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济凸现重工业支撑


2002年以来,随着以住房、汽车为主要标志的消费结构升级,市场对重化工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对明显偏重型经济结构的河北省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战略机遇。2003年的经济运行成果表明,河北省已经基本抓住了这次机遇,最大的表现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得到空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004年一季度,这一趋势继续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亮点之一,河北经济进入高开高走的喜人状态;进入4月之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偏重型工业结构遭遇挑战,河北经济开始在增长与调整中前行。 一、河北经济发展快中有落 根据省统计局的有关资料,前5个月河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五快三落”的鲜明特点: ——“五快”。(1)工业生产增长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93.9亿元,同比增长23.1%,创1992年以来同期最快水平;(2)消费品市场增长加快,社会零售总额实现928.1亿元,同比增长16.9%,为1998年以来季度累计最快增速;(3)对外经贸增长加快,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体现出大项目带动的良好态势,全省进出口总值完成4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4亿美元;(4)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43.6亿元,同比增长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达1997年以来最快水平;(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307.3元,同比增长11.4%,为1996年以来最快水平。“五加快”表明,上半年,河北经济运行仍属于高位状态,河北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发展的上升阶段。 ——“三落”。(1)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月回落,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2.3亿元,增长5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7.1个百分点;(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生产增速自4月份开始连续回落,前5个月完成增加值249.9亿元,增幅比一季度回落7.2个百分点,对工业生产的贡献率也逐渐降低;(3)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5月份开始回落,总体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之所以出现“三落”,主要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三落”说明河北经济发展仍属于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资源型内循环型产业结构与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的高度关联性,在这种经济结构下,产业发展的可塑性较高,政府当拥有更大的作用空间,但河北发展外向型经济依然任重道远。 二、重工业成经济增长主力 首先,重化工业成为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主力。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1%,增幅同比加快6.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为1993年以来最快增速。其中,重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42.2亿元,增长25.2%;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6.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为轻工业的4倍多,表明河北省重化工业化特征极为突出。1-4月份,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7.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总额的80.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占全部重工业增加值的36.1%,遥遥领先。从效益指标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月实现效益45.1亿元,增长65.3%,仍是最多、最快的行业。从拉动工业增长的动力看,在统计的38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占57.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4.7%、9.1%、5.5%和5.1%,分别拉动工业增长8.0、1.0、1.3和1.2个百分点。 其次,重化工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的主力。1-4月,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完成68.7亿元,增长147.8%,仍然是增长最多、最快的行业,并占到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1%以上。同时,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近1/4。 再次,重化工业成为促进区域不均衡发展的主力。从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重较大的唐山、石家庄和邯郸,其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远远高出其他各市,三市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之和分别占到全省总额的54.15%和50.07%。再从前5个月各市财政收入情况看,增幅较高的主要是唐山、邯郸、张家口、承德和邢台,这与其当地冶金行业发达、矿山资源丰富的自身基础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此外,重化工业成为增加国民收入的主力。从财政收入构成看,税收已成为增收的主导力量。税收增收则主要集中在冶金、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和商业等几个行业。从增值税收入看,前5个月冶金行业收入46.5亿元,增收21.9亿元,增长89.1%;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收入11.2亿元,增收8.2亿元,增长2.7倍;电力收入21.8亿元,增收4.3亿元,增长24.3%;商业收入20亿元,增收6亿元,增长42.4%。这几个行业共增收40.4亿元,约占两税增收总额的76.8%。 三、重化工业运行前高后低 1-4月份,河北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7.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总额的80.