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重化工业化的政策取向


2002年以来,随着以住房、汽车为主要标志的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对重化工业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对明显偏重型经济结构的我省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战略机遇。2003年的经济运行成果表明,我省已经基本抓住了这次机遇,最大的表现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得到空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进入2004年,这一趋势继续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亮点之一。 一、2004年1-4月我省重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4月份,我省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7.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总额的80.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占全部重工业增加值的36.1%,遥遥领先;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1-4月,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完成68.7亿元,增长147.8%,仍然是增长最多、最快的行业,并占到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1%以上;从利用外资成果看,一季度我省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近1/4;从效益指标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月实现效益45.1亿元,增长65.3%,仍是最多、最快的行业;从产品出厂价格水平看,除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保持在最高水平外,重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依然紧随其后,4月份比轻工业高出16.9个百分点,1-4月高出15.5个百分点,说明重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保持旺盛;从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重较大的唐山、石家庄和邯郸,其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远远高出其他各市,三市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之和分别占到全省总额的54.15%和50.07%。 从上述分析可见,我省重工业发展情况基本乐观。但进入4月份以来,随着国家政策信号的明确和调控力度的加强,我省重工业发展纵向比较已经出现部分指标的明显回落: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回落67.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重工业产品生产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5.4%,比上月回落6.6个百分点;产品产量明显收缩,生铁、钢、钢材产量增幅分别为32.9%、41.9%和27.2%,比上月分别下降13.7、1.8和7.2个百分点;产品价格增幅出现回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37.5%,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比工业品平均回落水平高出2.56个百分点。 二、我省重工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在快速增长和明显回落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省重化工业发展中仍然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业经济粗放发展,造成了我省重化工业受国家政策影响程度较高、抗市场冲击能力较低的“软肋”——经过2003年的快速发展和2004年前4个月的继续发展,我省工业中长期存在的技术水平低下、产品档次偏低、规模不经济等结构性制约仍未得到根本缓解,个别方面还在放大。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结构一直偏低,建筑用材占一半以上,且行业组织结构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不理想,如我省钢铁产业,2002年十大企业总产量为2075.68万吨,仅比上海宝钢多出162.16万吨,但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却仅分别达到上海宝钢的54.65%和52.33%。就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前4个月,该行业获得的投资在全部制造业投资总额中依然占到了37.6%,与2002年相比提升了15.8个百分点,在市场需求和行业利润的短期作用下,普遍性的集中上新项目、盲目投资布点和低水平扩张等现象在所难免。 由此可以想见,在市场升温的宏观背景下,在内部结构水平较低的前提下,目前我省重化工业的发展仍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粗放的产品结构也已经并继续被急剧放大,而这些将在国家政策转轨、市场环境转变的情况下,给我省整体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威胁——在未来某个时点上发生经济的过快过猛回落、经济效益整体下滑,目前看已经或正在出现这一迹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生产和产品价格增幅出现不同程度回落的同时,生产资料成本正在增加,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苗头已显,产业发展的压力在增大。从资金供给能力看,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正在回落;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减少,4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同比少增61.7亿元,4月份国内贷款增幅回落45.1个百分点;再一方面,利用外资出现下降,4月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8.4%,比一季度增幅降低30.9个百分点。因此,在没有充分注重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工业生产成本增加和市场利润空间缩小将并行作用的情况下,投资下降与浪费并存、低效供给大量过剩等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凸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随之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困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市场呼唤重工业“升级” 从此次全国性的重化工业突飞猛进的态势看,以市场的角度可以得出粗放供给遇到了粗放需求这样的结论,例如,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国新建成的81座炼铁高炉中,大于1000立方米的只有6座;新建成的60座炼钢炉中,大于100 的转炉只有8座。粗放需求的特点,是其对供给的挑剔性较低。推动和放大这种膨胀型的粗放需求,粗放供给会产生更大的生存和利润空间,而通过加快信息交换、提高投资积极性、迅速决策、急剧扩张生产规模,就能达到一定效果。毋庸置疑,粗放供给背后是粗放的经营管理、粗放的投资布局、粗放的政策引导和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在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粗放需求最终会有限度,当外部托举力达到一定极限,在供过于求的状态中,粗放需求会快速还原为细致需求,粗放供给的被淘汰率会迅即提升。