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商家行为是受西方文化强势侵染的结果。强势文化一旦风行,就会变成时尚;时尚久而久之就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引)如何把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体系提炼好,使之彰显出来,深入人心,这才是最根本的。
从除夕休假到慎过圣诞:节日引发反思
文/李 兴
年关之际,一则关于除夕放假的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和此前十博士呼吁慎过圣诞事件一起在网上形成了关于传统节日文化保护问题的探讨热潮。小小节日大有撬动思潮之势。
节假日的设置应该照顾到广大民众的情感要求。传统节日是整个民族情感的载体,并非个人的。
除夕放假是否多余?
日前,来自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民俗学专家在广东“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讨论会上,呼吁法定春节假期可考虑从年底安排起,使之与民间从年底过渡到年初除旧迎新的习俗保持大体一致。此言一出,网上关注此事的网友马上就除夕该不该作为法定节日放假展开了讨论。支持者认为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重视,反对者则认为,除夕已是准放假状态,再作为法定假日是多余。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告诉本报记者,使传统节日很好地体现在国家日历中,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和休闲,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创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民族传统节日是我们与历史、与祖先、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的载体,是社会群体团结和谐的粘合剂,是对集体情操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对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培护和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提出除夕放假并不是那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但没想到引起大家这么多的关注。他解释了一下自己的设想:他并不主张春节多加假期,因为“破五”之后,春节的活动就逐渐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可以将春节的假期向前挪一天呢,而且实际上很多单位年三十都已经不怎么上班了,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民俗中,“年”是从三十晚上到初一的,为什么不能明正言顺地放假呢,何况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不少地方把除夕这一天看得很重要。这是采取行政手段较为容易就能做到的,节假日的设置应该照顾到广大民众的情感要求。
刘教授认为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感兴趣,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情绪的释放。有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没时间过,实际上是压抑了一种情感。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经过近百年所受到的压抑,在国家时间制度上没有得到恰当和公正的体现,大部分已经被淡忘,在“地球村”的环境下,不免会出现仿效西方过洋节的情况,这不能怪年轻人。对一些人来说,在并非法定假日的“洋节”期间,作为一个由头,和朋友聚会、交流情感,是一件很个人的事,而且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城镇部分青年当中。而对整个国家的日历来说,又是另一回事了。看待节假日应该有另外一个视角,国家视角,国家行政上的安排,成为一种国家时间制度;这种安排则是要顾及大众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情感需要和感受的。刘魁立强调,传统节日是整个民族情感的载体,并非个人的。
刘魁立认为,在许多地方,除夕有很多庆祝活动,应该经过客观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与考量,对节假日安排做一些更科学的调整。
北京大学的韩振乾教授建议,“要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抵制’洋节。”
圣诞节为何而过
2006年12月2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小国走出大学英语六级考场后颇为轻松,因为这次考试的作文考题就是“如何看待过洋节”。17岁的她显然对应试已经拈轻就熟,她告诉记者,答题时是按两方面写的,一是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这是中国的特色;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要借鉴西方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精神生活,中国节日不够过,于是过过洋节,同时还有一部分人过洋节日是为了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是追求虚荣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小国同学的圣诞是如何过的呢?考完试的第二天便是圣诞节的平安夜了。尽管小国有双学位的课,下课时已经晚上九点半了,但她还是和要好的十多个朋友一起出去搞了一个小小的PRATY(聚会),说是欢庆圣诞,实质上就是唱唱歌,玩一下。至今,小国依然不明白究竟为什么要过圣诞。谈到自己为什么会过圣诞时,小国说,主要是为了合群。她认为,在学校生活,合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既然周围的年轻人都过圣诞,为了合群自己当然也就只能选择一起过了,尽管很多人对圣诞的由来、历史都不大懂,还是有很多同学甚至逃课出去过这个洋节。小国笑着说,她认为圣诞最高兴的可能就是学校周围的商家了,因为学生的钱最好赚。
在平安夜,记者在北京新世界商场商圈周边发现,商场里人潮涌动,大街上高大的圣诞树吸引着过往的行人,一家洋快餐的门前竟排起了长龙,等候就餐的年轻人在寒冷中静静热盼着平安夜的这顿特殊晚餐。在灯火阑珊处,不知有几个人还能想起几天前几位博士联名呼吁慎过圣诞的号召呢?
