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常受到外国的入侵和欺凌,当时有识之士们总是想办法要拯救积弱的中国,政治上采取革命方法,显然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文化上采取的也基本上是一种激进的革命方法。社会建设采用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而经济上最后选择绝对化的计划经济同样是历史的选择。我不对这些选择作出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我相信历史的选择都有历史原因,但是我必须分析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我的结论是那也是一种符合规律的选择,而且是恰到好处的选择,几乎是水到渠成。
但是我不认为改革开放是对过去倾斜发展模式的革命,而恰恰是在过去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也就是追赶型发展的逻辑衍生,或者叫追赶型发展在市场...
作者文章归档:郭生祥
中国应如何培养自己的高端金融人才?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中国金融基本具备了一个骨干的框架体系,包括金融机构、品种、工具、政策、资本与环境,都达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基本满足了发展的要求。但中国要进一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最大的瓶颈在于金融人才。
今天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战场变为利益博弈之场。传统上的国家主权、领土占领、意识形态退居其次,金融控制、核心利益、民族身份、语言文化等的话语权博弈具有更深的层次,是不流血的战争,是灵魂以及身份与文化的较量。当今更高层次的博弈,国家是完好的,人民还是那些人民,领土还是那片领土,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特征,完全是复制别人模式,人民还是那样的皮肤眼睛,但是灵魂却是别人的,...
秀水街和华尔街的差距就两个字
信用可不可以单独成为一门科学?诚信为本的真理畅行古今中外,隐藏在商品内部成本之后的社会外部成本,成为打开秀水街与华尔街不同命运走向的一把钥匙。我们可以用信用经济学来分析秀水街与华尔街商品的成本差异。 一般我们说起管理来,好像都是从内部谈起,是内审内视的,而信用则貌似比较偏重于外部评价。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的。企业内部也应该讲信用,素养高不高、对内是否讲诚信,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而质量好了,外部的信誉就好,信誉又有扩散的可能,因此内部管理就可以转化成外部信用。假如外部社会环境里的大多数人都是不讲... |
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暴利的前世今生
初期房地产开发基本上是以牺牲政策的严肃性、公平性、公正性为代价获得,使得国有企业以及控制国有资产的少部分人、与权力比较靠近的少数人、钻政策空子的少部分人获得空前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的确发展了,但社会公正遭到破坏。
1978年之后,中央政府不得不把经济权力下放,国家无力大包大揽。在财税制度上,198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暂行规定》,决定实行“分灶吃饭”,到1988年,这一制度固化为“财政大包干”。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财政大包干”的弊端已经全部暴露了出来,一是“弱中央,强地方”,二是“诸侯经济”大行其道。1992年,全国财政收入3
...
GDP主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完全可以说1997年的经济政策是诞生GDP主义的始作俑者,这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教育公平、农民工权利等方面,表现在投资和出口占比越来越大,而消费占比越来越小,有关方面没有努力去促成政策的形成。但在GDP挂钩官职的刺激下,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
没有社会政策,已经形成的中产阶级就没有保护机制,而更多属于中下层的人更难上升变成中产。换句话说,GDP主义是以破坏社会来保障经济增长的。一些人认为,现在的中国处于中产阶级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基本如此。相反,从中产阶级的角度看,这十年中产阶级的生存空间正在受到各个方面的挤压,更谈不上快速发展了。确切地说,是中...
农民富裕起来的出路在哪里?
三农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后决战场
我在《秀水街与华尔街的探戈》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对三农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还没有意识到其迫切性,其实这才是中国现代化最后的决战场。”三农现代化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是否危言耸听?
产能过剩、出口受到打压,我认为是中国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城市化,从而抑制、扭曲了三农发展所致,这是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根本原因。这不是危言耸听。
发展三农关键是让其产生内生力量,形成内生机制。
只有小政府,才能有大市场,这是中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小政府、大市场的目的是为了真正的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
———城乡资本、资产一体化。一是城...
叩问贫富差距
联合国最近发布一份关于世界贫富差距的排名报告,报告前四名中有三名是华人国家和地区,第一名是香港,第二名是新加坡,第三是中国,第四是美国。有人评论道,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城市,在全球国家中并不构成典型意义,真正令人注意的是中国和美国,尤其是中国,不仅在大国中,即使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
有调查说94%的美国人不嫉恨富人,据2006年的统计,超过五百万美元资产的美国富豪有114万人,超过百万美元的家庭有900万户。而同期美国“穷人”,年入25 000美元以下,占12%,有3 000多万人。虽然美国的贫富差距这样大,但一般美国人并不“仇富”。
学者们分析这主要因为美国的有钱阶...
中国必须重视发展养老产业
日前在河南郑州养老院发生的虐待老年人事件令人震惊。我们在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规范发展养老产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都说上海等大城市是中国最先老龄化的,其实不是,是先从中国农村开始的,不是中国农村人口自然结构出了问题,而是农村青年上学、打工,把老人孩子留下来造成的结果。
但是老龄化不等于经济发展停滞,如果实行退休制度,那经济发展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人是最积极的因素,只要人的生命存在,只要人能够有创造力,就能够发展经济。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把西方社会推行的到龄退休制度看成第一次退休,它却是第二次就业的开始,比如老龄为老...
为何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总是买贵卖廉?
近年来中国外贸的进出口几乎形成一个模式,那就是买什么贵什么,卖什么便宜什么。最典型的例子,我们需要大量进口的铁矿石,价格不断攀升;而我们拥有的珍贵稀土资源,价格年年走低。为什么形成这么个模式呢?
首先,从产权上分析,由于中国市场上多种产权业态已经形成,在这些产权模式中,相对来说,国有产权在竞争之中会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尽管国家制定了很多严厉的管制政策,国有定价表面上有垄断定价、规模定价、享受这优惠那优惠等,但仍然在各种竞争中不断地吃亏,可以说,要么是管制不断地严厉下去,要么是市场的道德不断地沉沦下去。博弈的结论以牺牲中国市场有序化、正义性、合法性、信用化为代价的,所以,目前这个市...
中国稀土的“贱卖”与澳洲铁矿的“贵卖”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英国《泰晤士报》2009年3月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稀土成中国21世纪经济武器》的文章,指出中国稀土垄断大国的地位决定其掌握着稀土技术未来的钥匙,这一主导地位将使中国控制消费类电子和绿色技术的未来。可中国在拥有对稀土资源垄断性控制的同时,却完全不具有定价权,稀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出现一拥而上的盲目开发现象以及宏观规划水平低现象,导致中国并未成为稀土开发强国,中国稀土科技开发和利用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无序发展,集中体现出为了发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思维。最初也许这样是对的,也是不得已的,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