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占全部重工业增加值的36.1%,遥遥领先;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1-4月,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完成68.7亿元,增长147.8%,仍然是增长最多、最快的行业,并占到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1%以上;从利用外资成果看,一季度河北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近1/4;从效益指标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月实现效益45.1亿元,增长65.3%,仍是最多、最快的行业;从产品出厂价格水平看,除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保持在最高水平外,重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依然紧随其后,4月份比轻工业高出16.9个百分点,1-4月高出15.5个百分点,说明重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保持旺盛;从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重较大的唐山、石家庄和邯郸,其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远远高出其他各市,三市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之和分别占到全省总额的54.15%和50.07%。 但进入5月后,随着国家政策信号的明确和调控力度的加强,河北重工业发展纵向比较已经出现部分指标的明显回落: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比前4个月回落62.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89.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增速回落17.9个百分点。二是重工业产品生产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5.4%,比上月回落6.6个百分点;产品产量明显收缩,5月份生铁、钢、钢材产量增幅分别比一季度下降32.5、26.9和27.2个百分点。三是产品价格增幅出现回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25.3%,比上月回落12.2个百分点。 四、重化工业仍存深层问题 在快速增长和明显回落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河北重化工业发展中仍然存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业经济粗放发展,造成了河北重化工业受国家政策影响程度较高、抗市场冲击能力较低的“软肋”——经过2003年的快速发展和2004年前4个月的继续发展,河北工业中长期存在的技术水平低下、产品档次偏低、规模不经济等结构性制约仍未得到根本缓解,个别方面还在放大。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结构一直偏低,建筑用材占一半以上,且行业组织结构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布局分散,规模效益不理想,如河北钢铁产业,2002年十大企业总产量为2075.68万吨,仅比上海宝钢多出162.16万吨,但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却仅分别达到上海宝钢的54.65%和52.33%。 由此可以想见,在市场升温的宏观背景下,在内部结构水平较低的前提下,目前河北重化工业的发展仍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粗放的产品结构也已经并继续被急剧放大,而这些将在国家政策转轨、市场环境转变的情况下,给河北整体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威胁——在未来某个时点上发生经济的过快过猛回落、经济效益整体下滑,目前看已经或正在出现这一迹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结果,是偏重型产业结构面临资源制约和内在产品档次升级的双重硬约束,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转型过程中,明显遭遇较为紧张的要素供应、紧迫的物价上涨压力、坚挺的工业品产销率下降趋势。如果此时投资结构与偏重型工业结构再相呼应,在工业结构优化度较低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投资的拉动作用将具有更强的折扣性,价格涨落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作用也将处于关键地位,一旦市场发生逆转,同时消费需求和外贸需求不能同步跟进,则整体经济发展将面临重大考验。 五、适应重化工业化的建议 从全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看,重化工业化发展已是主流。总体来说,这对河北是一个非常利好的宏观态势。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重化工业具有特定的投资和发展规律,为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目前的各种机遇和条件,极力发挥有利因素,积极转化不利因素,重点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投资方向,不断积聚和增强河北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一是继续发挥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要改变以往重点支持某些行业的传统做法,充分相信市场,由市场来调节各产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重工业,政府投资逐步淡出;要鼓励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发展,鼓励与重工业形成配套关系的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但对高增长行业应谨慎采用限制性调控政策;要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以多种形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业和石化、煤炭、电力、核电、水力等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物流、风险投资、租赁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要继续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适时推动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集聚,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营造河北重化工业的规模效应。 二是认真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在投资方向上,要由单纯扩大简单再生产逐步转向依靠技术升级和产品档次提高转变,要由集中式倾斜重工业转向轻重工业并举,要由偏重第二、第三产业转向三次产业有序有度合理搭配、相互转换、相互促进。在投资工作方式上,要通建立投资与项目建设的跟踪监测机制、搞好市场预期研究等途径,不断强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在投资内容上,要由侧重外延式扩大生产规模转向侧重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上来,由侧重“现有”(目前项目和投资中的一般惯用决策思维是,“现有的”即是“优势的”)转向侧重潜力和新兴,既注重搞好现有主导产业,又注重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三是完善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经济监测预测工作,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建立健全经济监测预测基础体系,及时提供经济监预测特别是宏观政策走向分析成果,为经济运行提供预警服务,充分发挥其导引作用;建立煤电油运、重要原材料及大宗农产品预警和协调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变化,适时对粮棉油等重要商品进行调控,确保大宗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建立项目数据库、投资分析网和市场需求信息网,同时整合省内各级互联网资源,实现经济信息的全方位互联互通,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经济主体及时决策提供及时服务,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