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北大老校长何燮侯逝世45周年
(1878 — 1961)
今天(4月21日)是北大老校长何燮侯逝世45周年,发表此文,作为纪念。
在北大游学10年,近年才知道北大历史上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北大老校长何燮侯,真是遗憾。教师节临近了,写此小文以示对北大老校长何燮侯先生的缅怀之情。大约在2001年后半年,我见到了来自美国的华侨、美国孙中山慈善信托基金代表唐崇昭博士,她曾与我谈及他的外祖父是北大老校长,当时我有些将信将疑,我在北大多年,一位北大老校长难道会闻所未闻吗?因此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连北大老校长的名字也没问。直到今年,我开始致力于姓氏文化研究,决定对历史上的各位北大老校长的家世作一探究。老校长严复、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马寅初的名字,对于北大人来说都比较熟悉,而对于北大老校长何燮侯,可能一百个人当中不会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名字。
为此,我于4月10日应绍兴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参加第21届中国兰亭书法节的机会,提前数天于4月7日下午专程去诸暨寻访北大老校长何燮侯故里一回,拍摄了一些珍贵照片,包括何燮侯先生父亲何孟孙先生的墓园。何校长的故里是今天的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该村党支部书记何美娟女士非常热情接待了我,给我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包括该村村志《花明泉史志》。近日,经何校长公子何荣穆、孙子何怿晋、外甥女唐崇昭博士等亲属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始对何校长的道德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现根据胡仲平博士所撰《何燮侯先生生平事略》,作了个别修改,简述如下:
何燏时,字燮侯,1878年(清光绪四年)8月10日出生,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人。父亲何颂华(字蒙孙)为晚清秀才,乃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
先生幼年读孔孟之书,学八股制艺,后渐悟其非。15岁,从蒋观云先生习古文,喜读史书及宋儒著作。16岁,又从赵缵侯先生学数学。甲午战后,遂萌学习科学,发展实业,以图救国的理想。1897年浙江维新派人士在杭州建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先生为该书院第一届学生。
1898年清政府选派学生留日,先生以优异成绩入选。到日本后,先进预备学校学日语,1899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1902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系。1905年7月,先生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为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正规大学毕业第一人。
1906年春,先生回国,任浙江省矿务局技正。同年冬,调北京任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1907年,先生升员外郎,奉命到日本考察大学制度,筹划图书设备及建筑事宜,历时数月。返国后就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即工学院院长),兼新校舍建筑主任。先生性格刚毅,行事果决,一扫旧日官场拖沓之风。在先生主持下,1908年开工兴建京师大学堂德胜门外新校舍。尽管校舍后移作陆军讲武堂之用,但北大由此得到政府另建新校舍的承诺。1910年2月京师大学堂在先生等人筹划下正式成立经、法政、文、格致(即理科)、工、农、商七科,始具备大学规模。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1912年1月民国政府成立,先生就任工商部矿政司司长。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称国立北京大学。这年12月,先生因筹办京师大学堂有年,熟悉大学事务,受命继任北京大学校长。
先生上任后,首先解决经费问题。他以校长名义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白银7万两,学校才得以按时开学;又以个人去留向当局力争,议定每月经费按预算发给,学校经费问题从此得以解决。其次整顿校风,严格规章。北大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谋求仕进的权贵子弟,多年来校纪松弛,学业荒废,少数学生纵情声色,相沿成习。先生接任后刻意整顿,严格规章制度,建立教育秩序。至1913年春,学校初上正轨,开始组织春、秋两季招生。