2006年12月中旬,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发出联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在题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文章说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文章还写到,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社会调查所去年12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9成受访青年表示2006年会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自己一到12月份就开始为圣诞节做准备了,就像准备过元旦和春节一样,已成为习惯。这项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14个城市,电话访问了2000名青年群体。调查表明,圣诞节这个来自西方的节日已在我国城市扎下根,牢牢抓住了年轻一代的心。与此相对,在博士们提出呼吁后的网上调查显示,51.96%的人认为应该抵制洋节,赞同过洋节的占31.05%,无所谓的16.99%。
随后,此次活动的发起人王达山在接受新浪网访谈时称,“年轻人追求一些自己的娱乐,一些快乐,一些幸福商业活动、购物、交友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什么?就是说假如你不信耶稣教,然后你可以不去过这种节日,可以选择其他的节日,中国传统的其他节日也可以过。当你不信奉这种宗教的时候就盲目地跟从过这种节日,我们认为是陷入一个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和以前的节气有很大关系,从农业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之后,发生了许多脱节性的东西,我们又进入了百余年的文化之后,我们没有很好地合理地转化过来,我们传统节日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全社会积极努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潜力。”
“包容和抵制是文化交融的阴和阳,阴阳合一,才是太极。”
换个角度看保护
在文化保护与洋节日过得依然热闹的双重语境下,记者采访了一位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的华侨王先生。
王先生称,他在美国并不怎么过圣诞节,只是小孩子喜欢圣诞树和圣诞老人,而这些都是后人杜撰的东西,和圣诞节没有多大关系。他理解中国人过圣诞节是“洋为中用":圣诞节是西方文化的符号,中国人对它感兴趣不奇怪,就像人们热衷于麦当劳一样。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自己的传统节日不够丰富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像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进入中国,是“乘虚而入”。王先生认为,国家开放以后,就像西方文化必然要部分融入中国一样,抵制这种潮流也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包容接受是文化消化系统在起作用,呼吁抵制是文化免疫系统在起作用,都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正常现象。面对记者关于商家在助推圣诞等洋节中负有责任的提问时,他回答:“商家和消费者互动才有作用,商家只是大潮流中的一小股。”
对于传统文化目前的处境,他认为主要原因是以前毁的过头了,现在需要回头补了。对于文化交融,王先生的态度是“包容和抵制是文化交融的阴和阳,阴阳合一,才是太极。不用高筑宅门,但要发扬光大,让传统走出宅院。这样才是健康的传统与交流。”
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振乾教授为记者介绍了韩国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做法。韩国地理上处于大陆桥的位置,历史上就有多次文化交融,虽然外来文化成分不少,但并击对韩国本身的文化带来冲击,这主要得益于韩国政府本身采取了一套政策加以保护。比如在韩国信奉宗教的人中有不少信天主教、基督教的,虽然这些人也过圣诞,但并没有冲击韩国传统民族节日。
首先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韩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有三个,农历八月十五叫“秋夕”,相当于中国春节,是一个团圆祭祖的节日,一直未受到外来干扰;其次是春节,放假三天,民俗活动很隆重。还有端午节,但过得不多,前两年热炒申遗的端午祭其实只是在局限于韩国一个地区祈求五谷丰登的一个活动。其次,韩国人重视祭祖。韩国人重视祭祖与儒家的推行是分不开的。清明节放假一天,是一个重要的祭祖节日。韩国人祭祖都要祭五辈甚至以上,所以,每年一个韩国人祭祖的次数都在十次以上,并且祭祀时亲朋都要到场。这种持久的祭祖活动的动力在于寻根。据韩教授介绍,韩国每家都有族谱,一般都能上溯到500年以上,并且形成了全国性的“花树会”,相当于中国的家族,每年都要开会。
韩国政府倡导传统文化,国家推广并弘扬传统文化,韩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义务。在城市社区内的市民会馆中,常有定期的传统文化讲座,免费供人们学习。对生产传统文化产品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当记者问韩国年轻人如何看待洋节时,韩教授表示,因为传统力量的强大,韩国年轻人主要心思还是在传统节日上,而把洋节仅当成一种娱乐,不是一种有意义的节日。
