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人生——关于法学研究的参考书目(致我过去的学生)


你们好!

我怎么能拒绝一种阅读的渴望呢?圣经里面说:叩门,就开门;寻找,便寻见。我虽然也有慵懒如倦鸟的光阴,也有仿佛遁入浓雾消失的日子,不过,对于求知的心,我如何能持驻在沉默的夜色,而吝惜于投去关切的目光?
   我说过,读书就是交谈,虽然作者已然离场,但借助于痕迹对于言说的模仿,依旧可以听见他当初的心声。这样,读书又变成一种倾听。喜欢读书的人,在寂然的角落独自恋恋地交流,在喧嚣中掀起尘封的年岁。掩卷的刹那,除了深思,定然跃出一种言说的冲动,遮不住,压不灭,如同春日的织者,由蚕丝编织出整个的存在。存在栖身在语言的家中,勾起我们对终极之物的向往。思考如燎原之火,渐渐蔓延开来。一种被燃烧的幸福遍布全身。然而,在语言之网中难免困扰于隔岸的族语,惶惑于异乡的讲演,甚至也会迷失在矛盾的丛林。因为,尤其在表达受限的国度,总有一些东西不许说出来,总有一些东西半遮半掩,修辞的技巧和逻辑的陷阱成为骗子手中最老练的把持,在屡试不爽之后,一种奴役悄然成功地建立。盖上盖子,卡住脖子,管她是不是如鲠在喉,管她是不是水生火热,一切的一切,只有几个人知晓。神秘如瘟疫般扩散,崇拜和畏惧接踵而至。怕,怕,怕,由是我们终于全变成了懦夫!懦夫就是那种除非没饭吃了否则绝不高声说话的人!生命的本质冲动潦倒在千年之墙内,一切被尘封,掸去一点灰,凿开一道口,这就是几乎所有中国学者眼下的干活!那些企望找回主体性并且独立地发言的人们,需要的何止是勇气!
    不妨沉潜,又要谨防逍遥,且勿急躁,最好一锹一铲地夯实,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好了,碰到爱读书的学生我就冲动了,胡说了许多,更显我的无知。书目曾经给同学开过的,不要指望是万灵药方,姑且参考,许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