这年秋天,教育部为减省经费,几次要停办北大,欲将之并入天津北洋大学,遭到先生及全校师生反对。先生给大总统呈文,曰:"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之虚糜,可以裁节;学生程度不齐一,可以力加整顿,而唯此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要遽行停止。"由于先生和师生的坚决反对,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裁并北大的企图被打消。然而先生由此与教育总长发生龃龉,并不满袁世凯独裁,遂萌生退意,于1913年11月提出辞呈,并于1914年1月由胡仁源正式接任。
先生任职京师大学堂和出长北大,正值北大逐步走向正规大学的关键时期,学科的设置,校舍的兴建,经费的筹集,风纪的整顿,学制的改革,学校的保全,先生皆与有力焉。先生又以校长之力,延揽许多人才到北大任教。据沈尹默回忆,沈尹默以及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皆由先生与胡仁源延揽入北大。另外,先生在主持北大校舍建设和出长北大期间,不乏上下其手之机,但先生自律甚严,廉洁奉公,在旧式官场中极为难能可贵。
先生自北大去职,嗣奉调四川矿务署署长,因对政治及官场失望,辞不就职。从此息影家园,不问时事者殆逾五年。后因儿女渐长,负担日重,乃向京友筹借资金,与人合开锅厂为生。其间曾参与开办长兴煤矿和主持修建枫上铁路,均不成功。
先生天性淡于名利,本不作政治活动,居余杭十余年,几无人知其经历。 1931年偶于友人处见美国人艾迪博士所著《苏联游记》,遂对于苏联革命后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以及建设的突飞猛进,极为赞许和向往。尔时,国民党政府对于共产主义诸书禁人阅读,无从购买。先生遂往上海日人开设的内山书店,搜觅马列理论著作,如《资本论》、《列宁主义经验批判论》、《辩证唯物论》等书,旁及中外凡关于苏联之游记、著述、杂志、五年计划各书,始了解共产主义为救济人类之最新学说。
1932年伪满政府成立,旧友郑孝胥、罗振玉欲罗致先生出任伪教育部长,为先生所拒。先生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亦表不满,国民党要员中有不少同学故旧,邀其出来做事,为先生婉拒。
七七事变后,先生避居乡间,积极从事抗日民主活动。1939年,周恩来来浙视察,先生前往欢迎,互叙世谊,晤谈甚欢。1941年,四明山金萧支队来诸暨游击,先生遂与金萧支队领导蔡正谊等相识,往来密切。先生因积极抗日,被推举为浙东游击区人民代表,两次参加浙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5年1月,在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参议会副议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先生正在上虞开会,并准备去延安。因浙东游击队奉命北撤,中共领导劝先生暂回诸暨老家。先生因追随共产党,于回家路上被国民党拘捕,经好友营救,始得脱险。后先生与夫人避居杭州,不久又被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绑架入狱,并交秘密法庭审讯。后经亲友多方活动,当局迫于舆论方予释放。先生出狱后定居余杭。解放战争期间,先生与中共地下党仍保持秘密联系。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先生受到中共的优礼尊重。9月,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会上与黄琪翔、张难先等提出"请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名义电告联合国大会,郑重声明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提案。先生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以后历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兼华东军政委员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4月,接受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委托,担任民革浙江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召集人。1954年民革浙江省委员会成立,先生当选为主任委员。
