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经济学者,
最近,
钱,主要是一个货币的概念,流动性最好,可直接用于交换。
资本是能够生钱的钱或者财富,是活的价值。而财富既包括流动性的,也包括不流动的价值,即死的有价物。
土地是财富,但,如果土地在国有制下不能买卖交换,土地顶多是财富,不是资本,不能生钱或不能生多少钱;一个人未来的收入也是财富,但是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把未来的收入作票据化、证券化变现,那也顶多是财富而不是资本。
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一个国家对未来收入流作资本化的能力决定了这三者会是相等的东西,还是完全不等的。由于金融证券化的发达,在美国这三样东西基本相等。但在中国,这三个词的含意非常不同。
陈指出:美国经济跟其它国家的差别不在别的,而在于它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而中国绝大多数资产是没有被资本化的财富,这些财富是可望不可及的价值,所以不是资本。
在资本化程度提高之后,消费和储蓄的概念都变了。陈指出:表面看美国去年(指2005年,郑友林注)的平均储蓄率是—1%,但实际上他们也存了很多钱。虽然他们把人均3万美元左右的劳动收入都消费掉,但他们的可消费收入大约是人均5万美元。也就是说,去年美国包括私有土地和各类资产共增值人均5万美元,能变现的资产性收入为人均2万美元,这部分收入在土地和资产私有制下可以随时变现花费,也可转为资本做投资,但这部分收入没被花掉,而他们只是花掉了3万美元劳动收入,因此实际上美国人平均存下了40%的总体收入。相比之下,中国去年(指2005年,郑友林注)的土地增值、国有资产增值巨大,算到每个公民头上差不多有6000元,可是由于这些土地和资产都是国有或集体所有,任何中国人在决定可以花多少钱、可以花什么钱的时候,都不会也不应该把这些国有土地、国营企业的增值部分考虑进去,因为这不是我们个人的,并且也不能把它们交易变现。所以,我们中国人可支配的只是自己的劳动收入,基本没有资产性收入,在决定可花多少钱、该存多少钱的时候,只能围绕着劳动收入转。因此,中国人的储蓄率会高达46%,经济内需就没办法提高。个人未来的劳动收入、企业未来现金流、企业资产、甚至土地都可以通过票据化、证券化,变成资本的一部分。
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谁就能解释事实并预测未来。在吵吵嚷嚷的经济学界,
附注:
陈志武生长于湖南农村。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如果没有在1986年之前通过《自由选择》那本书了解哈耶克的经济理论,他的前程或许会另当别论。最终,他放弃了攻读了7年的计算机专业,转而学习经济,并于1990年获耶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