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谁还没有点阿Q精神?


    阿Q的形象来自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昏昏愕愕,麻木不仁,自我陶醉,精神胜利法的艺术典型,是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恶劣环境压扁了的中国农民和下层市民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在当时,鲁迅先生的主要目的是唤起民众,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

    抛开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说,其实正是阿Q精神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中国三千年奴隶社会,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在那样的专制年代里,中国民众只有鲁迅先生讲的两种身份;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老百姓只是任人宰割的奴隶,当时的社会只有君主、官主,没有民主;只有君权、政权、神权、军权,没有人权,老百姓身上压着岂止三座大山,没有点阿Q精神能活得下去吗?不要说老百姓了,就连许多封建官吏也是一样,首先是“伴君如伴虎”,不知道哪天虎一发威,轻则罢官掉头,重则全家抄斩,户灭九族;其次是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排除异己,在在凶险万分,一个不小心,丢官罢职甚至于丢掉性命。种种险恶环境只有靠阿Q精神自我解脱了。古代例子举不胜举,象苏东坡、刘禹锡都是阿Q精神的创始人了。他们都有一定的才干,因不善钻营,不屑于溜须拍马,不会取悦于上司,因此官职一贬再贬,但他们自得其乐,依旧诗酒风流,到也快乐逍遥。如都象介之推,那我们又要多了一个什么“节”了。

    现在也是如此,任何人不管他有多大本领,也一定有办不了的事,解决不了的问题。往极限里说邓小平本事大不大?智慧高不高?为什么毛泽东在世时,总有一筹未展的时候。三上三下,如果不是邓小平先生“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心宽量大,也可以说有点阿Q精神,恐怕早就千古了。如果是死在毛泽东前面,最多就是与刘少奇一起平平反,昭昭雪,哪来后几十年的辉煌?因此,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阿Q精神,洒脱地看待人生。在事务面前,我的态度是,遇事四个字:解决.解脱。首先千方百计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要寻求解脱,不能钻死牛犄角,不然不得了忧郁状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