新中国成立时,先生已年逾古稀,但却表现出很高的政治热情,积极向政府献计献策。先生在1949年8月撰写的自传中说:"自问年老力衰,于国家于民众不能有所贡献,深自惭疚,唯一希望,只求苟延残喘数年,得见我中华伟大之民族,日益发展,成为保护全世界人类和平之一大柱石,不让苏联占美于前,是所愿也。"先生性格刚毅,为人耿直,知无不言,心口如一。他一方面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也对当时"左"的政策不随声附和,并勇于提意见,如积极支持马寅初节制生育的主张,对"反右"扩大化感到痛惜。
1961年,先生因感风寒,引发心脏病、肺炎,于4月21日去世,享年83岁。先生辞世前不久曾用铅笔留下一份遗嘱,文曰:"一、火葬,仅穿长衫,或新制一身白布斜领长衫,长过两脚,以绳缚之,不必穿袜矣。二、骨灰能散置海宁钱塘江边最好,否则携归埋于先茔旁边。三、身后遗物由阿五(先生女儿幼娟)召集兄弟姊妹公分,穷者多得。四、孙子女、外孙子女中有能力者应各家通力尽量培植之,为国家培植英才,为社会培植劳工。五、宗族戚友中之贫乏者,如其人非反革命,不问其阶级出身,力所能及应尽力救济之。应以善恶是非为准则,不问阶级,盖地主阶级早经消灭,不使子孙永袭也。"
何校长元配潘氏,因病早逝,续娶胡氏,所育子女众多。因家风习染,其子女皆学有所成,均为高级科研人员;其孙子外甥辈,散居海内外,尽管在大陆有因文革耽误者,但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成为科技专才。
2006年4月21日
关于开展北大老校长何燮侯先生研究与纪念活动的建议书
今年4月21日是何燮侯先生逝世45周年,作为北大的老校长、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何燮侯先生,我们理应开展相关的研究和纪念活动,来弘扬他的教育思想和爱国精神。根据笔者去年到何燮侯先生故里浙江诸暨的采访和对何燮侯部分亲友的了解,笔者以为有必要由何燮侯先生亲友牵头组织由北大、浙江省政协、民革浙江省委以及绍兴、诸暨等有关部门来共同开展何燮侯先生逝世45周年系列研究与纪念活动。建议如下:
一、 由何燮侯先生亲友和有关人士共同成立纪念何燮侯先逝世45周年活动组委会。负责筹集活动经费和组织有关纪念活动。
二、 在北京和诸暨等地建立何燮侯先生纪念室或纪念馆。
三、 筹备成立何燮侯研究会或北京燮侯文化传播中心。
四、 整理出版何燮侯的著作,编辑出版他的家谱、年谱、传记、纪念册等相关资料。
五、 塑造何燮侯先生的铜像,计划捐赠给北大、浙江诸暨等相关部门。
六、 设立何燮侯先生命名的学术基金或奖学金。
七、 创办何燮侯先生的纪念网站,组织何氏宗亲联谊会与唐氏宗亲联谊会。
八、 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对何燮侯先生的事迹进行宣传。
九、 拍摄何燮侯先生的纪念专题片。
十、 筹备组织北大老校长后裔联谊会和举办何燮侯先生纪念座谈会。
家谱揭密湖南长沙名人金岳霖祖籍在浙江诸暨
——纪念哲学大师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
柳哲
明天(7月14日)乃哲学大师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笔者写此小文作为纪念。笔者在4月6日、7日专程到浙江诸暨采风。因为这里是北大已故校长蔡元培与何燮侯的故乡。蔡元培虽为绍兴人,但他的先祖迁自诸暨陈蔡,何燮侯则出生在诸暨市赵家镇花明泉村。在与诸暨图书馆馆长杨士安先生交谈中,惊悉著名哲学家金岳霖的家谱在上海图书馆和诸暨分别被发现,证实金岳霖虽为湖南长沙人,祖籍却在浙江诸暨。
最早发现该家谱的是诸暨青年学者赵岳阳,他在上海图书馆遍阅诸暨家谱时发现了金岳霖家谱。为此,笔者曾与4月7日夜访金岳霖故里金家村的金林生先生(系金岳霖侄孙),看到了金岳霖祖居依然保存完好。非常荣幸当天晚上能够留宿金林生先生家中,即金岳霖祖居,了解了许多关于金家的故事。从家谱中得知今年7月14日就是金岳霖诞辰110周年,笔者答应在金岳霖诞辰110周年前后写点纪念文字,以纪念北大的学术前辈和浙江乡贤金岳霖先生。
笔者应邀在绍兴参加第21届兰亭书法节期间,遇到《现代金报》记者曹宇震先生,与他谈及发现金岳霖家谱一事,他非常感兴趣。数天后他专程去诸暨采访并写成《诸暨惊现金岳霖家谱——金岳霖不是“湖南长沙”人?》在《现代金报》发表,现转载如下,作为对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纪念,笔者在此也建议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将金岳霖祖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开辟金岳霖祖居纪念馆,作为纪念金岳霖先生的固定场所。
《现代金报》报道:中国近现代哲学泰斗金岳霖先生,素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大学问家”,与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人齐名。然而对于他的籍贯素来说法不一。有的说他就是“湖南长沙人”,而另有人则说他是浙江人,但并不能说出具体县市。近日,记者于浙江诸暨意外发现了一部记有金岳霖先生名字的《灵泉金氏宗谱》,而这是否就意味着,金岳霖先生其实是浙江诸暨人?
