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雏军:在资本和产业间迷失


顾雏军:在资本和产业间迷失

宁平

    注:此文系《中国经营报》9月26日文章《作为管理者的顾雏军》的原稿。限于版面原因,编辑编发时对本文有较大删节。

    顾雏军在科龙的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同样走到尽头的,还有他那个庞大的产业整合梦想。

    继科龙公告将被海信收购之后,紧接着又发布了公司原董事长顾雏军已被正式逮捕的消息。海信接管科龙会有一个过程,但在这里面,已经基本没有顾雏军什么事了。一直游走于资本与产业之间的顾雏军,如今不仅自己身陷囹圄,同时又失去了旗舰企业科龙。花费顾雏军多年时间精心构建起来的格林柯尔系,看来已难逃土崩瓦解的命运。

    “国内在做产业整合的人很多,难得顾雏军这种在家电产业整合上已经接近成功的人。”作为科龙的管理顾问,和君创业咨询公司执行董事长李肃丝毫不掩饰他对顾雏军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惋惜之情。

资本观

     “钱从哪里来?”这是顾雏军遭受质疑最多的地方,顾雏军的每次收购行动,几乎都会引发这种质疑。不过,顾雏军对此向来不屑一顾,曾经公开宣称,“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再问得多了,干脆以“古老的问题”相对。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他最终还是栽在了这个他不愿正面回答问题上。

    尽管顾雏军坚决声称“格林柯尔不是德隆第二”,但外界还是喜欢拿格林柯尔和德隆作比较,甚至,证临会对科龙展开调查的一大原因也在于德隆出事后,监管部门加强了对此类“一拖多”式企业的风险防范。顾雏军走到今天这一步,中途并非没有警觉。在德隆出事之后,顾雏军曾经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在一次采访过程中,他曾经对记者详细阐述过格林柯尔与德隆的三点不同。

    在顾雏军看来,首先,格林柯尔采用各种办法去资本市场上融资都是为了产业整合的需要,他的重点在后者;而德隆更加偏重于在资本市场坐庄赚取价差,尤其是到了后期,根本没有认真去做产业整合。第二,德隆用股市上赚来的钱做产业整合,是以短线资金来做长线投资,稍有不慎,资金链就会崩溃;而格林柯尔则是用相对控股的方式,依靠产业资本来做产业整合。最后,德隆对产业的投资是看好什么做什么,投资领域太过分散,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而格林柯尔则注重产业的关联性,力争在投资的每一个领域都要做出全球竞争力。

    “我从来不炒股,虽然香港的法律允许,我也从来没有减持过科龙的股票,我甚至还想把科龙的流通股都买进来。”顾雏军当时甚至有点激动:“我看到了机会,但我不是一个投机分子,进入科龙,就一心想把科龙做大。”

    在整顿科龙的管理问题时,顾雏军喜欢对科龙的员工强调一句话:“你们要记住,你们用的每一块钱里就有我的两毛钱。”这无意中道出了顾雏军的资本观,因为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意味着,顾雏军只要用自己的两毛钱,就可以调动科龙的一块钱。科龙庞大的现金流,给顾雏军“四两拨千斤”的财务运作手法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而顾雏军是否挪用科龙资金,正是证监会对科龙的调查重点。

    李肃也表示,顾雏军在财务运作上一大特点就是重视现金流。据说,顾雏军还在海外创业的时候,曾想收购美国的一家制冷企业。这家企业的净资产评估约为几千万美元,顾雏军报价1亿美元,但却被另一家报价2亿多美元的公司夺走。顾雏军事后反思,他收购失利的最大原因就是只看到了净资产,而忽略了现金流的价值。经过这次教训,顾雏军对现金流的价值开始有了充分的认识。

    “顾雏军太执着于现金流了,忽略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对银行贷款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李肃对此评价说:“银行贷款总量不多,而且分散在不同的银行。一有风吹草动,每家银行都会觉得自己这点钱有希望尽早追回来,大家都来逼债,什么公司也给逼死了。要是贷款多,银行反而不敢轻举妄动了。”

