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未必真心想彻底调控房价


政府未必真心想彻底调控房价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房价,又再向新的高度"冲刺"了。去年政府曾出台了组合拳式的调控措施,力图"稳定房价"。但现在看来显然没有根本性作用。首先我们来拘一下字眼,什么叫"稳定房价"?稳定房价就是要将房价稳定在"当前"水平,而不是降价,降价与升价一样,都不是稳定房价的意思。为什么政府会得出这样意义呢?因为不稳定房价,房价上涨过快,就会使老百姓所承受的负担越来越难以容忍,相反,房价下降,则会使金融体系出现危机,特别是在投机炒作成分已经很重的这个领域,一旦出现房价下跌的波动,造成投机者恐慌,就会将手中房源大量释放出来,从而造成房价雪崩性下降,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将是巨大的。而我们知道,相对于金融体系危机,老百姓的难以忍受的负担却只是"小事情",况且中国老百姓历来具有"牺牲精神",因此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只能取重于金融体系的安危了。
因此,"稳定房价"就具有这样的含义:无论"当前"的房价处于什么价位,都是"稳定"所需要维护的,当"当前"房价上升到10万元/M时,"稳定房价"也必须将其包含在内,因为无论什么价位,都包含着金融体系的大量资金,如果这个价位不能确保,那么这些资金的安全就成问题了。"存在即合理",资金已经存在于其中了,你不能将其看成非合理的因素而排除掉。
最近此次房价反跌而升(上海是个典型),重要原因就是如此,即原先的金融调控因忍受不了房价的下跌,而渐渐解除,目的是要"稳定房价",不让房价下跌,从而避免金融风险的累积。政府与金融部门有足够的理由这样做;虽然老百姓希望房价能够从高位回落到合理位置,但这是"不现实"的!――黄焕金】

专家:房价飙升已对普通百姓形成"挤出"效应
2006年04月24日 09:08

建设部:今年宏观调控将直指房价

  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新华网消息,尽管住房原本具有生活必需品和投资产品的双重属性,但今年以来全国楼市在观望中等来"涨声一片"的事实,让一些地区的普通百姓明显感觉到商品房价格已越来越使人"望尘莫及"。

  提起普通百姓对房价的承受能力,全国政协委员郭松海提出一个概念:"房价收入比",也就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这个数据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尽管各国房价千差万别,但在住房问题解决比较好的国家,房价和家庭年收入之比基本都在6倍-8倍之间。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则大大超标,房地产商开发的商品房主要是面向城市中等偏上收入家庭。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分析认为,2005年中国城市家庭如果购买一套70平方米的新房,其房价与收入之比可能达到13倍。

  据记者调查显示,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北京、大连、呼和浩特、深圳等城市不断飞涨的房价显然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居民的承受范围。面对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出现的强劲增长态势,老百姓难以掩饰自己失望的心情。

  正四处筹款买房准备结婚的北京市民陈毅宏说:"我苦等了一年,以为2006年的房价会降低一点,但现在看来,早买、晚买都是难以承受,估计开发商们真的只是专为少数人盖房子。"

  楼市难道真是"房在江湖,价不由己"吗?最近以来,一个关于"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房地产定价机制"的话题,成为了官员、专家、企业家和网民讨论的热点。

  专家认为,作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依据,必须对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个判断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一个量化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应当体现出一个地区房价涨幅与收入涨幅的关系、房价涨幅与物价涨幅的关系、房地产投资增幅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关系。对于房价的判断,自然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

  长期跟踪房地产市场的广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坚说,眼下的商品房市场正由"消费意愿为价格起落的核心"向"以投资意愿为价格起落的核心"转移,"我个人认为,不排除有人人为地炒高了房地产价格。"

  眼下,过快增长的房价已对普通百姓形成"挤出"效应,正成为国内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障碍,这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设部住宅产业司司长沈建忠表示,中国房地产调控正在从2005年的"全面开花"向2006年的"精确导向"过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6年中国将继续下大力气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问题,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其中包括改善征地、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等土地价格管理工作;规范住房销售、房地产中介与物业收费行为;规范经济适用房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探索开展住房成本调查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稳定住房价格。(李嘉 王英诚 董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