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信:多一些稳健,少一些“非正式”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与正规的股份制公司相比,民营企业家更“好赌”一些,也往往更“看好”非正式关系一些。许多民营企业过去就是靠这两样而获得成功。然而,过去的成功经验不能成为继续成功的原因,“赌一把”的心理和非正式人际关系正在威胁民营企业家的继续成长,正在阻碍民营企业继续发展,因而有必要合起来谈一谈。
少一些侥幸
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家做企业都存在着赌博心理和碰运气的情况。但是,我所说的赌博和碰运气是指,当“不可抗”的不利因素出现时(如空调企业连续两三年碰到的都是“凉夏”,养鸡企业在某一年突然遭遇大面积的禽类疫情)才可能出问题,而在通常情况下,碰到这种“不可抗”因素的可能性极低。换句话说,正常做企业也存在碰运气,但这种碰运气应是在胜算前提下的碰运气,而不是毫无把握的碰运气。
可是,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大量无胜算的碰运气留下的遗憾。武汉有位靠批发小百货发家的民营企业家,五年前将过去辛辛苦苦二十年挣得的一千多万资产全部投到一个房地产项目中,结果却开发出了一个“烂尾楼”。问题出在资金不足上。他最初的想法是,只要开盘后卖出30%或者能够从银行再搞到3000万元贷款,就可以大功告成。可是,偏偏开盘后房子卖不动,而银行贷款又由于各种原因下不来。他至今都认为是“天有不测风云”才使他血本无归的,而真正原因是,他对于在开盘后能否卖出30%和能否从银行搞到3000万元贷款,心中并没有数。
山东烟台有一家民营生物工程公司,由于申报了一个生物技术攻关项目被国家立项,获得了400万元的财政拔款和1000万元的银行贴息贷款,该公司的董事长没有拿这两笔款项去做那个生物项目,而是用这两笔钱买下了一家制药公司。他的想法是,制药业来钱快,等制药公司赚了钱以后,再回过头来用制药公司赚得的钱完成那个生物开发项目。可是,制药公司买下来以后,需要追加1000万元的投资,才可能赚到钱,而这时(2004年)中央实行宏观调控,他根本无法从银行获得这笔1000万贷款,于是他的整个企业陷入了瘫痪。
在现实中,微型企业往往更真实,企业一旦做“大”就容易浮燥。比如,一个个体餐馆的老板的绝对不会大规模举债,一口气开七家八家餐馆,以使自己一夜之间成为连锁餐饮公司的老板。他们可能的做法是,先开上一家,等有了相应的积累以后,再考虑开第二家,再有了相应的积累以后,再考虑开第三家。而那些已经做到了“财大手粗”的老板则有时会“忘本”,他们可能会选择一口气就开十家餐馆,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在追求规模效应。
多一些正式
许多已经取得不错业绩的民营企业家最初做企业的主要动机是积累个人财富。怀着这种动机的人在获得他们认为足够多的财富以后,促使他们在商界继续“叱咤风云”的通常是两种东西:一是社会责任目标和社会评价,这是促使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二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只能进不能退”的事业体系,这是促使他们不得不继续前进的压力。然而,有许多民营企业家之所以富裕到一定程度以后便不能再富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在完成最初的个人人生目标的同时,没有一步步建立前述动力和压力。
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家,在其创业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非正式人际关系和非正式商业关系而聚敛到财富的。我将那些靠非正式人际关系和非正式商业关系而聚敛财富的企业称为资源导向型企业,它区别于市场导向型的企业。市场导向型的企业可以获得永续发展,而资源导向型的企业在资源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往往很难转变成一个市场导向型公司。在中国,许许多多的房地产和娱乐业经营者经营其他产业大多数不成功,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起的资源导向型思维模式妨碍了他们建立市场导向型思维模式。
靠非正式人际关系和非正式商业关系而积累了财富的一些民营企业,现在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他们实现并远远超出他们最初的抑或是现在的人生梦想时,他们很可能会对这种通过非正式人际关系和非正式商业关系而获取商业资源和财富的方式本身产生厌倦,即便不厌倦,这种机遇也必然越来越少,到那时他们将靠什么精神动力和压力在商界继续“叱咤风云”?因为靠非正式人际关系和商业关系获取的财富通常不会获得社会的良好评价。
每一个人最终都会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家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如果其公司尚未社会化,他们多半会将公司留给子孙。应该留子孙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呢?这个问题很值得一些靠非正式的关系发家的民营企业家思量。
(本文曾于2005年刊登在《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