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重庆需解七大难题(6)


和谐重庆需解七大难题(6)

  重庆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出大事!重庆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解七大难题:

  天灾难题、人祸难题、突发事件、国企难题、库区难题、产业难题、吏治难题,正视问题,化解矛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2006年11月16日,在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上,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说:“如果把‘和谐’二字拆开,‘禾’加‘口’为‘和’,就是人人有饭吃;‘言’加‘皆’为‘谐’,就是人人有话说。”管子《治国篇》云:“治国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穷则难治”,聚精英之智,纳贤达之策,更好地推进和谐重庆的建设,破解七大难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本文大量照片来自新华社记者和重庆有关媒体、网友,一至并谢!也有本人拍摄。相关文论参见:www.cqcailv.com    http://cailv.bokee.com/

  一位官员告诉我重庆市情: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重庆三大经济圈我有选择地考察过,此言不虚!

  两年前,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2004重庆经济展望》中称,今年重庆市经济发展有六大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经济增速快,但效益低。2003前1-10月,重庆市GDP增速达11.1%,比全国8.5%的水平高近3个百分点,但重庆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1,却比该指数的全国平均水平141.7低19.6。这意味着全国工业经济平均赚100元,而重庆市只能赚到80.4元,重庆市不能单靠规模取胜,还要效益并重。

  二是消费品市场低速徘徊,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提升。2003年10月底,重庆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为9.1%,比同期的GDP低2%,这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投资、消费、出口)中的消费,未起到足够的作用。同时,第三产业也处于固定资产投资多而贡献少的阶段,去年1-10月占总固定资产投资的79.2%,而对GDP的贡献则为34.51%。

  三是“二元(城乡)”结构十分明显。表现为“都市发达经济圈”快速领跑,“渝西经济走廊”逐步起步,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缓慢的格局。

  四是高增长与低就业的矛盾突出。1999年时,重庆市的GDP增速为7.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3.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随后,GDP、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一路增长,而失业率却不降反升,到2002年底达4.1%。

  五是重庆市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逐步减弱。表现为外地货(包括国内其它省市及外国)进入重庆多,而重庆货到外地少,且这一“逆差”趋势正逐年扩大。1997年,重庆市的“逆差”为13.56亿元,到2002年,“逆差”就猛增到198.56亿元。这说明重庆市企业,不但没走出去,反而连自己的市场都没守住。实质上表明:重庆市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正逐步减弱。

  六是制约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因素正逐步显现。首先是电力趋紧、坐拥三江却有一些地方闹“水荒”,比如,渝西地区,交通运输领域的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钢铁、燃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

  几年过去,重庆经济总量、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破3000亿元、2000亿元、1000亿元,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三峡工程二期移民任务圆满完成,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0万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8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244元和2785元,住房条件加速改善。

  重庆市官方对市情这样判断:

  随着地区之间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日渐激烈,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差距很大,二元结构特征仍很明显;大城市带大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偏远地区和农村公共服务极不健全。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支撑单一,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增长方式尚待转变。

  三是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更新改造和研发投入长期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均占地少,土地可利用性差,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的不多,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的“瓶颈”仍未完全打破。

  五是库区产业发展困难较多,移民安稳致富任务艰巨,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城镇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矛盾增多,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

  六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体制性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

  重庆市仍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市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关口时期。

  我曾在文论中提出:“重庆和深圳的差距在急速拉大”!

  2003年,重庆的GDP为2250.11亿元,与深圳2002年GDP2239亿基本相当,两年过去,2005年深圳GDP总量已达到4926.90亿元,重庆2005年达到3100亿元,除观念、体制,机制的差距外,产业结构差异是主因。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能合理利用资源;,产业部门协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

  .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它涉及就业机会和社会长治久安。它不象城建让人容易看到政绩,它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艰苦创业!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利用国家补偿的有限资金大都用来盖房子,新房建好后,留下空房外出打工,而不是集中资金,根据自己的资源斌赋发展产业,“到处是新房,很少见厂房;只有交通线,缺少生产线”,这是库区产业空虚的真实写照!

