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审美问题,包括城市规划,总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城市,连个拐弯都没有,市中心一个大广场,类似东京一样的商业步行街,或者仿古城。中国的城市新建设越来越千篇一律,再找不到民国时代那种地方的城市特色。建筑风格整体上因楼群的密集很壮观,但每一栋楼没有建筑艺术。中国浪费了制造世界建筑艺术奇迹百年一遇的良机。相对来说,北方的建筑环境更糟糕一些,比如北方多灰、缺水,不适合大量建设玻璃外墙高楼和喷水池。中国的城市建筑的外墙颜色过于艳俗,城市雕塑的艺术水准较低。中国对城市规划、环境颜色以及公共标志物的水准,既没有哲学,也没有风水和文脉。
可怕的是,这一切决定权主要掌握在官员、一部分房地产商,还有一小部分是掌握在包工头。这个后果,艺术家也有责任,在中国很少有艺术家为此大声疾呼。更多的艺术家选择无奈地顺从雇主的要求,觉得一己之力改变不了现实,所以他们选择将项目当做生意。
在发达国家,艺术家在城市建设中是代表民意审美的重要一环,艺术家手中握着投票权和否决权。但在中国,8年前就在讨论的“艺术家批准机制”,现在基本上没有进展。因为公共审美启蒙没有什么进展。
我觉得在大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雕塑的公共决策方面,应该采取方案征集公示制度,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讨论。这也可以称为公民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城市美学也是一项公共决策,少数官员没有权利凭个人好恶决定公共环境的方案。
一个民族的盛世体现为“文治”,艺术的时代作用在传统中早有典范。中国那些美丽古城的人民大都性情温良、知书达理、勤勉守业、与人为善,受过诗书才艺训练的文人官员或儒商群体中很少有骄横邪恶之徒。古人云:依仁游于艺。一切深义尽在于此。
一个民族的盛世体现为“文治”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