“商家行为是受西方文化强势侵染的结果。强势文化一旦风行,就会变成时尚;时尚久而久之就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商家对圣诞生意经的“预谋”
在博士的呼吁声中,圣诞节依旧热闹非凡地到来。重庆的平安夜里共有16万市民齐聚解放碑游玩。据当地媒体报道,现场每平方米就挤了3个市民,红色的帽子、奇特的面具、各色假发等别出新裁的打扮都出现在年轻人身上,渝中区警方出动了2000多名警力在步行街周围执勤,同时还增加上千名协勤队员参与巡逻。
在上海,一家酒吧推出圣诞性感促销,10位女顾客穿着比基尼泳衣免费进场泡吧。一家网站的数据预测,全国圣诞“网购”市场规模将超8000万元。同时,中国制造了全球约70%的圣诞饰物,包括几乎所有的人造圣诞树。
博士们对商家的“圣诞节营销”提出了批评,表示这些商家“对圣诞节流行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建议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然而,正在忙于盘点圣诞热卖收益的商家们并没有谁公开站出来响应。
刘魁立教授提到了一件有趣的圣诞现象,明明是卖杂酱面的,头上也戴个红帽子,身上穿的仍旧是双排布盘扣的“唐装”,让人感到不伦不类。郑州市也出现了身穿当年新四军军服的服务员头上却戴着红色圣诞帽子的“怪时尚”。刘教授认为,这些商家行为是受西方文化强势侵染的结果。强势文化一旦风行,就会变成时尚;时尚久而久之就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过去看不惯、认为荒诞的现象久而久之也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商家的鼓动和提倡,当然有责任;但一方面的力量是推动不起来的,商家做的只是顺应需求而已。如何把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体系提炼好,使之彰显出来,深入人心,这才是最根本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专家田青在博客中写道: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事情的关注的确已经晚了,我们的邻国,比如韩国、日本,在上个世纪中叶,都相继提出了保护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措施,他们叫做“无形文化财”。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受到现代化进程的破坏,造成了大量的流失,所以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我们现在不做,我相信十年之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基本消失的,到那时候才是真正的悔之晚矣。
“呼吁慎过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最根本的是要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
刘魁立教授认为,“对于提倡慎过圣诞的人,我从感情上尊重。春节也好,圣诞节也好,都是人类创造的对时间的安排方式,呼吁慎过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是要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传统节日符号体系很丰富多彩,但我们没有很好的守护或者说没有与时俱进的提升,缺乏加意的继承和宣扬。严格地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体系和节日符号体系,关键在于我们守护、关爱、宣扬和继承的不够好。从1912年废除夏历起,在近百年的不断打压下,传统节日文化已经面目全非,处于衰微,在差不多三代人的历史阶段中没有很好的培育。而培育、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推进历史前进的重要任务,但却被我们不断地扔掉。所以,我们要培育符合民众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前景还是很美好的。这其中政府、学界、商界、民众、舆论都有责任。
刘教授认为,现在所说的年味淡了,大多是指在大城市里的人们的感受,很多小城镇和农村,年味还是比较浓的,活动也很多很热闹,而大城市却偏偏拥有较多的话语权。所以,政府要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比如节假日制度的安排上,同时创造一些条件,如庙会活动中对信仰的宽容态度等。基层文化部门、社区也应大力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提倡与推动。
北京大学的韩振乾教授认为, 我们的节日文化过去非常丰富,但经过破四旧等运动被“扫掉”了。目前恢复的力度不够,因而使传统节日显得内容少且呆板,不能很好地吸引年轻人。他建议,“要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抵制’洋节。”
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说: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吹起冷风,结果行人却把大衣裹得更紧。而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暖和而脱掉了大衣,南风最终获胜了。网络作者王玉初认为,应该借鉴“南风效应”对待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