的膨胀心,以为自己羽翼丰满,无须巨人庇护,我甚至开始嫌弃巨人。就在这时,老板的一位朋友——深圳某策划公司老板向我和公司客户总监刘国利抛来橄榄枝,许诺每人20%的股份和诱人的发展前景,那时的我和国利都在寻求改变,心智被魔鬼控制,我们轻狂辞职,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与东方船老板决裂。我没和我的男主角告别,带着梦想洒脱地上路,虽然心中有无言的感伤。

三个月之后,在我们没日没夜的辛勤努力下,那家策划公司渐渐走上正轨并拥有越来越多客户,就在我们准备租用更大的写字楼时,我和国利以理念不合的借口被对方踢出局,之前因为信任和忙碌,所有合作协议都未付诸法律形式。

后来国利决定回广州发展,离开深圳的前夜,他喝得人事不省,他的女友焦急地给我打来电话,我赶到那家熟悉的湘菜馆时,他正胡言乱语,我也有千言万语,却一个字说不出,只微笑地看他,我想:如果他哭,我就跟着哭。结果我们互相拍拍对方肩膀,像男人和男人一样。

 

广州黄,北京灰

来到北京我才理解“南橘北枳”的含义。南北文化的差异曾令我深感不适——北京臃肿,广州灵活,北京迂腐,广州开放,北京懒散,广州勤勉,反映在公司文化及气质上则是:北京重视裙带关系,派系斗争明显,“潜规则”很重要,广州则具备现代企业精神,讲究公平和效率,重视个人能力。但不得不承认:不了解北京,不算了解“中国特色”,与此同时,在越来越深地了解北京后,我也看到她拥有的广州所欠缺的魅力,比如文化底蕴,比如大家之气。

进甲方是我离开深圳时确立的职业方向,之前在广告公司和策划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不能站在企业角度了解企业的发展及运作是甲乙双方在诸多问题上形成鸿沟的主要原因,虽然乙方通常只充当甲方外脑,解决某一环节问题,但这些环节的可行性与决策实施通常与企业其它环节息息相关,就好比让一个不能纵览全局的将军指挥每一场小战役,总是很危险。

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两个月策划主管兼项目经理后,我辞职了,这次我希望进入一家一流的大公司,因为平台够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广州东方船给我的启示。我很快如愿以偿,进入北京最著名的装饰公司,公司是行业领导品牌,总部设在CBD最高档的写字楼,5000多平米的办公区,仅北京地区员工就逾千人,全国60多个城市有分公司。我欣喜若狂,因为它符合我最初定义“大公司”的所有标准。

两年过去了,我顺应公司的气质改变了我的策略和气质,那是完全不同于广州的激情创新和快意恩仇,我学会了沉默,隐忍从前觉得该说的话,更重要的,我学会了冷静地看待问题,大公司的体系庞杂与相互制约决定了它必然有很多弊端——我以前对弊端总是缺乏耐心。

但它终究不是我欣赏的公司,和很多中国民营企业一样,一流的硬件背后是三流的软件——管理的混乱、利益斗争的猖獗,甚至老板之间的貌合神离,由此衍生的种种,不一而足。固然公司在北京是领导品牌,但恰如没有摩托罗拉、诺基亚等TCL也能成为手机中的“领导品牌”一样,并不值得欣慰,对发展的预测,不能基于竞争对手还不太强,有一天,外资进来怎么办?

无论如何,我感谢这家公司,因为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那是只有在大城市大公司才能收获的财富,虽然我的个人发展一直随着公司频繁的高层变动起起伏伏,但从单一模块到集团总部,从集团总部到另一个整体品牌的运作推广,每一步都是提升。

当又一次高层变动来临时,我离开了公司,不是因为失望,而是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我的职业定位脱离不了品牌推广,但我希望有能力操控全盘,而非一个环节,这需要我掌握包括管理和营销在内的更多专业知识,我相信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至少通晓一门外语且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将是真正的精英。

 

去美国读MBA

我决定去美国读MBA,并很快申请到学校,虽然做高级经理人只是阶段性目标,并非人生的终极理想,但人生的脚步正是在一步步主动地改变和思索中变得踏实和坚定,理想日益清晰,引领我们不断发现和超越自己。回顾过往,我真正体会何谓“经历即财富”。

签证前的几个月,我有了这几年来第一次不用工作的大段时光,我去了一趟上海,见到阔别三年的小傅,他早已从报社辞职,如今是广东康宝电器上海营销公司的营销总监,成绩斐然但仍流露压力,希望有机会继续充电。我们都怀念广州,他说上海没有广州包容,我则感觉上海缺乏北京的人情味,但上海却拥有这两个城市无可比拟的国际化氛围。

当我再次回到广州时,心中的温情与感激交织,我和男主角吃了一顿饭,久违的客家菜,他依旧说我是他见过的最棒的女人,并赞我比从前更加成熟,我开怀地笑,心中再无阴霾,广州的老友们带我重温了各种美食小吃,老火靓汤曾是我的旧爱,双皮奶则是新宠,那是北京嗅不到的美味。老友大都在广州安家,她们怂恿我回广州发展,在美丽的白云山顶,我吃着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榴莲酥,和老友畅谈理想和爱情,晚风吹进车里,我的心在自由与希望中奔驰,一路思念,一路向前。

 

 

                         2007年9月28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