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试行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设立纪工委和监察分局,把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管理体制由过去的双重领导调整为统一管理,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监督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改变监督方式,强化监督职能,突出监督实效。
这让我想起了分粥这个故事。从前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但粥不够吃,先后试用了五种方法:一是选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二是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这种“无政府主义”式的轮流坐庄,只能够使得组织效率低下,无法达到组织的目标。三是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入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四是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而且由于分粥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了劳动产量的下降。五是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从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制度机制是多么的重要。
认真研究当前媒体曝光的案件可以发现,发案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举报领导违纪违法的事情非常少。其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单位领导视其纪检监察部门为其“御用”工具,俨然“土皇帝”一个,一般群众能把我怎样?发案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为什么对一些领导违法乱纪行为“习以为常”?原因在于发案单位的纪检监察干部是“经济人”,是趋利避害的。他会思量:查处领导犹如捋虎须,老虎倒了也就罢了,如果老虎不倒,必被虎伤。谁愿干这样的“傻事”。这大概是成都市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之一吧。
鉴于当前成都市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有人认为,这还是内部监督体制的调整,而且仅是对部门监督体制的调整,对于地方党组织的监督仍沿袭旧有模式,还不彻底,还未完全到位。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是选择和交易的结果,从分粥故事就可以发现这个道理。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必寄希望能毕其功于一役,因为,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让我想起了分粥这个故事。从前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但粥不够吃,先后试用了五种方法:一是选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二是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这种“无政府主义”式的轮流坐庄,只能够使得组织效率低下,无法达到组织的目标。三是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入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四是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而且由于分粥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了劳动产量的下降。五是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从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制度机制是多么的重要。
认真研究当前媒体曝光的案件可以发现,发案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举报领导违纪违法的事情非常少。其主要原因在于某些单位领导视其纪检监察部门为其“御用”工具,俨然“土皇帝”一个,一般群众能把我怎样?发案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为什么对一些领导违法乱纪行为“习以为常”?原因在于发案单位的纪检监察干部是“经济人”,是趋利避害的。他会思量:查处领导犹如捋虎须,老虎倒了也就罢了,如果老虎不倒,必被虎伤。谁愿干这样的“傻事”。这大概是成都市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之一吧。
鉴于当前成都市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有人认为,这还是内部监督体制的调整,而且仅是对部门监督体制的调整,对于地方党组织的监督仍沿袭旧有模式,还不彻底,还未完全到位。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是选择和交易的结果,从分粥故事就可以发现这个道理。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必寄希望能毕其功于一役,因为,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