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运行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能源供需基本平衡,供需增幅趋缓;建立节约型能源,清洁型能源,鼓励新能源,再生能源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出台和实施;环境保护的约束性制度初步建立;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步伐加快,能源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除了能源约束,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还受到环境约束。能源开采和利用直接影响环境,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的所有方面,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首要原因。尽管很难对环境污染影响进行量化,一些粗略的估计可以说明中国的污染已经多么严重。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的估计,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高达15%,相当于4400亿人民币。自20世纪09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有2/3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90%的河段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负营养化问题,酸雨的影响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1/3。2004年,全国主要城市中有60%未能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有六个在中国。能源开采和利用是主要污染源。
中国政府一直担心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成本较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已不是未来之事,而是现实的危机。2005年1月27日,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发布了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ESI)。这项由国际权威环境专家联合完成并在达沃斯论坛发布的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位居全球第129位,也即全球倒数第14位。这表明,中国的环境质量相当恶劣。
目前,中国全国范围内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都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中国现在的人口远超过土地承载率,资源极度短缺,环境容量极度狭小,却仍持续着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中国资源浪费极大,每万美元消耗的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毫无疑问,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06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表明,2004年,全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9亿元,占总成本的1.1%。由此,2004年的GDP就将扣减1.8%。
“能源-环境约束”现状使中国的工业化成为对环境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工业全面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生态角度说,中国环保问题已处于最紧要的拐点上,“生态危机”已经来临。自2003年之后,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出现大面积反弹,边治理边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极为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情况已经相当严重。2005年数据统计显示,中国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质五类水,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有将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达标。近1/3多达4亿的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全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仅有一半;工业危险物处置率仅为32%。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2003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GDP的15%。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面对人均能源资源减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现实国情,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需求,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的提高,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环保水平。我们广大的热能工作者应该在目前的形势下,利用我们的聪明才智,积极寻求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生产成本,提高环保水平的新技术。我们认为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路线。
除了能源约束,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还受到环境约束。能源开采和利用直接影响环境,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的所有方面,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首要原因。尽管很难对环境污染影响进行量化,一些粗略的估计可以说明中国的污染已经多么严重。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的估计,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高达15%,相当于4400亿人民币。自20世纪09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有2/3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90%的河段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负营养化问题,酸雨的影响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1/3。2004年,全国主要城市中有60%未能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有六个在中国。能源开采和利用是主要污染源。
中国政府一直担心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高耗能产业的过度发展使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成本较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所面临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已不是未来之事,而是现实的危机。2005年1月27日,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发布了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ESI)。这项由国际权威环境专家联合完成并在达沃斯论坛发布的评估结果显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位居全球第129位,也即全球倒数第14位。这表明,中国的环境质量相当恶劣。
目前,中国全国范围内污染排放和资源开发,都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中国现在的人口远超过土地承载率,资源极度短缺,环境容量极度狭小,却仍持续着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中国资源浪费极大,每万美元消耗的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毫无疑问,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06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表明,2004年,全国环境退化成本(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9亿元,占总成本的1.1%。由此,2004年的GDP就将扣减1.8%。
“能源-环境约束”现状使中国的工业化成为对环境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工业全面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生态角度说,中国环保问题已处于最紧要的拐点上,“生态危机”已经来临。自2003年之后,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出现大面积反弹,边治理边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极为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情况已经相当严重。2005年数据统计显示,中国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成为劣质五类水,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有将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达标。近1/3多达4亿的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全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1.49亿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仅有一半;工业危险物处置率仅为32%。世界银行2001年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2003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GDP的15%。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面对人均能源资源减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现实国情,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需求,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的提高,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环保水平。我们广大的热能工作者应该在目前的形势下,利用我们的聪明才智,积极寻求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生产成本,提高环保水平的新技术。我们认为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