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的属性,表现为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A——寻找什么,这是寻找中最重要的元素,关切的是寻找的客体或者对象的问题。对象的是否合目的性,端赖对此一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倘使没有解决,寻找要么无从开始,要么茫茫无边,体现为盲目的逡巡。B——怎么寻找,这是寻者常常苦思的问题。因为寻找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寻找的过程和结果,如果说A是寻找发轫的基础的话,B则是寻找驰行的轨迹。C——谁在寻找,这是寻找主体的身份认同,可以自问,也可以他问。被寻者如果也是会言说的存在,往往这个问题会出自这个被寻的对象。任何一个寻找,只要具备了以上三个基本要素,在逻辑上便是自足的了。我们就必须承认它满足了寻找的所有逻辑构件,的确是一个寻找而不是信马由缰,也不是某种茶余饭后的走马观花。寻找因此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主体积极寻求的意志,但是被寻却不一定也有主体性的呼应。寻找和谈话不同,谈话可以在共同的场中平等的进行,其交互主体性是自我呈现的。寻找正式因为被寻的不在场,寻者才会跋山涉水,一往无前。寻找体现出强烈的意向性,寻者的心灵体验是十分丰富但又十分清晰的。寻找是主体之于客体的单向度努力,是充满艰辛的旅程,但因为其指向明确,典型的寻找消解了一般所谓活着的迷惘,失落的彷徨以及其他种种不知所措的困扰境地,所以,寻者内心是澄明的。一旦寻到,寻者常常会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感慨。寻找跟约会不同,约会是主体间性致力于某一时空点的典型意向性努力,只要大家信守约定,约会就是一个既定计划的展开,不需要增加寻觅的艰辛,也不会有终于寻到的幸福。但是,约会也时常伴随着寻找,这主要是因为约会双方中至少有一方离开了预定的场,或者预定的那个场本身是浑沌的,这样,约会便转化为寻找了。只是此时被寻的心理不同于一般寻找中的典型状态。约会中的被寻常有急切期待的表现,因为知道寻找正在紧张的进行。寻找也不同于邂逅,邂逅时没有任何意向性的偶遇,是不期然而实现的遭遇或者重逢,因而,邂逅者体验的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侥幸,邂逅的愉悦或者不愉悦程度完全取决于邂逅对象的自身属性。如果邂逅的正是自己曾经寻找过的,或者一直等待的,或者根本没有想到还有遭遇的可能性的,那么邂逅带给当事人的情绪冲击将是巨大的。要么非常惊喜,要么十分惊恐。
寻找的其他可能要素 D——为什么寻找,寻找的反思。埃利亚斯的这段话是不应该被忘怀的,如同康德讲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成形于计划,却并无计划;激发于目的,却并无目的。
(未完待续,要下去接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