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仍然是中国一切政经问题的核心
作者:秦合舫
之所以说仍然,是因为它曾经并多次担当这样的核心角色。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重大变革都起始于农村,从农村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的游击战,到解放战争中的“放弃中心城市,占领农村市场”,伟人毛泽东正是发现了农村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意义,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立国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也是首先从农村发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引爆了一个古老国度的现代化创富动力。
农村定义了中国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入门资格,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原始资本。正是无数打工妹在生产线上的埋头苦干,形成了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成为中国庞大的外汇盈余的根本来源。是无数农民在暗黑坑道中的艰苦掘进和血与生命的代价,维持了全国了基础能源体系的低价格。是长期存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保护了工业产品有限的竞争力。
也正是中国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坚忍不屈,包容了我们这个变革时代的苦难和错误,使得中国在世界最大的贫富差距面前还能维持基本的稳定。这就是基尼系数的中国化特色之所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未来如果能够躲过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老龄社会的冲击,正是因为广大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严格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的政策。
但是,把农村定义为中国一切政经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它在未来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意义。
如果中国的数亿农民的生产力被全面激活,将引起中国经济格局的全面调整。
如果中国农民购买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单是做为“用户”这一项资源,带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就足以引起世界经济布局的彻底调整。
广大的农村市场依然是中国企业对抗跨国公司的战略后方,是中国企业不至于全线沉沦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中国在开放市场后能够发动全线反攻的长期根据地。所以我们看到联想实时启动深耕4、5级市场,所以我们看到在国际品牌占据中心城市的中心市场的同时,广大的农村市场成为了培养中国自主品牌的丰厚土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面会走出中国最优秀的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
中国第二波经济增长和战略布局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之下,目前中国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一切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出口型经济问题、内部动力问题、贸易保护问题,等等,都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找到有效的出口。是否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再一次做好农村这篇大文章,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