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技术文化”探源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内容摘要] 高职教育经近十年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框架已初具雏形。但是,从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角度,还没有清晰地把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区分开来。本文从人类文化的分类源头找到了他们的区别所在。对高职教育的属性和分层,院系设置、名称称谓,直至专业设置、专业目录研究,认为应以社会产业、行业、部门和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高职教育才能走出自己的“技术文化”发展之路。

[关 键 词] 人类文化   职教属性   职教层级   高职内分类  专业基础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Technical Culture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i Fuho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Huanggang   438002  Hubei)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formed its embryonic framework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fter experiencing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 However, from the angle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higher education, there is no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ordinar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we point out the differentiation which is found from the source of human culture. The attribute, lamination, faculty settings, titles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specialties, the study of major cont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ould take the social industry, the profession, the department and the social occupation classifi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So it can develop on the road of itself “technical culture".

 

Key words: Human culture; the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amin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specialty bases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近十年的研究,其定位逐步清晰。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类,属职业教育系列的高级层次。以姜大源、苏志刚、徐国庆、戴仕弘四位学者为标志的[1],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初具雏形。

高职教育既然与目前的“普”教育不是一个类型,那么,它的分类源必须找到;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列,就应有自己的基本属性和层级。高职教育不是以学科,而以职业与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它的分类甚至院系设置、专业设置与名称,与普本都要所区别;应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分类与目录。以构筑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大厦。

 

一、高职与普本的分类源于文化的分类

人的全部生命现象,统称为行为。从行为学范畴上讲,人的行为,可分为本能行为与文化行为。 受生命体中遗传物质控制所产生的生命体行为,称为本能行为;生命体在后天的生命活动中受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称为文化行为。文化,只产生于生命体后天的生命活动,不能通过遗传产生于先天。人类只有不停息地创造和积累自己的文化,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能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2](P41)

人类文化分为三种文化范畴:一是知识文化范畴,二是技术文化范畴,三是观念文化范畴。知识文化使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都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及这些客观事物都有什么样的客观特性。观念文化使人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文化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3](P41)

知识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的客观实在的认识,其文化功能和文化形态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的认知和记忆及认知和记忆的具体成果。技术文化,产生于人们如何利用客观事物的客观实在,以提高自己的主观行为效率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提高人们的主观行为效率,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的主观行为方式的经验积累和创新。观念文化,产生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如何进行社会生活的认识,其文化功能表现为对人们的主观行为的原则指导,其文化形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愿望。观念文化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对于获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行为是人的思维。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技术文化的范畴[4](P4249)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行为起源于脑神经的交合作用,总合形成精神状态,亦即所谓意识。由意识表现之于动作时,便形成了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成为一种内在行为)。

显然,我国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大体相当于知识文化范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体相当于技术文化范畴。也就是说,普通高等教育是以知识、学科为主体的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技术、行为为主体的教育体系。

从文化的分类源头看,我们就能把高职与普本是“类的不同,而非层的区别”逻辑地确定下。

 

二、职业教育的属性与层级

职业教育有八种属性,即社会性、生产性、职业性、适应性、中介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多样性。职业教育的八种属性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社会性,说明职业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别的领域的(如动物本能的、纯自然发生的)活动。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使得职业教育获取自立于人类社会教育之林的资格。第二层是生产性、职业性,职业教育决定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培养各种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种类以及培养多少简单劳动力、多少复杂劳动力,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直接受制于社会生产。两种属性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有着明确的职业导向性和以能力为本位的特征。正是职业教育的这些属性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区别开来。第三层是适应性、中介性、多样性,体现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谁都可以学,什么都可以学,什么时候都能学,什么地方都可以学,是高职教育的追求。第四层是大众性和平民性,它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属性的最为普遍的体现。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又是职业教育的归宿[5]P7-8

社会职业分不同的层级,从低到高分别为实施层、执行管理层和决策层。在这三层中,有不同的职务、等级,职业人向前跨越的核心按钮是学识与职业技能。企业的中高层经理人,在企业中,大都处在执行管理层,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但在决策层的经验不多。要进入企业决策层,资历不够,需要找一个中层管理作为过渡和跳板。决策层是做架构的,做架构的人,说我什么都会做,我什么都懂,是不行的,未必是一个真正的架构者。架构者是要有足够高度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必须有学习资质的进一步攀升,才能证明你有架构的能力,有前瞻未来的能力。这时候,企业把资质看得非常重要,光有经验是不行的,还是要有证书。在必要的时候,中高层经理人可借助证书,专业的权威认证来证明自己学习资质的提升和架购的能力。

社会职业评级,也是按照职业人的学识与职业能力为核心要素,规定初、中、高级职称等次的。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必然有初、中、高级教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分层尚不到位、不明确。一般认为“职业高中”和“初级技校”为初级职业教育;“职业中专”和“高级技校”为中级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则为高级职业教育。

其实,高级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分层,分成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级。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起步晚,高职教育处于初期发展与分化阶段,尚不具备职教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资质,高职升本和研究生教育,将是未来10年优质的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

