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办高职比办普本还难,科学办学有望成为世界典范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内容摘要] 大批高职院校短期内在中华大地上涌现,教育理论准备、教学模式准备、教学方法准备不足。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与探索,产出了一大批高职教育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很有必要以某种形式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让新的理论与方法在应用与实践中升华。高职教育作为整体,存在着许多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全国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态势。研究如何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克服目前的困难,力争有所突破,是全体高职人面临的新课题,如在这两个方面有所进展、有所突破,中国高职教育有望成为世界职教典范。

[关 键 词] 职教新成果   职院新难题   示范重内功   科学兴职教 

 

Being More Difficult to Develop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n Gener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Expecting to be the Worlds Model through Scientific Operation

 

Chai Fuho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Huanggang   438002  Hubei)

 

Abstracts: A lo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emerging in China in a short term, and they have inadequate prepar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educational model and teaching methods. After nearly 10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 large number of outpu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results have come out.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not being used widel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m and let the new theories and the methods sublimate in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practice by some forms. As a unity,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ill faces a lot of difficulties which are hard-to-overco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plan of national demonstr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facilitated their competition. To research how to apply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to overcome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strive to make breakthroughs are the new issues for all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progress and breakthrough would mak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become the worlds model.

Key words: New achiev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ent difficul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monstration focusing on connotation; Scientist promot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

 

在中国,从政府层面,提出职业教育概念,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经近十年的大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达1147所,校平在校生8148。尤其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提出,中央政府支持建设100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后,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近乎白热化。有幸成为第一批示范院校的学校,接待前来取经的高职院校络绎不绝,全国知名的高职专家也忙得不亦乐乎,争相约请演讲。“示范建设计划”掀起了一股学习高职教育“新论”的热潮,学先进、探规律、升内涵、争进位的局面已经形成,达到了中央政府“四两拨千斤”(宏观调控)的效果。

其实,已经列入示范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目前并没有达到专家们的“新论水平”,只是他们的观念、立意和设计方案,正中评审专家们的下怀。在建设过程中,肯定有成功的也有可能不太成功的,能不能在一千多所院校中取到示范作用,还要看建设过程与效果。

别以为高职教育是专科层次,在国家高教体系中是“弱势群体”,其理论的先进性、设计的科学性、培养人才的标准、需要克服的困难,比办普本还难。

 

一、最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1、最先进的系统理论成果。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最先进的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总编姜大源研究员,代表作《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月版),集职业教育研究之大成,系统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四个方面的理论。其理论主要源于对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

    2、最先进的实践成果。在2006年的28所(200742所)全国示范高职建设的院校中,教学模式最突出的是宁波职院,代表人物是宁波职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其“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高职教育“北仑模式”,得到了教育部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也引起了全国高职教育界的关注。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会长朱传礼教授认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3、最先进的课程开发成果。代表人物是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中国职教学会课程理论与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徐国庆,代表作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月版),该书详细阐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程序,也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十步法”,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决策、课程目标开发、课程门类开发、课程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选择、课程实施环境开发、评价方法选择、课堂层面的课程改造。这十个步骤紧密相联,依序排列,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4、最先进的教学实践成果。代表人物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核心能力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顾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戴仕弘教授,其代表作《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月版),以及他的“课程教学设计实例讲座”,用大量鲜活的高职课程两种教学方法(知识型和技能型)实例比较,充分说明高职课程教学必须由“知识型”转向“技能目标,项目、任务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由戴仕弘教授首创于深圳职院,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2005年起,在宁波职院全面推行。它将带来高职教材、教学方法、成绩测评的革命。

5、其他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科研成果有:高职教育特征、定位、特色、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多个方面的论文数百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二、高职教育的六大难题