  对比深圳产业结构演进:深圳的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作为起点,经历了蛙跳式的演进,使幼稚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快成长为深圳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90年代以后,深圳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政策,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到目前,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共同成为了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

  重庆是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工业是重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市有工业企业10万余户。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508亿元,增加值1023亿元。目前,已形成和重点培育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1.汽车摩托车产业

  重庆有汽车整车生汽车摩托车产业产企业24家。其中制造类(有底盘生产权)企业10家,生产轿车、微型车、轻型卡车、重型卡车等。改装类企业14家,生产客车、自卸车、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防弹运钞车等特种车和专用车等。

  重庆汽车工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全市生产汽车67万辆,占全国12.5%。长安集团生产汽车62万辆,全国排名第4位。

  2.装备制造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内燃机生产基地。重庆内燃机主机生产和配套体系齐全,可生产1.6马力到3000马力的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重庆是中国大型变压器生产基地之一,重庆是中国最大的内河船舶研发生产基地,重庆齿轮加工机床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水平。

  3.重庆的钢铁、铝工业、锰工业、镁工业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

  4.重庆有近2000家重庆房地产开发商,而高新技术企业截止2005年只有677家。

  近几年来,我观察重庆企业分布是“三多三少”:即汽摩企业多,房地产企业多,中小企业多,高成长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少,资源高聚企业少。

  重庆汽摩制造业的比重较大,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重庆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技术、品牌、信誉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且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较落后,汽车制造业,由于长期受政府的保护,加上我国的汽车工业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我国汽车的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同时,由于我国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开发整车的条件和能力,我国汽车行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重庆工业增长主要以摩托车和汽车为动力,没有形成多点支撑的结构。重庆副市长童小平说:“应该东方不亮西方亮,而现在我们的现状却是,汽摩一感冒,我们的GDP就下滑。”一旦汽摩行业陷入困境,将会直接影响到重庆的财政收入,不利于重庆经济的稳定。

  “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房地产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重庆房地产业笔者一直关注,我主张积极开发房地产,但重庆近几年来冒出2000多家耐人寻味。重庆市国土资源房屋管理局资料表明,重庆到2010年总的用地指标是5万公顷,但目前已用去了4.5万公顷。来自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重庆市累积商品房空置面积558.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7%。“空置商品房中,住宅为182.31万平方米,占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比重的32.6%;商业用房空置239.17万平方米,占全市空置商品房面积的42.8%。”有关人士表示,住宅和商业用房的空置面积占总量的7成多。统计显示,截止2006年6月末,我市空置年限在一年以下的商品房面积为231.82万平方米,占空置总量的41.5%;空置年限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326.87万平方米,占空置总量的58.5%。据介绍,上半年,重庆市具有房地产开发企业878家,但大多为规模小、实力弱的开发商。其中有开发工作量的企业仅1049家,占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数的55.9%;而无开发量企业829家,占企业总数的44.1%。市建委对174家中小房产企业不予换发资质证书,其中就包括超过两年无开发项目企业。房地产涉及各种住房政策、房地产政策法规及市场作用的综合导向,最大隐优在于政府为土地收益进行“托市”,为追求政绩把土地资源作为资本进入市场,加入行政权力“进行运作”,那给重庆的未来留下高楼大厦及公路设施,而不是经济产业!

  重庆中小企业多,但十多年来融资难一直是首要难题:据笔者统计,重庆市2005年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共计2762.04亿元,占全市各项本外的货款余额3779.3亿元)73.08%。截止重庆2005年12月末,重庆市中小企业贷款14850个,贷款余额536.1亿,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4.2%。这里不难看出,重庆13.8万户中小企业,只有10.7%的企业在2005年获得银行贷款,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是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5.1倍。

  究其原因,大体如下:1、观念问题:中小企业老板宁愿1万元资金中拿出8千做生意,2千存入银行,而不愿负债2万做大生意。

  2、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欠佳,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权催收公告可知有数千宗以上。

  3、缺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物。

  4、投融资中介“散、小、乱、滥”,华夏银行重庆分行不认大部分担保公司。

  5、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政策着力不够。国企不良资产有的可以核销,民企只有靠自己。

  6、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不可作抵押品。

  7、有技术专利的不愿股权融资,稀释管理权。

  其实重庆金融业近几年有长足发展,5000亿存款银行睡大觉89%的中小企业融资难!

  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以反映该市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反映本产业对该城市和对全社会的全部直接贡献,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增加值站GDP总量的比例都达到18%。当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就是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由上看出,金融业在上海、北京、深圳都是支柱产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城市。重庆2004年金融业增加值为3.5%,金融业没有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产业地位低,需指出的是,重庆金融业创造的利润并不低,2004年重庆银行业盈利34.6亿,而重庆工业企业利润仅为113.38亿,市场正在选择金融业作为重庆的支柱产业。

  我向政府提出建言:重庆应把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金融业、创意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少走弯路,有一个好老师,就是深圳!

  (未完待续)相关文论参见www.cqcailv.com  http://cailv.bokee.com/

  蔡律   200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