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候,心里揣着三个问题:一、合肥开发区是怎么处理好与周边农村关系的?二、开发区兼并周边农村值还是不值?三、兼并以后他们是怎么实现顺畅管理的?
在合肥开发区管委会202会议室里,他们的分管主任汪睛给了全面的回答。
汪睛看上去四十多岁,不温不火的外表,文质彬彬,言语充满理性,表述特别有条理。
谈到兼并周边村镇的优劣,汪睛肯定地说:利远大于弊.考虑的出发点是:管委会的领导真正有让周边农民一同享受发展成果的思想,带着这个思想,来实施兼并工作,大家就站在一条线上了,周边农民也会真正融入开发区,真心为开发区的发展着想。这样管委会制订一些政策在推行时也就容易顺畅。
合肥开发区兼并了十三个村,这些村近年来依托开发区发展而发展,都有一定经济实力,据测算,十三个村的资产累计有三个多亿。管委会在此基础上增加四个亿,这样就达到七个亿,这些钱全部用于:1、农民的养老;2、农民的教育、3、农民的失业保障;4、农民的培训(2次);5、农民的医疗。由于这一举措,周边的农民对自己的远景就有了充分的认识,即使失地,心是定定的,因为远景得到了保障,首先解决了周边农民对征地拆迁的思想抵触问题。再就是通过收购村级资产,消灭了村级“小家”,集小资为大资使用,回避了原来的村级机构为小利益与征地拆迁抵触的问题。第三,由于村级资产是现实的,各项保障是预期的,于是帐面增加四个亿的付出,但现金却收入三个亿,资金效率得了最大化的提高,管委会为此并未产生巨大的负担。
在谈到真正融入方面,汪主任很有心得。维持原状发展,只是形式上的加入,周边村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想到了管委会,但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还是避免不了想到自身小团体。针对这种情况,管委会一是抓干部,在收购村级资产以后,彻底消灭了村建制,成立了小区委员会,小区委员会的干部是由管委会来任命的,“屁股决定脑袋”,回避了《村民组织法》和《居委会组织法》,各项政令实施起来即通畅了;二是把原村干部根据能力用聘用制形式针对性使用起来,在努力工作的要求下为他们设计了各项保障,发挥他们熟悉情况的优势,原来这些村干部的积极性也充分高涨起来;三是根据工作专业对原来镇村痕迹进行肢解。管委会在经济建设上长项,在社区管理上是弱项,把原来镇村干部加入管委会,并全部肢解,实现了原镇村干部在思想上、形式上、工作上的真正融入。
听着合肥开发区领导的介绍,我们芜湖一行人不禁心中树起大姆指。“独创”二字油然升起。不过汪主任谈到一开始这方法推行的时候,其实在他们高层争论也是很激烈的,全融入与单独发展的争论两方也是公婆各有理,幸好杜平太(合肥市委常委、合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及时把握当时“国家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试点”的机遇,果断推行,才形成今天这种局面。更能说明其独创性的另一例证是:与其同时实施的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用的就是“单独发展”这路,在行进过程中发现问题多多,最近又回到“全融入”的路上来了。
佩服之余,还有点感慨:合肥开发区领导能躲开浮躁,静心坐下来做一点理论思考,还是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