1、地方教育当局不具备先进的职教观和知识,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难题。

党和政府的力量左右着高职院校的行为,决定高职院校的命运。高职院校全是地方院校,地方党政领导不能说他们不懂职业教育,毕竟“高职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产生的时间短,尚没有定型,也很不系统,各种形式的探索同时存在,他们没有时间去甄别这门专业知识的真伪,各有各的观点、想法、看法。不说党政官员,就是各省教育厅(局)的领导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也深浅不一,甚至主管高职教育的部门领导也很难系统说清高职教育要怎么办?不应该怎么办。就是教育部、财政部专家组联合对申报示范高职院校两次评审过程中传递出来的信息,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财政方面的领导,对评审导向的把握和主要精神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2、高职院校的各类“职业者”对高职教育的把握,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难题。

高职院校各部门、各岗位、各专业的职业知识与能力,各有其内在要求。与普通高校教学不完全相同的职业教育,是我们不熟悉的未知领域,要在短期内转向、转轨,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的院、系设置,院、系名称,专业名称,教师结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都有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教育内涵和教学内容必须重新构建。我们的干部和教师,整体上是不适应的。目前,高职院校各级各类职业岗位定位不够明确,需要明确的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和运作模式、方法的理解与实施,处于“学”的阶段。如何吃透精神、统一认识,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还没有足够的认识。高职“职业人”的知识准备与职业能力决定落实在教育、教学上的效果。

3、“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上的难题。

“工学结合”是个好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职业教育。它实际是“做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训练技术和能力的有效方法。无论是从“多元智能理论”看,还是从中国长期社会实践上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高职院校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推行起来有许多问题很难解决。一是中西部地市以下地区,工业经济尚未成为经济主体,仍处于农业社会状态,其工学结合没有“工”的基础,有“农”,但没形成规模化产业。二是中国社会还没形成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尽义务的习惯、氛围和规范,高职学校的主动行为得不到企业的响应。三是有的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当做无偿的苦力和低价劳动力使用,与学校的教学目标风马牛不相及。四是要实现“企业——求才”与“学校——培才”的目标一致,需要科学的政策设计与技能型人才“卖方市场”的型成。目前,整体劳动力过剩,影响结构性人才紧缺的改善。

4、“公办”高职院校的资金不足,主要靠向学生收费支撑的难题。

高职院校是在近十年内发展起来的,其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占高校的一半,但地方财政拨款却没有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地、市级高职院校,90%以上的运行费用靠向学生收费维持。之所以,全国示范院校计划启动,能引起高职院校的强烈反响,是因为背后的“饥饿症”所致。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5、“高职人才标准”没有出来,其他改革没有方向的难题。

高职是“姓职”,是职教的高层次,与普通高教不是层的区别,是类的不同。但“技能型”的“高职人才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全国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没有系统地制定出来,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计划”。在理论上,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也没有深入地探讨。

“高职人才的具体标准”就是各专业的专业标准,如同产品标准一样,没标准的产品,质量就没有保证。其实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技能,以技能为中心,制定出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高职人才才有规格。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就是围绕专业技能教,实习、实验设备与设施围绕技能建,教师的选聘按技能要求选……。专业标准没出来,任何教学投入都有盲目性。

6、“双师型教师”选聘的难题。

所谓“双师”,就是既有教师的的职业能力,又有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比较合格的双师教师,起码要有学缘关系专业的本科毕业,在对口实际工作岗位或部门工作5-8年以上,且业务能力强,有多个岗位工作经验;在高等学校,也得要有3-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且教学效果好(学历是前提,社会职业和教学二者可以相互交错实现)。

这样多职业能力的人才,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紧缺的人才。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颠峰,家庭负担重,除外资企业高管、国有垄断企业高薪和高级公务员招聘外,清、苦的教书匠职业,清贫的高职院校的确没什么资源可吸引他们的。2007912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要让最优秀的人来当教师须根本上解决待遇问题”。

高职的难题远不止列举的这些,它是普通本科学校所没有遇到过的。其大致可分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难,是资金来源问题,它是基本生存问题。第二个层次的难,是社会认可问题,高职是低层次、差生源的代名词。第三个层次的难,是高职的系统理论和运作模式还没定型,没有主动占领相对独立的空间。第四个层次的难,是已有的先进理论,没有被高职人广泛熟悉,也没有动力和压力促使其钻研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知识。第五个层次的难,是高职教师职业要求高与待遇低的矛盾,不具备达到理想教学质量的基础。