产业梦

    在先后收购科龙和美菱后,面对外界一片“资本玩家”的质疑,顾雏军开始向外界推出“整合制冷产业链”的思路,正面进行回击。

    顾雏军整合制冷产业链思路建立在两个基本判断之上:第一,全球家电业的产能都在向中国转移集结;第二,从成本方面考虑,跨国家电巨头在中国设厂不如找本地企业代工划算。在这种判断下,顾雏军开始通过收购构筑产能“围墙”,因为如果“冰箱产能大都控制在我手上,要在中国生产,你只能找我”。

    “顾雏军在进行产业整合时,眼光向来不局限于国内,而是立足于全球市场,强调优势对接。先把国外先进技术和中国的制造成本优势对接,再和他的全球营销能力对接,实际上是一种‘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一位离开科龙不久的海外营销人员虽然对顾雏军的不少做法颇有微辞,但却佩服他的战略眼光。“顾雏军的思路实际上是同欧美的家电巨头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对抗的是日韩的家电企业,提高中国在全球家电价值链上的地位。”李肃对顾雏军战略思路也是非常认同。

    在这种思路下,以广东格林柯尔和科龙的名义,顾雏军开始展开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从南端的珠海直到北端的吉林,顾雏军接起了一条制冷产业大龙。这也是顾雏军做得较为成功的产业整合,如果顾雏军的产业整合梦想到此打住,潜下心来做好收尾工作,或许,今天的很多事情都不会发生。

    但是,顾雏军并没有停下他收购的脚步。顾雏军曾经在私底下讲过,他曾经想等待时机,比如说美的或者格力,如果有一天玩完了,再买一家,就变成世界第一了。到了后来,他所谓产业整合的思路早已不再局限于制冷产业了,收购威力做洗衣机,甚至,他还想过收购长虹,在家电业里“黑白”通吃。

    更让人惊讶的是,顾雏军竟然接连收购了扬州亚星和襄阳轴承,进军汽车产业。按照李肃的说法,顾雏军收购亚星,关键的原因在于他又看到了一个产业整合的好时机,想接起第二条产业大龙。“其实他是先看中了英国的那家公司,才反过来收购亚星的。”李肃所指的那家英国公司就是世界第三大客车公司——全斯巴士公司。

    据称,顾雏军在得知全斯巴士的大股东五月花准备出售全斯巴士,且周边的九大配套体系也愿意跟全斯巴士走之后,就开始准备对其进行收购。顾雏军准备把全斯巴士的生产体系搬到中国,拿这个平台对接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为了实现在国内与全斯巴士的对接,顾雏军开始寻找相关企业进行并购,亚星和襄轴就是这样先后被顾雏军相中并被收入囊中。只可惜,在最终的竞标过程中,格林柯尔落败。这样一来,顾雏军想借助国际并购实现客车产业整合的想法就落了空。

   “这次收购没成功,对顾雏军整合客车产业的想法是一次重大打击。”在李肃看来,这事更严重的后果是,顾雏军在国内客车领域已经进行的收购不仅占用了他的大笔资金,而且也招致了更大声浪的普遍质疑,“已经埋下了全局失败的种子”。顾雏军的产业梦想是如此野心勃勃,但他似乎忘记了一个根本问题:他是否有这个实力?

技术迷

    “如果没有找到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我会睡不着觉。”顾雏军一直都声称他对技术非常迷恋:“我们从来不和别人合资,我们买企业,就是为了拥有我们没有的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你是否有技术。”

    从生产制冷剂到整合制冷家电,顾雏军称自己都是把抓好技术研发放在第一位的。至少从表面上来看,顾雏军对技术的确非常重视。入主科龙后不久,顾雏军就让研发部门推出了分体多循环冰箱。“2002年,当其他空调企业都在大谈变频、健康的时候,他就认为那些花哨的东西太多,指示把研发重点转向节能,科龙空调的能效比也得经节节攀升。到前段时间空调能效比国标出来,证明他对技术方向把握的非常好。”科龙的一位中层对记者说。

    “顾雏军对技术的感觉好的惊人。”在李肃看来,顾雏军做产业整合的优势,除了他的资本技巧和战略眼光之外,还有一项很多人忽略了的东西:技术情结。顾雏军声称自己在进行的产业整合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核心技术。比如说整合制冷业,是因为他一直在做制冷剂,不仅了解这个行业,而且也掌握这个行业的核心技术。

