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务员热”的经济学诠释 | |
胡良文 | |
| |
据人事部统计,今年有38个部门的报考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超过了100:1,2003年是12个部门超过这一比例;67个部门的报考人数与拟录用人数之比超过50:1,2003年为39个部门超过这一比例。其中,报考人数与拟录用人数比例最高的是人事部,为322:1,也有一些部门,特别是垂直管理部门的 报考公务员之所以形成一种“热”,从经济层面而言,作为“经济人”的报考者,选择报考公务员也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必然会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对报考行为进行成本——收益预期,看看划算不划算。考试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投入精力和考试直接费用),间接成本(在应考和考试期间所放弃的机会成本和实际收入)等。收益则包括经济收益如工资、福利,一个好的就业机会以及精神心理方面的激励因素等。可见报考公务员行为是受利益驱动,对成本——收益比较后趋利避害的结果。报考公务员作为一种个人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报名分布上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等情况值得我们深思。择业虽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择业的集中度反映了社会职业的公众吸引力,一些拥有公共权利资源的部门,受到了青睐、仰慕。一些职能部门也应从中看看报考集中度与自身行政行为之间,是否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如能找出原因,有针对性的改进,自然会进一步增强执政能力。依法行政,将权力型政府转变为以保障公民权利,提供良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的责任政府,应成为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方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充分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机关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固然需要高水平人才,而与生产力发生直接关系的生产经营部门则更需要大量高水平人才。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实施人才开发与利用的配套措施,营造有利于青年人创业的软环境,鼓励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不仅仅是在政府机关。 |
光明网评:考公务员热的经济学诠释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