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和测算,我国钢铁产品需求到2010年才能达到3.3亿吨。2003年,我国钢铁生产能力为2.5亿吨,目前在建能力约0.8亿吨,预计到2005年底就可以形成3.3亿吨的生产能力,届时,我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市场预期需求。从2004年4月份的情况看,钢材产量正在下降,价格逐步回落。这一情况,不仅仅或并不主要是国家调控政策诱致的,因为政策时效不会那么快——各项紧缩措施的出台虽然会引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但是考虑到投资增长的惯性以及各项措施的滞后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才能显现出来。其实,假设即便没有这种政策,随着市场需求的降温和需求挑剔的增强,以及原材料能源约束的强化,粗放供给的生产成本会逐步增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粗放产品的市场必然逐步萎缩。因为,这种收缩型的市场力量,非人力所能阻。 一个重要的信息是,由于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钢铁行业的产能大幅增加,我国钢材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即将出现。目前我国的螺纹钢和线材在市场上已经供大于求,企业库存正在大幅增加,钢价也在下跌。今年第2季度,我国还将有大量新建的钢厂投产,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与年初相比,现在钢筋库存比年初增加120多万吨,增长了42.6%。其中,螺纹钢的库存已经从年初的62万吨上升到102万吨,库存增长80.6%;线材从年初的38万吨上升到现今的76万吨,增长98%。由于钢材供给大幅增加,而市场对钢材需求正处在一个调整时期,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钢材价格会出现回落。据有关统计,自3月份以来,螺纹钢、线材为主的建筑钢材价格出现回落,目前每吨约比2月份的最高价跌去了400至500元。钢铁工业协会对66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3月末,钢铁产品的库存比年初增长42.68%,库存最多的是螺纹钢、线材两个品种。而板材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统计显示,冷轧、热轧薄板的价格在3月份稍稍回落后,已开始止跌回升,而中厚板的价格仍在上升通道中。由此可以看出,板材的价格比较稳定,而建筑用钢材价格出现了下跌。这说明市场需求正在回归理性,我们决不能置若罔然、掉以轻心,必须及早谋划应对措施。 根据国内众多权威部门和专家的判断,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汽车、住房需求的强力牵引下,钢铁、建材等相关重化产业加快发展,出现一批以重工业为主的高增长行业。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完全进入这一阶段,只是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的我省经济和多年来形成的偏重型工业结构遇到了一次增加收益、释放产能的机会而已。在内部技术、产品结构尚未得以根本性地进行优化升级的前提下,在粗放经济尚未得以根本转变的条件下,这种机会的时限不会太长久。因此,我省经济目前表现出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重化工业化。真正意义上的重化工业化,应是技术含量高、产品档次高、市场竞争力高的“三高”重化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目前这种粗放产业、粗放经济的扩大和聚集,不仅越来越不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更越来越不利于增加综合经济实力。如果试图通过简单的政府主导型合并以扩大规模,则不但成效不大,甚至会起反作用。 四、适应重化工业化阶段的政策建议 从全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看,重化工业化发展已是主流。总体来说,这对我省是一个非常利好的宏观态势。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目前的各种机遇和条件,极力发挥有利因素,积极转化不利因素,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品结构,不断积聚和增强我省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为此建议: 第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注重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是对高增长行业应谨慎采用限制性调控政策;二是改变以往重点支持某些行业的传统做法,充分相信市场,由市场来调节各产业的发展。三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重工业,允许民营资本控股国有重工业企业,政府投资更应逐步淡出,以尽量减少其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四是鼓励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发展,鼓励与重工业形成配套关系的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加快技术进步,培养自主品牌。由于一些基础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往往具有外部性,私人投资不合算,因此需要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重工业产品更新换代一般较轻工业慢,而且大多不宜贴牌生产。因此,培养自主品牌尤其重要。我省要想成为真正的全国性的重化工业基地,培养一批重工业产品的自主品牌则是必由之路。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工业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工业化。重工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较高,许多劳动力的素质显然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 第四,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要继续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业和石化、煤炭、电力、核电、水力等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物流、风险投资、租赁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第五,利用正在出现的重化产业调整时期,积极推进高素质重组,快速提高产业集中度。例如,钢铁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经济特点显著,在投资规模低水平盲目扩张得到控制的条件下,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该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目前政府对钢铁行业投资行为进行控制的阶段,引导钢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不失为一个有利时机。同时,在经济活动多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灵活性的特点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也要给中小企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积极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企业的规模扩张铺平道路,通过企业间的兼并收购,达到资源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