    按照这种逻辑,顾雏军进入汽车业就会让人非常不可理解,因为顾雏军不可能连汽车方面的核心技术也掌握。顾雏军把希望放在了收购上。试图收购全斯巴士,除了品牌外,顾雏军最为看重的就是技术。顾雏军强调,在国外收购汽车相关企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对方的技术和知识产权。

    顾雏军当时分析,国内的汽车产业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既没能像日本和韩国一样培育出全球性品牌,也不像巴西那样培育出发达的零部件产业。所以想通过收购全斯巴士及其配套体系,获得核心技术,在中国实现客车领域的“品牌上天,零部件落地”。

    就是在收购全斯巴士失败后,顾雏军也没放弃这种想法。此后不久,顾雏军又收购了盖兹国际在法国的汽车管件工厂和一家位于英国的汽车设计公司雷莱德产品发展公司。对于这次收购,顾雏军最为得意的是获得了盖兹国际在汽车管件方面11项专利的永久使用权,并获得了雷莱德对其准备在国内建立的一个汽车配件厂的知识产权支持。

   “我们不懂,就要借助懂的人和公司来做这件事情。”从顾雏军当时的解释中可以听出另一层意思:他太相信资本的力量了。收购是否就能给他带来核心技术呢?起码,从他入主扬州亚星后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个愿望并没能实现。

偏执狂

    “有远见,有魄力”,谈起顾雏军的优点,记者接触的几个科龙员工大都会有类似的评价,从顾雏军在资本运作、产业整合等方面的思路来看,这个评价并不为过。但正如硬币的两面,这些优点如果没把握好分寸,很有可能也会成为致命的缺点。

    “性格决定命运”,科龙的一位中层对记者表示,顾雏军之所以会碰上今天的问题,不是他不聪明,也不是没有想明白,而是性格使然。“他的事业心太强了,看到了什么机会就一定想要抓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野心太大,有点不切实际,这就难免会做下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酿致今天的结局。”

    而在科龙的一些员工看来,在很多时候,顾雏军的自信显得近乎偏执。在顾雏军眼中,很少有真正看得上眼的人,对于德隆,顾雏军斥之为“狗屎”,对于黄宏年(当年,黄并购了大连二轻局和漳州的很多国有企业,打一个概念,到香港股市说故事,在香港股市上融到了大把的钱),顾雏军则骂为“骗子”,根本不屑于把自己跟他们相提并论。由此发展下去,顾雏军对内则显得过于“独断专行”。事无巨细,只要他认为重要的他都要插手,他认准了的就是对的,很难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在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为了整顿科龙此前存在的管理漏洞,顾雏军在科龙内部发起了“整风”运动,每年都要搞一次,教科书就是《没有任何借口》。“不可能没有人提醒过他,在国内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但是他听不进去,一切都是枉然。”科龙的一位员工说。

   “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正是这种私心害了他。”科龙的一位中层感叹,既然顾雏军用的是科龙的现金流进行产业整合,如果以科龙的名义进行,就不会踩到法律的红线,不致于有今天的结局。

    康拜恩品牌问题则更是顾雏军私心的集中体现。在入主科龙后不久,为了扩大销售规模,充分利用闲置产能,顾雏军在科龙引入康拜恩作为主打低端市场的品牌。这一品牌的运用效果,就连与科龙同在顺德的某著名家电企业的营销负责人在私底下都非常认可。但是这个完全靠科龙产品撑起来的品牌,其所有权却属于格林柯尔,科龙在使用这个品牌时需要向格林柯尔交纳巨额授权费。

    李肃则表示,顾雏军很大程度上就是“死”在他的那张“嘴”上。“海尔跟科龙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TCL死定了”,“长虹沾不得”……顾雏军曾经对国内的家电巨头一一点评。甚至,在预知自己将面对的结局时,顾雏军还自比是“企业界的孙志刚”。

    现在,坚决声称“格林柯尔不是德隆第二”的顾雏军,也正如同唐万新一样身陷囹圄。这个时候,不知道他是否也会想起:没有任何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