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业经营的优势逐渐显现,资本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近年,国际资本市场中经过一系列的购并活动,产生了一些巨型的金融控股集团,这些金融控股集团经过业务和管理体制的整合,现已在资本市场上逐渐显现了其特有的竞争优势.以美国花旗集团为例,近两年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其投资银行业务呈现了急剧上升的趋势,2003年比2002年收入增长了71%,其中绝大部分是在美国国内实现的,打破了高盛,美林独霸天下的格局.形成其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两条,一是商业银行利用其信息和贷款(比如过桥贷款)方面的优势,对投资银行的承销业务予以支持;二是利用集团的资金和资产管理的优势采取大宗交易的方式,直接大宗购买或包销其投资银行发行的企业股票或债券.这种新的业务模式不仅给竞争对手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而且实现了集团内各项业务多赢的局面.
2.基金市场的新变化
(1)专家理财是否有效?这是近两年基金市场倍受关注的问题。就共同基金而言,通常可以被区分为主动型投资基金,既基金是按照基金经理制定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方案进行投资管理;和被动型投资基金,即基金模拟市场上的各种指数进行投资,一旦投入基本上不再变动(因此也被称为不用管理的基金)。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主动型投资基金的业绩不如被动型投资基金的业绩。或者说,专家理财跑不赢市场指数。
进一步分析表明,主动型基金业绩不如被动型基金业绩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成本相对较高。主动型基金的收费大大高于被动型基金。主动型基金的管理费通常都在1.5%左右,而被动型基金的收费通常在0.8%以下,有些基金,比如领先基金(VENGARD),甚至更低。
领先基金是美国基金市场上的一面旗帜。它管理着7300亿美金的资金,是美国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它没有真正意义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即与我国基金公司相对应意义上的公司,不是指公司型基金的公司)直接由基金持有人拥有,基金持有人选举董事会,董事会聘请经营管理层,基金仍然采取公司型基金的组织形式。由于没有基金管理公司这一层次,所有投资收益在扣除管理费之后全部归基金持有人所有,从而使得领先基金公司在收取管理费时无须考虑股东盈利问题,消除了基金管理公司谋取利润与基金持有人的收益最大化之间的利益冲突。据领先基金自己的统计,与主动性投资相比,历年少收的管理费加股东利润回馈两项就使基金持有人增加了113亿美元收入。二是低成本,低收费。领先基金基本上以被动型基金为主,由此节约了大量的研究费用和管理费用。另外基金公司不做广告宣传,在各项费用上锱珠必较。其2003年基金的平均管理费降到了0.25%,而其中被动型投资基金的管理费平均只有0.18%。
主动型投资不如被动型投资只是指整体比较而言,据沃顿教授的研究表明,主动投资中确实有热手(Hot hands——美国NBA用语,指投资业绩持续良好的基金经理)存在。业绩好的基金通常会有持续性,投资人可以根据以往的投资业绩作为选择基金的依据。
(2)对冲基金的异军突起,快速增长,成为近年来的投资热点,构成了美国基金市场的另一道风景线。
对冲基金可统计的资料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现代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发展,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一个高潮。但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一系列国际重大金融危机,给对冲基金,特别是金融大鳄造成重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长期资本公司的破产事件,该事件导致了美国政府的介入和几大美国商业银行的巨资救助。
对冲基金的经营特点是:1.大规模使用财务杠杆,即大规模的股票抵押贷款。美国长期资本公司贷款额最高时,自有资本的比例只有3.7%。 2.同时使用多种金融工具组合,比如,期权,期货,卖空,互换掉期等等,在多领域中进行组合投资。 3.投资理念不是追求企业的价值和增长,而且寻求市场波动,通过市场波动在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产生的价格差套取利润,同时采用反向交易的方式对冲和转移风险(对冲基金的专家总是声称对冲基金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投资方式,但是至今仍有很多人质疑它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的方法)。4.受监管少,经营灵活。
据统计,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冲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扣除管理费和奖励分成后(通常的管理费为1.5-2.5%,奖励分成约占净收益的20%以上),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十左右。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冲基金不仅在牛市时的业绩表现良好,在熊市时仍能保持较好的收益,因此其总体业绩表现非常突出。
2002年前,对冲基金市场低潮时的规模大约为1000亿美元,但是很快得到了恢复,并出现高速的发展。2003年对冲基金的自有资金规模已超过了8000亿美元(美国资本市场总的投资额约为20-25万亿美元)。据权威机构估计,对冲基金的投资者队伍将不断扩大,对冲基金未来几年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发展。(2006年专家估计,对冲基金已达到两万亿美元)。
对基金管理的讨论,以及对基金管理费用的关注。导致了美国基金市场上共同基金出现了分化。一方面,大量基金采取被动型基金的管理方式,如美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基金,近年大举进军指数基金,并且在管理费水平上与领先基金展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对冲基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追捧,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对冲基金投资。
(3)美国证监会对基金择时交易方面的监管
2006年培训中,美国基金业对监管方面关注和讨论最多的是择时交易问题。继美国证监会对一些基金公司的盘后交易(指基金公司在收市后仍然接受委托,并进行交易,从而向某些特殊客户进行利益输送。)进行了严格查处后,近来开始关注基金的择时交易问题。择时交易通常是指利用全球不同资本市场在交易时间上的差别,买卖基金套取利润。比如,美国市场收市后香港市场还在交易,择时交易者就可以利用香港市场的信息,第二天在美国市场上短线买进或卖出基金,谋取利润。与盘后交易不同,择时交易并不直接违反证券法规,但是它明显损害了基金长期持有人的利益。
美国基金监管部门明令禁止择时交易,对为择时交易者提供虚假帐户的证券商进行严格的查处,近期,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一笔总额约为28亿美元的赔偿金将通过涉及了择时交易的基金公司补偿给他们的基金持有人。美国监管部门认为,基金公司应该是阻止择时交易的第一责任人,因为基金契约的基本原则是长期投资或者说是长期持有,基金公司应该以这一原则劝阻择时交易者,或者采取限定持有期限、提高申购和赎回手续费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压缩择时交易者的赢利空间。
美国监管部门对择时交易的监管值得我们关注,择时交易在中国的基金业中屡见不鲜。很多投资人用炒股票的思路买卖基金,一些机构投资者更是利用股改的机会频繁进出基金,套取短期收益。随着基金的基金出现,对基金的短期套利行为将会更加普遍。对基金的炒作和短期套利无疑会伤害长期持有人的利益,不利于基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证监会和业内同仁对此应予以充分重视,采取相应措施限制择时交易,保护基金长期持有人的利益。
3.养老金管理成为所有金融机构全力争取的重要业务
近年来,美国退休金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制度(DC)为主,开始向以个人帐户的退休计划(DB)为主的体制转化。在国家税收优惠的基础上,个人和其所就业的公司可以自行商定退休金的缴纳数额,自主选择退休金管理和运作的金融机构,并根据缴纳人自身对风险的偏好,确定投资计划,选择投资组合。
新的退休金制度使美国退休金的管理和运作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旧制度下,企业退休金除了少数像IBM这样的大型公司外,基本由准政府性质的养老金机构管理。而在新制度下,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等)都可以介入退休金的管理。在退休金缴纳者及其所在公司具有委托投资选择权和投资决策权的情况下,投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风险高度分散化,进而导致退休基金管理和运作中的投资决策和风险偏好发生很大的变化。接受退休金委托管理的金融机构,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推出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投资组合方案,必须最大限度的保证退休基金在管理运作中的安全性和收益最大化。
从两次进修时走访基金公司的情况看,养老金越来越成为基金公司的重要业务,在各项业务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