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后决战场
我在《秀水街与华尔街的探戈》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对三农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还没有意识到其迫切性,其实这才是中国现代化最后的决战场。”三农现代化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是否危言耸听?
产能过剩、出口受到打压,我认为是中国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城市化,从而抑制、扭曲了三农发展所致,这是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根本原因。这不是危言耸听。
发展三农关键是让其产生内生力量,形成内生机制。
只有小政府,才能有大市场,这是中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小政府、大市场的目的是为了真正的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
———城乡资本、资产一体化。一是城乡宅基地、住房一体化,也就是享有同样的产权属性;二是城乡工农业用地一体化;三是城乡商业、事业、教育用地一体化。
———成立土地银行。土地银行的出资人可以主要由新成立的中国三农开发有限公司出资,目的是让农村土地权益同样可完全流通起来,利于三农金融政策性补贴。
———乡村开发以外包标准化为主要形式。外包标准化的目的在于把资源特色、地域优势、经济条件等因地制宜地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合并与联合起来。
———要充分利用今后30年,与美国等先进农业国家全方位合作。争取在这30年实现中国农业的特色化、现代化。
在此框架基础上,县域经济是三农的杠杆。县域可承上启下、承市启乡,从县域经济铺张开来,可实现有秩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这里的关键点是强化市场的权利,淡化行政权力。我的三农开发观,强调的是市场化、特色化、现代化,而不是行政化、权力化、单一化,更注重市场化条件下的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谈到农村土地产权化改革,这是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重点。只有农村实现与城市一样的土地政策,对于中国生产力的解放才是空前的。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地使土地资本化,让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群体富起来,增加消费能力,从内部改变中国外贸出口的被动局面。
当前,中国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从经济的角度看,三农特色化、现代化的开发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开发难度不亚于30年前的改革开放。
三农的问题并不是中国自己的问题
三农的问题并不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是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美国这个最大的发达国家共同的责任。为什么这样说?1840年至今中国171年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创造的红利,最大受益者是英美德法日这样的国家,以及他们的富贵阶层。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廉价的销售模式,却不拥有任何制造业的核心知识产权,更不拥有市场优势与资本输出输入优势,谈何控制权?回过头来看看美国,全世界制造业尽管不在美国,但是它掌握了全世界制造业的核心知识产权;全世界资金可能不在美国,但是它掌握了全世界资金的流动权力、配置权力;全世界的生产、供给不在它那里,但是美国掌握了全世界的贸易和运输的权力;靠借债度日,却掌握全世界的消费终端的权力。
市场的规律是不分国界的,当你享受红利的时候没有分国界,现在到了反哺的时候,同样不分国界。当前欧盟经济的失衡,欧美产业的空洞化,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寄生在制造业最低端的中国三农。大量廉价的商品,让美国不再发展制造业。美国的农业是供给过剩的,它的农产品金融化,让资本家发了财,但是美国的农民并没有得利。
要解决美国少部分农民利益的话,就必须和中国农村市场结合起来,才能让这个市场恢复平衡,才能让农民、农业解放生产力,才能让美国的经济从农业为基础,再向制造业慢慢转化,美国又开始复兴。就像中国的复兴周期似的,先牺牲农业,成全工业,发展起来了,再恢复农业。当中国与美国形成一个循环整体之后,要想把它们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
注:本篇文章摘选自《经济参考报》对我的专访稿
详见我的新作《秀水街与华尔街的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