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概因这不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完美工程”,其“完美”彰显的只是“十全老人”们的特权,其“典范”为的也只是“雍乾嘉道咸”的享受。而正因其“完美”了,所以也便“快完”了。“快完”了的东西,自然是要化作废墟的。
之所以写这些,无非是有感于两件近期发生的大事:一是有中央领导最近指出,要让低收入者分享改革成果,二是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被中央免职调查。
前者的提出是激动民心的,因为改革至今,其出现的最大问题莫过于贫富分化的加剧,在于数量庞大的低收入阶层致富步伐的停滞甚至倒退。但总有人喜欢拿改革开放的功绩来抹杀问题,认为GDP如何如何的高,问题如何如何的小。可以看出,GDP在此充当的便是“圆明园”的角色,“完美”的GDP让一些既得利益者竞相陶醉,以至于要“教导”人们“买两套房,一套自己住,一套旅游用”……这类逻辑愿望虽好,但就像要让“穷人”住进圆明园一样荒诞不羁。因为甭说城市边缘人——民工、北飘、南飘的了,即便是那些不自量力的“房奴”,看了这话也会觉得是在挖苦自己。
但好在,中央认识到了问题,这才有了今年的“一号文件”,也有了“让低收入者享受改革成果”的说法。然而,如何让低收入群体享受成果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中央领导提到了“社会保障制度”,社科院易宪容先生撰文补充了“初级分配”、“户籍制度改革”等,但在我看来,还需要配合两个方面才能起到实效。
一是反腐倡廉。对此,第二件事,也就是陈良宇的被免职做了最好的诠释,因为没有彻底的“反腐风暴”、“审计风暴”这些能震慑权钱交易、集团利益的“法制利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部门都可能会出现“生活在圆明园”里漠视民生疾苦的“十全老人”和“和珅”。试想,“完美”的圆明园里活跃着的,是“完美”的官仓硕鼠——太监和珅,又岂能不把圆明园的“地基”挖空弄垮?
当然,反腐倡廉也不能是“一阵风”,因为事实证明,所谓运动式的“严打”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学习香港廉政署之类的“独立”做法,让反腐倡廉成为一种有所监督的制度。
二是国情谘询。即成立专门一个研究调查社会运行状况的“国情谘询局”,在经济发展指标之外,以社会学的方法对社会各阶层人数、收入、幸福度以及社会分层、流动乃至冲突的实际状况,定期公布,接受媒体监督,以期能让决策层对国情的实况时刻保持清醒认识。
事实上,除了常规的社会调查手段外,如今可“自下而上”进行信息反馈的网络已经为国情谘询提供了最大的便捷。如果笔者此前建议的“让农民成为网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据报道,山西已经开始了这一新的村村通工程),且能应用技术手段让“网络暴民”成为过去式,那么实现最大限度的国情调查应该不是难事。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杜绝部分官员和专家坐井观天式的的“圆明园夜话”。
“完美”的,总是难以长久的。这是铁律。而在人类社会活动领域,所谓“完美”的成就更经不起推敲。只有正视问题,大兴调研之风,反腐警钟长鸣,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让穷人住进圆明园”一类的“完美笑话”出现,才可能避免赵本山小品中的“扯蛋”式的腐败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