诸暨金家村惊现金岳霖家谱
记者近日从一家谱研究爱好者口中获得这样一条信息:不久前有人在浙江诸暨的金家村发现了一部《灵泉金氏宗谱》,其中似乎记有中国哲学泰斗金岳霖先生的名字。这是否就意味着金岳霖其实是浙江诸暨人?此前学界一直金岳霖是“湖南长沙人”,虽也有部分刊物说金岳霖是浙江人,但因为没有点明具体县市,所以一直未得到普遍公认。为查证金岳霖究竟籍贯何处,记者于4月14日前往诸暨市金家村一探究竟。
查访还算顺利。记者得一当地朋友指引,先找到诸暨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周煦凤先生,周煦凤虽表示对金岳霖家谱的出现也有耳闻,但似乎该家谱是在上海图书馆发现,金家村是否有只有找当地人了解。随即周煦凤将记者带至金家村,并连续引见了村中几位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最后在68岁的金培江老人处,记者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金岳霖家谱《灵泉金氏宗谱》。
“涵一百四十五,名岳霖,字龙荪”
《灵泉金氏宗谱》出版于1935年左右,辑录灵泉金氏共30代,虽年代久远,但仍保存完好。经金培江老人指点,记者在多达28册的金氏家谱中找到了记有金岳霖的段落,“涵一百四十五,名岳霖,字龙荪……生于光绪己未年闰五月廿日(即公元1895年7月14日)”。“‘涵’是金岳霖在金家的辈分,我是“火翟”(一个字,不知道怎么读)字辈,算起来得叫他(金岳霖)七爷爷。”另一位老人,69岁的金林生在一旁向记者做着说明。金岳霖又怎么会和湖南长沙联系在一起呢?金林生继续说:金岳霖的父亲金珍原在诸暨,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向湖南投奔堂叔祖金兆基,此后跟随洋务派创办实业,一路青云直上。因忙于事业,未有机会还乡,故娶湖南籍女子为妻,生七子、二女,金岳霖排行第七。因金岳霖一直未在公开场合提起自己的具体籍贯,也没有回过诸暨,所以学界大多将金岳霖称为“湖南长沙人”。
“可惜可惜,本地的地方志刚在前不久出版,早知道就可以把这一重要史料也编进去了。”周煦凤在一边连连长叹。
专家:该宗谱可作为权威史料
为进一步确证《灵泉金氏宗谱》的价值,记者将所获资料传于著名家谱学专家,北京大学吉永庄5号寻根工作室的负责人柳哲先生,柳哲表示:该宗谱的发现确实对研究金岳霖的身世有重要价值,也几乎就可以据此断定,金岳霖确为诸暨人。同时柳哲还透露,祖籍诸暨的已故著名哲学家冯锲,是金岳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金岳霖晚年一直得他照顾。但两人虽师徒数十年,冯锲却也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和金岳霖是同一家乡,如果他们竟始终不知道对方是自己的老乡,那便是一大憾事了。(驻绍兴记者曹宇震)
写于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2005年7月14日)
今天(7月14日)是中国当代哲学泰斗、中国逻辑学先驱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也让诸暨大唐镇金家村的金林生老人感慨不已,他告诉记者,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小爷爷(ya去声,诸暨方言泛指爷爷的弟弟辈)才能真正的“认祖归宗”。
“毛泽东的老乡”金岳霖就是诸暨人
一位诸暨同胞翻宗谱发现了
赵岳阳是诸暨草塔人,系诸暨某建筑公司驻上海职工,有个爱好是研究诸暨地方史,而且颇有成就。2004年年底,他在上海图书馆查阅一本叫《暨阳灵泉金氏宗谱》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金岳霖先生的名字,况且对其介绍是“留学美国,哲学博士,现游欧洲”。
诸暨博物馆馆长杨士安说,因为这本宗谱修于1943年,所以赵岳阳觉得很奇怪,当时的哲学界大师的确有一个叫金岳霖的,但是这个金岳霖却是毛泽东的老乡,怎么会出现在诸暨人的族谱上呢?
