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经济人物奖”是徐工案的平衡木?


 

2006年度“CCTV中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奖”正在紧锣密鼓的评选之中,这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力”成为入选此次年度财经盛会的重要标准。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是谁引导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向?谁将成为幸运之士成功问鼎“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最终登上中国年度财富之夜的领奖台?在徐工案搁置的今天,“经济人物奖”会不会成为徐工案的“平衡木”?

 

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先生无疑是此次评选最热门、呼声最高、最有竞争力、最应该当选的候选人,由他领衔今年年度经济人物是多数国民的共同期待。仔细研究发现,“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力”的标签都能在向先生身上找到详尽的注解,可以说他就是2006年度中国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力的代名词。

 

由向先生带领的三一重工创业团队一直视“创新”为企业生存的根本,三一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都与“创新”脱不了干系,今年又是三一集团科研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研制并投产出亚洲最长臂架的泵车(56M),研制出世界最长臂架的泵车(65M),世界首创的PQ190II全液压平地机,在行业内率先开发出有“神州第一吊”美誉的SCC4000履带起重机等等一系列重量级的科研成果。

 

作为上市公司的老总,首要“责任”就是为股东创造财富,三一集团在上海证交所连续发布几个业绩预增(100%以上)的公告充分说明了三一重工很好地履行作为股权改制时对股东的郑重承诺;同时,在国有资产流失海外的紧急关头,向先生以一个负责任的共国人公民勇敢的向“国有资产贱卖”、“威胁国家产业安全”的行为“亮剑”,为国家挽回了巨额损失。

 

近年来,众多的国企打着改革的旗号,通过随意转移、变相贱卖、非法占有国有资产,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国民对此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面对国内龙头企业的贱卖,向先生挺身而出,为民谏言,痛诉黑幕,赢得了全国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向先生通过博客这种“创新”方式“发难”,主导了一场“如何利用外资”、“国家产业安全”、“国有资产评估”等多维立体的大辩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因为向先生的正义呐喊,唤醒了一直在做“市场换技术春秋大梦”的中国企业界、学术界、政界;他质疑的“国家产业安全问题”得到了政府最高决策层的认可,政府也以此为契机,出台了多部规范外资并购国内优秀企业的法律、法规;他呼吁政府给予民营企业与外企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得到了学术界精英的呼应,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朝公平公正方向继续发展。

 

在2006年度,向先生领导三一重工创下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为股东创造了巨额财富,业余时间的几篇博文改变了中国人的定性思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为国家挽回了数以亿计的损失,推动了“中国经济安全防火墙”的建立,这些传奇的经历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2006年世界商界留下了最精彩的一笔。“CCTV中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奖”的表面上是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可其评选的标准和最终的结果实际上代表着政府的意志。仅有民意支持、仅有不俗的成绩,仅符合评奖条件,如果不到政府的支持也很难最终登上领奖台。

 

“徐工案”现在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目前还没有一套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在主流民意、国家利益、政府公信力与国际信誉、外资投资政策的稳定性、美国政府的面子之间,政府做出单方面的选择都可能会冒一定的风险。那么,政府会不会利用评选“经济人物奖”的契机,解决徐工难题?按照中国政府办事的风格,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政府很可能旗帜鲜明地支持向文波先生,授予其大奖以表彰他在2006年所做的杰出贡献,肯定、支持、采纳他的观点并作为未来的国民经济政策进行执行;同时,以此为契机,在徐工新方案的最后期限到来前批准新方案,给国际投资者一个交待,给美国政府一个面子,同时也给国际社会提一个醒:中国欢迎外国资本但中国的开放并不是无条件的。

 

尽管如此了结徐工案并不是国民想要的结果,站在决策者的高度,其实也是无奈之举。笔者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徐工最终落入虎口,但是如果政府以牺牲一个徐工的代价来挽救众多的优秀国有企业,我想还是能够得到国民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