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总是买贵卖廉?


近年来中国外贸的进出口几乎形成一个模式,那就是买什么贵什么,卖什么便宜什么。最典型的例子,我们需要大量进口的铁矿石,价格不断攀升;而我们拥有的珍贵稀土资源,价格年年走低。为什么形成这么个模式呢?


  首先,从产权上分析,由于中国市场上多种产权业态已经形成,在这些产权模式中,相对来说,国有产权在竞争之中会处于相对不利地位,尽管国家制定了很多严厉的管制政策,国有定价表面上有垄断定价、规模定价、享受这优惠那优惠等,但仍然在各种竞争中不断地吃亏,可以说,要么是管制不断地严厉下去,要么是市场的道德不断地沉沦下去。博弈的结论以牺牲中国市场有序化、正义性、合法性、信用化为代价的,所以,目前这个市场不断地丧失机会、提高成本和代价。


  第二,从信用机制上分析,从整个市场之信用、信心、信念、法治、系统和机制上着力解决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之有序化、效率和效益化,各种招挂牌机制和竞价机制必须落实完善程序正义、裁决正义、保障与救济正义。否则,信用还会丧失,那信用系统就打乱了,定价机制就自我毁灭了。


  第三,必须看清目前的问题是中国市场追赶型经济的结构,那就是长期扭曲要素价格的结果。主要是剪刀差压低三农领域的要素价格、抬高工业化城市化领域的价格,这样的结果是在中国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社会,那就是一个城市、一个乡村。近来即使在城市里也开始了分化,那就是一个是中产以上的阶层,一个是城市中产以下以及广大的农民工阶层。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外贸出口,都是压低城市中下层和乡村阶层各种要素价格的,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成本优势,这使靠高科技、靠知识、靠中小企业来实现中产的梦变得艰难,而且毫无保障,于是,不断是中国商品价格的扭曲,中国产品的质量和知识附加值减少,而且是中国资本和人才的大量外流。这与英美当初向新大陆移民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那时的移民多是两手空空,是冒险家、创业者和宗教迫害者以及生活的艰辛者,而今天的中国移民则是知识分子。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中国三农、三知、三农的价格没有校正和基本的保障,这个趋势就不可能停下来。


  这是追赶型发展的必然,因为追赶型的主要特征就是必须集中优势和资源发展一切可以追赶的产业。这个集中优势的过程,对内是一个抑与扬的过程,所谓抑通常是抑制三农、三工、三知。这样长期的结果是中国不但从产业、人群、地域上分裂开,而且会从社会和文化上分裂开,直到使中国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最后变成不是美国、却似美国,一个部分成彻底最落后的部分。


  随着中国外贸的扩大,这个模式的价差会漫向世界,一个便宜三个爱,很快中国差价会击倒整个世界,那整个世界也会被分裂开来,一个是秀水街,一个是华尔街。所以,今天的世界到处有秀水街的痕迹,都想有唐人街,发达点的都想有华尔街,都想有自己的金融中心。


  严格地说,当中国需求是世界性的时候,对于大宗商品,包括矿产、石油、粮食等,预测其价格以及考虑其定价机制,就必须考虑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GDP增长与PPIPMICPI以及利率与汇率、信贷与财政政策变化情况,否则孤立地定价和就事论事的分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那对于正确地制定定价策略和机制,以及预测价格和需求曲线的变化就具有了充分的信息依靠。


详见我的新作《秀水街与华尔街的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