 

三、高职教育内分类必须以行业名称为基础

普通高教,是“知识文化”体系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体系的教育类型。在技术文化体系下的(内分类)“院、系设置”,与在知识文化体系下的“院、系设置”,应该是有区别的,不管普通高校对“院、系设置”的研究是否开始或到位。

因为,普通高校的“院、系设置”是以学科为标准的,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国家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分为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1种二级学科。该标准对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规定为“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即以学科分类的名称来设置教学单位。

高职院校的“院、系设置”是以技术与行业分类为基础的。即以社会产业、行业、部门的名称来设置,以体现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性、一致性。高职院校的内分类,再也不能以学科体系的学科名称来称谓,用“科学”、“工程”作为院系和专业名称的词缀了。

因为,“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science的本来含义是系统知识。科学在十九世纪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细了,即分成许多专业,而这些专业知识又不象其它知识那样是互不联系的。除了专业概念外,基础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样的,“科”的意思是分类或层次条理的意思。

“工程”,有两层涵义:一是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水利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土木建筑工程、遗传工程、系统工程——亦称“工程学”。二是用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城市改建工程、三峡工程、菜篮子工程。它是对于单项工作的一个名称,它体现了该项工作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高校院系和专业名称是取第一种概念,它与科学的内涵是一样的。

所以,高职院校的院系名称和专业名称,都不得有“科学”和“工程”字样。如“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工程系”、“土木建筑工程系”等,其含义就是以学科为主体,去掉科学和工程,称“计算机系”、“生物系”、“土木建筑系”就是可视为是以产业、行业、部门的技能为主体,因为把系改成产业、行业或部门都能成立。专业名称称谓亦然。

 

四、高职教育专业与目录必须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

摆在我们面前可供参考的“社会技术部门”分类方法有三种:一是职业分类法;二是人口职业分类法;三是教育分类法。

人口职业分类法,是为人口和职业统计需要,由国家标准机关颁布的职业分类。国家技术监督局1999318日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65651999)——《职业分类代码》,把我国全部人口按职业分成10大类,66个细类,并分别给定代码。

教育分类法,是指清华大学袁德宁教授(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研究负责人)牵头,先后七次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经一年半时间研究出的“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最后,由教育部颁布,从2005年起,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试行的专业目录。它分设: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

职业分类法,是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职业按一定标准进行划分归类,以便于统计的方法。职业分类的方法很多,标准各异。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简称ISCO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并于1986年第二次出版。它把职业由粗而细分为四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l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如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把主要行业的职业划分为23个主类,下分81个子类,489个细类,7200多个职业基本名称。

在这三种分类方法中,人口职业分类法,主体是人口,职业是其分类的依据;教育分类法是“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对“另类”的高职教育来说,不伦不类;职业分类法是劳动社会保障部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职业按一定标准进行划分归类,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

1999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颁布[6]。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会同中央、国务院50多个部门组织千名专家学者历时4年编制而成。它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同一性的基本原则,借鉴国际标准,第一次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和归类,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职业结构,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领域的空白,开始与国际职业分类接轨。本大典将我国全部社会职业划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即(职业),突破了以往按行业部门分类的模式,突出了职业应有的社会性、目的性、规范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典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有编码、名称、职业定义和职业描述以及归入该职业的工种组成,对职业的性质和工作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与工种的联系作了准确的界定和表述。

1999年首次公布的八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

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这一分类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确定的职业名称标准。如2007730日发布的15个新职业分别为育婴师、实验师、家具设计师、会展经营策划师、展馆讲解员、漫画师、美容指导师、游戏美术设计师、游戏程序设计师、网络课件设计师、信息安全师、服装跟单师、珠宝首饰评估师、色彩管理技术员和传感器应用技术员。

这样的职业划分,一是具有权威性;二是与市场联系紧密;三是及时性;四是专业性,每一职业都有技能要素内涵标准。正好为我们的高职教育专业分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我们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甚至高职教育专业目录,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才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所在。

 

                                               2007921

                                                  

    释:

①普本,即普通本科高校的简称,它泛指21世纪初,存在于中国大陆的非高职高专类本科院校。一般分为研究型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两大类。还有更细的分类是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

②初级职业教育,一般是指初中后三年制职业高中或两年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后一年制职业技术教育。

③中级职业教育,一般是指初中后三至四年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后两年制的中职与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柴福洪,在中国办高职比办普本还难,科学办学有望成为世界典范[Z]2007-9-14 8:31:26

中思网网址:http://www.sinoth.com/chaifuhong/1000004537.html

[2][3][4] 王波,观念主义[M],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200211月,书号RSBN96245082322/B32

[5]南海,职业教育“主流属性”之层级性[J],职教论坛,20058月号上(有删改)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由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编写,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批准正式颁布,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5月出版。

                                                     

作者简介:柴福洪, , 19575--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E-mail:[email protected].电话:0713-8348688传真:0713-8345265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