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形:重新评估二十年(1985—2004
现代艺术二十年的这个过程在它的整个形成过程中实际上一直有艺术评价,在1990年代初就开始有当代艺术史著作产生,比如高明潞等著的《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吕澎、易丹著的《中国现代艺术史》。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现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的登场,海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评价也开始大量涌现。
海内和海外在过去十年对中国现代艺术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中国本土的艺术评价更多的是按照时间顺序和本土学术圈的一些主要...
作者文章归档:朱其
艺术圈骤起一股批评“批评家”的风潮,认为中国艺术搞不好都是批评家不尽责,比如批评家为什么不提供新的知识成果给大家,批评家为什么不批评美术圈的歪风邪气,批评家为什么要收费等等?
对批评家的“批评”,理论上叫“元批评”。网络博文或转载各纸媒上对批评家的“批评”,我印象中达上百篇。这些文字当然谈不上“元批评”,多是指责或抱怨居多,有些博文甚至文句都不通顺。
这上百个作者尽管对艺术批评忧心忡忡,实际上他们自己的这种“元批评”水平也...
当代艺术正处在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从总体状况看,当代艺术三十年只是完成了“形式的政治”的终结,即九十年代以来对装置、多媒体和观念形式的主流禁忌已经打破。在解决了形式的合法化之后,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则是“前卫的庸俗化”现象。
在官方艺术家也开始使用投影仪、装置形式,海报设计师也开始使用波普艺术的拼贴手段后,再以是否使用多媒体手段或者图像拼贴的形式,判断该作品是当代艺术还是非当代艺术,已经没有意义。当官方艺术、商业艺术也吸收了多媒体、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拼贴手段时,艺术手段就不能作为区分官方艺术、商业艺术和前卫艺术的标准。
当...
最近,我被邀请做各种评委,从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到北京青年电影节。这两个活动的参与者好像生活在两个社会,前一部分好像生活在安逸的中产社会,后一部分则像在被中国的进步列车远远丢弃的底层社会。
我在接受有关上海青年美展的采访时,用得最多的词是“没朝气”,以至一个媒体就用这个词作为标题。上海青年美展多是学院毕业生之作,但奇怪地是很少有反映新一代生活的,大多是一些老气横秋、莫名其妙或怪诞的视觉,比如一个穿旗袍的中国女孩站在古代欧洲的宫廷里,一对鱼翅被装在京剧名伶的身上,一个中学生抱着枕头睡在绿充气垫上;更多的是画一些陈旧的风景画,怀旧的旧城区等。
这个现场反映...
在北京方家胡同的“猜火车”酒吧内,北京第二届青年电影年度展在19日评选出了最佳影片的获奖名单,我们五位评委与十多位年轻导演进行了对话。
下午的上半段是闭门评选。组委会为了突破青年独立电影节的小圈子化,除了吕乐是第五代出生的著名摄影师和导演,其余四位都是非电影圈的评论人和作家。我是本届评委会主席,但是一个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狗子是作家,他也在几部独立电影中客串过演员;冯秋子是《诗刊》副主编兼作家、诗歌评论家;李静是一个文化评论家兼剧作家,她的一部话剧《鲁迅》即将上演。
在评选前,我先给各位评委的电子邮件中建议三个评奖标准:一,问题意识,独立影像应该触...
中国的城市审美问题,包括城市规划,总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城市,连个拐弯都没有,市中心一个大广场,类似东京一样的商业步行街,或者仿古城。中国的城市新建设越来越千篇一律,再找不到民国时代那种地方的城市特色。建筑风格整体上因楼群的密集很壮观,但每一栋楼没有建筑艺术。中国浪费了制造世界建筑艺术奇迹百年一遇的良机。相对来说,北方的建筑环境更糟糕一些,比如北方多灰、缺水,不适合大量建设玻璃外墙高楼和喷水池。中国的城市建筑的外墙颜色过于艳俗,城市雕塑的艺术水准较低。中国对城市规划、环境颜色以及公共标志物的水准,既没有哲学,也没有风水和文脉。
可怕的是,这一切决定权主要掌握在官员、一部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