原来金岳霖的父亲金珍,是诸暨县学庠生(秀才),因太平天国运动波及诸暨,远赴湖南投奔任永定县知县的堂叔祖金兆基,入幕作师爷。后在湖南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因忙于事业,未有机会还乡,生七子、二女,金岳霖排行第七。因金岳霖一直未在公开场合提起自己的具体籍贯,也没有回过诸暨,所以学界大多将金岳霖称为“湖南长沙人”。
一位北京专家上门认证了
赵岳阳确认这个消息后,立即给大唐镇金家村村支书发函告之,而金家村村民金林中正是金岳霖不出五服的侄孙,这在大唐镇八二房自然村金培江老人处收藏的家谱《灵泉金氏宗谱》确有记载。收到这一好消息的还有4月6日、7日专程到诸暨采风的北京大学吉永庄5号寻根工作室专家柳哲。柳哲告诉记者,本来是因为考察北大已故校长蔡元培与何燮侯的祖籍而来到诸暨的,却在与杨士安的交谈中,惊悉哲学家金岳霖的家谱在上海图书馆和诸暨分别被发现,通过他的调查研究,证实金岳霖虽出生在湖南长沙,祖籍却在浙江诸暨。因为籍贯算三代之内,所以几乎就可以据此断定,金岳霖确为诸暨人。
柳哲还说,一个县级市能够贡献出两位北大校长和一位哲学大师,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柳哲建议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将金岳霖祖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开辟金岳霖祖居纪念馆,作为纪念金岳霖先生的固定场所。
一位金岳霖后代想做了
在金家村,记者见到了作为诸暨人金岳霖重要凭证的《灵泉金氏宗谱》,《灵泉金氏宗谱》成书于1945年左右,辑录灵泉(现为金家村)金氏共30代,现年63岁以上的金氏族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辈分姓名。经金培江老人指点,记者在多达28册的金氏家谱中找到了记有金岳霖的段落,“涵一百四十五,名岳霖,字龙荪,留学美国,哲学博士,现游欧洲,生于光绪巳未年闰五月廿日(即公元1895年7月14日)”。
金林生告诉记者,作为金家的后代,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听到别人非常肯定地说,金岳霖就是诸暨人。当记者向金林中传达今年8月25、26两天,由北大、清华、社科院等单位举办的金岳霖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金岳霖学术研讨会上,将宣布金岳霖为诸暨人士这一消息时,金林中显得非常高兴,他说,小爷爷没有后代,但是他有祖宗。他希望自己保存完好的祖屋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金岳霖纪念馆。(绍兴晚报陈柏炬)
金岳霖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柳哲
2005年8月25日、26日,哲学泰斗金岳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民主同盟、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和金岳霖学术基金会的领导、海内外专家学者、金岳霖先生的亲朋好友及金岳霖祖籍地的绍兴和诸暨市有关代表近200人出席了纪念大会。
金岳霖(1895-1984),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祖籍浙江诸暨,生于湖南,字龙荪。他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到英国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金岳霖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并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并著有《论道》和《知识论》等著作。国内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纪念大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冷溶高度评价了金岳霖先生对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指出,今天,我国人民在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哲学和社会科学要发挥重大作用。我们纪念金岳霖,要学习他对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在学术上、政治上、工作上不断进步的高尚人格和优良学风。我国学术界要重视对金岳霖思想的研究,发扬科学创新精神,推动我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在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第四届金岳霖学术奖颁奖活动。
参加该次活动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冷溶、北大哲学系主任赵敦华、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校长刘培育以及金岳霖生前亲友梁从诫、苏天辅、贺仲雄、梁再冰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该次纪念大会的有来自金岳霖祖籍地浙江诸暨的青年学者赵岳阳、金岳霖侄孙金林生、诸暨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何剑光以及诸暨日报社、诸暨电视台记者等10余人,来京缅怀金岳霖先生。
据悉绍兴和诸暨市有关部门和人士正在筹建金岳霖祖居纪念馆。
关于开展北大老校长何燮侯先生研究与纪念活动的建议书
今年4月21日是何燮侯先生逝世45周年,作为北大的老校长、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何燮侯先生,我们理应开展相关的研究和纪念活动,来弘扬他的教育思想和爱国精神。根据笔者去年到何燮侯先生故里浙江诸暨的采访和对何燮侯部分亲友的了解,笔者以为有必要由何燮侯先生亲友牵头组织由北大、浙江省政协、民革浙江省委以及绍兴、诸暨等有关部门来共同开展何燮侯先生逝世45周年系列研究与纪念活动。建议如下:
十一、 由何燮侯先生亲友和有关人士共同成立纪念何燮侯先逝世40周年活动组委会。负责筹集活动经费和组织有关纪念活动。
十二、 在北京和诸暨等地建立何燮侯先生纪念室或纪念馆。
十三、 筹备成立何燮侯研究会或北京燮侯文化传播中心。
十四、 整理出版何燮侯的著作,编辑出版他的家谱、年谱、传记、纪念册等相关资料。
十五、 塑造何燮侯先生的铜像,计划捐赠给北大、浙江诸暨等相关部门。
十六、 设立何燮侯先生命名的学术基金或奖学金。
十七、 创办何燮侯先生的纪念网站,组织何氏宗亲联谊会与唐氏宗亲联谊会。
十八、 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对何燮侯先生的事迹进行宣传。
十九、 拍摄何燮侯先生的纪念专题片。
二十、 筹备组织北大老校长后裔联谊会和举办何燮侯先生纪念座谈会。
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
——致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一封公开信尊敬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及有关媒体台鉴: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我们敦亲睦族的“核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据有关专家论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曾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柳贯诗文集》)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古代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更正确与完备。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 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千上万的家谱毁于文革,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人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创。中华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历经磨难,内战、外侮,改朝换代,仍然没有被摧毁。而在“文革”中,中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中国家谱文化,更是经受了一场“红色革命”,“传家宝”当成“下脚料”,许多家谱、祖宗画像、祠堂等文物被红卫兵烧的烧,砸的砸,不少地方荡然无存,不少百姓已经寻根无门。 在当时还好有不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孝子贤孙,冒着被关、被杀的危险,将许多家谱和文物秘密保存下来。使得中华家谱文化,能够“不绝如缕”,一脉相承。文革对家谱、文物毁灭是惨重的,但最为严重的还是将许多错误的观念当成了先进的革命传统在延续,文革已经结束将近30年,不少领导和群众仍把重修家谱当成“封建”行为,加以阻止和打击。甚至个别领导干部,仍以为重修家谱是“封建思想”,不敢公开支持,有的甚至还出面反对。错误观念延续是最具危险性的,我们要通过宣传,让大家对家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支持全国如火如荼的重修家谱活动。 最近10多年中,中华大地出现了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拨乱反正”,先是海外到海内,由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家谱整理出版接二连三,家谱研究书籍层出不穷,各地宗亲活动不计其数。我们这些寻根爱好者准备为中国家谱文化复兴献计献策,联手推出系列姓氏文化研究和联谊活动,以推动中国家谱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炎黄子孙要慎终追远,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依然雄风犹在,近百年中,虽遭外侵内乱,曾经千疮百孔,但最近数十年来,中华文化正在前所未有的恢复和重建,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谋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拉帮结派”、过度浪费、重男轻女等封建陋习,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保护国粹,又要舍弃糟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目前我们部分柳氏宗亲与有关人士正在抓紧筹办纪念“中华和平第一圣人”、“和圣”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准备举办“北大老校长后裔联谊会”、“唐宋八大家韩柳苏曾欧阳王宗亲联谊会”、“金华名人后裔联谊会”、“历代圣贤后裔联谊会”、“中国当代顶尖级企业家家世研究等活动。创办《柳下传人》通讯和“天下柳家人”网站。 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化复兴极其关键。而作为中华文化根系所在的中国家谱文化岂能被忽略?为此,我们作为中国寻根文化的爱好者,共同发起中国家谱文化复兴系列活动,准备联络海内外有关机构和人士启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工程,举办中国家谱文化论坛,开展华人宗亲联谊活动,创办相关寻根文化网站,出版系列家谱文化丛书,与媒体合作开辟寻根文化专栏或专题,倡言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同续谱系合修家谱齐盼统一共谋发展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