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中国金融基本具备了一个骨干的框架体系,包括金融机构、品种、工具、政策、资本与环境,都达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基本满足了发展的要求。但中国要进一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最大的瓶颈在于金融人才。
今天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战场变为利益博弈之场。传统上的国家主权、领土占领、意识形态退居其次,金融控制、核心利益、民族身份、语言文化等的话语权博弈具有更深的层次,是不流血的战争,是灵魂以及身份与文化的较量。当今更高层次的博弈,国家是完好的,人民还是那些人民,领土还是那片领土,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特征,完全是复制别人模式,人民还是那样的皮肤眼睛,但是灵魂却是别人的,领土还是写着自己的名字,但是权利却是流向别人的。为阻挡这个趋势,必须转变我们博弈的观念和方式方法。
而这必须从教育开始,只有教育才有鉴别能力,哪是自己的,哪是别人的,哪是中学西体,哪是西学中体,根本的是建立拥有自己民族灵魂、塑造自己民族灵魂的东西。
这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剑桥、哈佛大学均被认为是一个精英结盟的典型场所,完全可以仿照办一个民营的培养精英精神的大学。但是必须体现高端,必须以打造金融领域核心技术为载体,以塑造民族精神为核心,必须宣扬推广中国的信用与和谐普世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科学之道,真正的中庸之道。
精算专业一直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引进的学科。精算学不光是现代保险专业领域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而且目前的发展趋势正逐步推广到货币、金融和资本证券、债券、大宗商品、衍生产品、对冲基金、信用违约掉期等领域,成为现代金融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而且其数学模型利于软件化、网络化,也是支撑金融信息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这么说,精算学日益成为保险、货币、金融、管理、信息化、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技术。这样的学科在我国传统的大学经济、金融、会计、商学院基础上嫁接有一定的难度,不如直接创办一所类似长江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亚洲精算学院,以MBA为主,以精算学为特色,具有填补国内空白的意义。中国要建设自己的金融中心,要提升自己的金融实力,可以说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就需要建立一所金融领域的黄埔军校。
关键的是在第一流的金融技术和金融理念教育上,融入科学的精英联盟思想和精神,以华人传统文化中的信用与和谐为基础,提升其成为普世价值的理念与情怀,从而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资金批发中心,这是建设与推广中国的核心与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精算学包含的保险精算、货币精算、信用精算的著书立说工作基本完成。关于教材、师资、教学辅助设施、讲学大纲的编写、学校特色管理、国际国内交流等基本上具备了一个雏形,还请专家广泛论证了学校的可行性。
具体来说,以精算为特色的MBA学院,除了精算学核心7门课程外,还有围绕以精算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信用管理、知识产权交易管理、银发经济学、低碳经济学、三农经济学、大宗商品交易管理、金融衍生品、新金融工具、国际金融市场、世界货币经济学、精算软件设计、企业兼并与重组等一系列实践性、前沿性较强的知识体系。
较早就英译汉、并作为内部资料出版了北美精算学体系核心教材7本、中国的东方出版社以及澳、美等国相继出版了货币精算、信用精算等相关专著共计20本,还有80本已经列入国际国内出版计划。一个在保险精算、货币精算、信用精算方面的系统性教材、实践、软件设备体系正在形成规模。
而背后华人的普世价值理念正从学术、思想、方法、实践上给予提炼,对于欧美精英联盟的传承形式,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希望选择性地加以引进。
如果国家对这类新专业、新式学校,大胆地给予扶植,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还是深圳,都会有海外投资者给予大力支持,计划中的14个亿投资资金将迅速到位,争取3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期内,一边建设,一边试招生,一边试办学,争取5年内基本建设一所软硬件条件优良、有国际品牌的、创建精算特色的MBA学院,能够广泛地输送到各级各条战线的金融前线,输送到人类精神领域的前沿。
像这样一所学院,应立足于市场化投资、经营和管理,应聘请国际国内一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专家学者任教,竭力打造一所金融领域的黄埔军校。显然这符合中国经济金融迈上新台阶的大势所趋。中国金融过去重视机构、资本,却相对忽视系统性建设,目前需要大力扭转这个趋势。
详见我的新作《秀水街与华尔街的探戈》
中国应如何培养自己的高端金融人才?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