 

三、示范效应加科学发展,就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

全国建设100所示范高职院校,它只占(2006年末)院校数的8.71%,但它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视。2006年第一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主要示范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2007年的42所,示范的主要项目,目前尚不明朗,估计会逐次深入。

“示范”,一所院校不可能全方位示范,一个全能、全方位、各要素都是全国最先进的高职院校是不存在的。这是其一,其二,示范不一定都是钱堆起来的,办高职,钱是万万不可少的,光有钱,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教学设计、高水平的教师,再多的钱也没用,也不可能成为示范。其三,在中国建高职示范,更多的应该是没有很多的钱,也能办出示范来,重软件,重管理,重科学设计,重教学方法转轨,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重成绩测试转向。这样的示范才是中国当今社会最需要的示范。其四,仅仅重视教学模式转轨,有可能让那些“三不足”(师资不足、校舍不足、实习实验不足)学校钻空子,让那些会做建设计划、善用时髦词汇的人占便宜。其五,示范,最终拚的是高校文化。不可设想,一个没有高校文化,没有高职内涵、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没有科学的现代管理的高职院校,能否给1047所院校示范。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的确需要不少的钱,如实习、实验设备与设施建设,招聘高学历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师资培养,专业研究与社会调查等等。但这些钱有量的限度,专业技能有项目,教师有比例,研究费用有定额,不是无止境的。而那些不需很多钱的软实力建设,却是无止境的。

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地发展。所谓科学就是方向正确的条件下,选用适合自己的模式,制定出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循序渐进的目标,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质量要求等。例如学校定位,必须分层定位。学校定位主要是教学模式的定位,学校文化定位、人才与人力资源定位等;院系定位主要是专业与“专业群”定位、教学方法定位、实践教学定位等;专业教研室定位主要是行业与岗位定位、知识与技能结构定位、课程结构与技能结构定位等;专业教师的定位主要是专业知识方向定位、教师与职业能力定位、拓展方向定位等。

目前,这样一些只需要思考,不要钱的事,却没有人认真去做。必不可少的各专业标准、每门课程标准,目前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完整、系统地制定出来,给高职院校示范。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层层定位,且定位准确,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必须制定标准(原称为“教学计划”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能适应职业教学需要),不然,高职教学就没有依据,像建筑企业没有图纸建大楼一样的道理。

非示范院校也要发展,也必须强化内涵建设。什么是内涵?本校的内涵的基本建设是什么?靠什么提高学校的内涵?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且必须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教育当局对高职院校评审过程中,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双师教师不足、甚至校舍不足、实习实验设施不够,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它要钱,公办学校筹资的主要责任是投资者,而非学校。而这些软件内涵要素建设,都是要不了很多钱的事,主要是智力投资,是我们必须做,而且要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才是真正在办高职。

在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普通劳动者的教育是“功利主义”比重高的大众化教育,不可能奢望政府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只要求政府保证学校正常经费需要,学生收费完全用于改善教师待遇,专业建设,资助贫困生)。我们只能是在“不可能”的条件下,逼出的无耐的科学的(适自己的,有发展资源的)选择,在某一两个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就是各个高职院校的特色、地区特色,加上100所优质职院,全国所有高职院校共同组成中国高职特色的集合,中国高职才能说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即“增资与增智”两条腿走路。

中国高职,目前的问题,整体上不是硬件问题,是先进的理论不普及、没有沉下心来认真办高职,使我们的教学软件不硬、教师不硬、专业不硬、管理不硬。如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能实现这“四硬”,且在解决高职难题中,在两至三个层面上有突破性进展,中国高职不想成为世界职教典范也难。

 

                                               2007912

                                                    

    释:

      教育部,《二ΟΟ六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68日公布。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2006]14号),它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多元智能,这一理论于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作者简介:柴福洪, , 19575--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研究方向:公共经济、高职教育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713-8348688   传真:  0713-8345265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