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
作者:李晓
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评价,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特别是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宋代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市场,出现了近代化的产业革命,启动了原始工业化进程,等等,另外不少学者则认为,宋代的商品流通是以专卖制度和以获取军粮为核心国家财政政策主导的,社会自发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尚未发展起来,支付手段还很落后,以物易物占很大比重,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繁荣是一种病态的虚假的繁荣,缺乏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充斥泡沫成分,等等。

看问题应该力求全面,无论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是对于宋代封建政府的干预影响,都不能夸大或低估。宋代商品货币经济的空前发展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也的确存在着某些随政治军事形势变化而灰飞烟灭的“泡沫”成分。史学研究的任务,必须详尽客观地追述稳扎稳打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更应该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隐藏在这些历史表象背后的作用力究竟是什么?

通过考察,宋代显然同时並存着两种机制作用或曰两种行为方式,一种是民间的市场式的,另一种是政府的行政式的,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彼此制约的。一方面,市场是封建经济的内在因素,封建经济“骨肉相连”的有机组成部分,商品交换、市场贸易不但是个体小农赖以生存的手段和必要条件,而且是封建统治者得心应手的重要工具,商品货币经济并非封建经济政治秩序的敌对势力或异己分子,而是它必不可少的同盟军和整合力量。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愈益显著,政府贪天之功为己有也在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宋代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在坚实的社会基础和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干预也在持续增强,封建国家不仅剥削农业,也把工商业作为它的主要剥削对象,多数有利可图的工商业部门都被纳入了禁榷体系,服从于政府的财政需要。宋政府的工商业政策有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趋于宽松开放的一面,但更多的表现为操纵和掠夺。政府既监督生产,也左右市场,使大量工商业利润流入政府财政,并通过財政分配等手段使工商业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政府的意志运转,使市场关系扭曲变形,也使商品货币经济出现了某些“浮腫”。

如果把市场和政府两种作用力加以比较,那么总体上看,政府应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在宋代,其政治是封建官僚地主统治下的一元化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政府操纵下的一元化的经济,官僚高于一切,政府总揽全局,没有不被政府控制下的城市和乡村,也没有不受政府干预的工商业。市场经济就象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一样,无论翻多党制个筋斗,都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事实上,这不仅是宋代,也是整修中国封建时代感的特色。

宋代只是两千年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史的一个阶段。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总是向着愈益增强的方向演进,然而,在它的侧畔,政府的权威也在朝着同样的方向扩张——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消释的矛盾冲突。所谓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绝不仅仅是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上的,不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经济上的,狭义专制充满活力中央集权的强化,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上。在西方,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问题只是到了近代才摆在人们面前;在中国,这个问题的历史要久远得多。如今,当我们把“赋税政府、小社会”这个难题推到手术台前的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活蹦乱跳的怪物并不稚嫩,而是拖着长长的尾巴,颇有些历史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