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不应该不记住8月15日。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在中国境内为非作歹了14年的日本军人,放下了屠刀,向中国人民说:我输了,我投降。在日本军国主义面前,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
今年是抗战胜利后的第61个年头。大概由于不是整数,我们的媒体似乎把这个日子淡忘了。8月15日,我留心地翻了当天一些报纸,如《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都没有见到关于抗战胜利纪念的文章:既没有官方的文章,也没有小人物的回忆,甚至连提都没有提到。
8月15日,我们忘淡了。但是日本人没有忘。这一天,日本首相小泉参拜了靖国神社。对于曾经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侵害的亚洲人民来说,小泉选择在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日子去参拜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显然是一种挑衅行为。中国和其它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对此进行了当然的谴责。于是,我国的媒体终于醒了过来,在8月16日的报纸,才刊登一些谴责小泉参拜的文章。
当然,媒体追逐新闻是无可厚非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制造了新闻,我们的媒体当然要报道。但是,媒体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我们为什么要忽略我们的胜利纪念日呢?如果在每年的8月15日及之前,我们的媒体都能大篇幅地宣传介绍1945年的8月15日这个令日本军国主义沮丧,使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兴奋的节日的话,不仅可以振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震慑以小泉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毛主席说过: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跑,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对于小泉之流,如果我们不从舆论上去打击它的张狂,它自然就要跳出来兴风作浪。
也许,我们的媒体对宣传1945年8月15日有一种难言之隐。因为1945年在我国执政的是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当时,在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上,代表中国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是国民党的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必须承认。不论何应钦的政见如何,品性如何,站在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上的何应钦,他代表的就是当时的4万万5千万的中国人。在其中,既没有什么党派之争,也没有什么团体利益。我想,参拜靖国神社的小泉,绝对不会去考虑东条英机是不是自民党。
在南京,我们建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据说这个纪念馆又要扩建。但不可否认,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个耻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意义在于警示国人“勿忘国耻”,同时也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的血腥事实,立此存照。但我相信,如果我们把当时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所在地――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也开辟为纪念馆,无疑更可以“震古铄今”。毕竟,中国人民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投降一事,不仅可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更可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打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威风。
在我国湖南的湘西,有一座小城叫芷江,在那里矗立着一座四柱三拱门的“血”字型”的“受降坊”。这就是1945年8月21日,在芷江举行的举世瞩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仪式的所在地。有诗为证:“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如果说卢沟桥吹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军号角的话,芷江就是我们抗战胜利的凯旋们。
芷江的这个“受降坊”建于抗战胜利后不久的1946年,本身也具有历史的价值。在日本投降61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座牌坊,我认为:她的意义绝不亚于我国境内的任何其他的抗日纪念馆。
愿我国的媒体不再忘却芷江的这个“受降坊”。
(写于2006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