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潜能


  这次说说“社区潜能”。虽然我连“社区潜能”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北京人搬出大院或胡同后,都住进了一个个开发商围好的院子里,有的叫什么“家园”,有的叫什么“湾”,反正没有叫“社区”的,但统称“小区”。客户们入住以后一般都说我们小区怎么怎么样,看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划入“小区”的居民范围了。小区因为有围墙,自然有大门。因为有大门,自然有保安。因为有保安,自然不是谁都可以进去的。因此不同小区之间绝不可交往,否则哪能体现开发商的水平呢,客户们也不干呀。

 

  客户们搬进小区以后,都住进了一个个开发商盖好的房子里,有的叫什么“A户型”,有的叫什么“观景豪宅”,反正没有大家能见面的机会。更有甚者,有的开发商把客户之间无法遇见作为卖点,可见,从西方传入的“私密”这个词,无论在客户还是在开发商眼里都是褒义的了。

 

  那什么叫“社区潜能”呢?

 

  我以为,封闭的小区开放给社会,是形成社区的前提。封闭的个人展现给大家,为社会、为别人作贡献,是潜能发挥的条件。光想着怎么卖房子的开发商产生为城市发展出力,是社区潜能的催化剂。

 

  我不以为,保安开始像郭德钢一样给客户敬个礼,就能体现物业管理公司与住户的和谐了。我也不以为,小区内安静无人,住户们是生命财产就得到了保障。我更不以为,户户封闭,老死不相往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得到了提高。相反,全社会提倡奉献精神才是“社区潜能”发挥的基础。而目前,我们缺乏的恰恰是这个基础。

 

  “存在即是合理”,我想目前的状况还会持续下去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