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钮键军

原《财经时报》首席金融记者

本周可能暴跌的三个时间点


   

   从目前来看,下周股指将在2950点左右震荡,而且振幅可能会扩大。原因在上篇博文中已经论述。

   具体来说,周一可能是第一次暴跌,原因很简单,市场需要消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国务院稳定物价的措施。但可能会在尾盘有所拉升。

   而周二是工行复牌日,工行是否会补跌,还是因为其收购海外资产而上涨,都将决定股指的走势。

   而周五则将是市场预期央行再次加息的又一时间窗口。特别是下周一是此次调准备金率的实施日,因此,股指有可能急剧下挫。

   弱势的一个特征是...

Read more

央行应尽快赢回市场的信任与尊重


货币政策的艺术性是建立在可预期的基础上的。

在上篇博文《再谈为何不加息 股市就不得安宁》一文后,笔者看到有网友对该文的立意颇不赞同。其中核心的观点是不加息股市就不涨了吗?

其实笔者从没有说不加息股市就不会涨。笔者的意思其实很直接了当,不加息市场的恐慌情绪就不会得到彻底舒缓,市场也就会患上“恐高症”,同时量能也不会有效放大。这一论点,从今天的上海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得到了印证。

即便在大熊市中,比如2008年,股指也会出现飘红的时候,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呢?

其实笔者之所以要在众多货币政策工具中主要提到利率,原因有二:目前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和中国与美日之间的利差...

Read more

尽快改革股指期货交易 切断游资挣快钱的通路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今天果然迎来了新的一次大跌,这和笔者周日预测的一致。尽管盘中有所回升,但最终还是较前一个交易日还是下跌了近60点。

仔细观察盘面,不难发现,股指期货再次成为现货市场走势的引路人。这就不得不让对股指期货的交易机制的反思。中国推出股指期货交易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稳定市场,平滑市场波动,但从中国的股指期货诞生之日起,股指期货就背离了这一原则,从4月份的股指期货推出之日,就爆发了“419”暴跌。

而此轮股指的迅速上涨和下跌也与股指期货的走势密不可分。但不是平滑,而是助长助跌。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这样的情况呢?是简单因为中国人好赌吗?

我想好赌固然是...

Read more

官媒终于救市 但力度依然不够


   今天股指的走势再度出人意料,在众多股评家一直看空,欧美日股指暴跌的背景下,今天的股指低开高走(截止发稿时);并且成交量有所放大。

   这种走势明显背离目前的市场环境:工行复牌一度跌停;欧洲债务危机悬而未决;朝鲜半岛紧张局势造成美元再度走强;美联储2日议息会议记录显示美国经济前景黯淡……

   笔者认为,这种走势有超跌反弹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中国官方终于开始救市。这才站出来的是《人民日报》。在今天的人民日报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中,特约评论员指出,“尽管目前通胀趋势明显,但中国有抑制通胀的雄厚...

Read more

加息脚步临近 本周将迎年内最后利空


在24日收市后的18点01分,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官方网站上,挂出了胡晓炼副行长有关年内货币政策的讲话,标题为《加强流动性管理 调控信贷投放 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该文的核心观点是年内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引导货币条件回归正常化。

在这篇文章中,胡晓炼指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着三大问题: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全年信贷目标面临挑战以及通胀压力上升。

对于年内的工作,胡晓炼副行长提出了五项要求:1.加大流动性管理;2.要按照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投放贷款;3.要着力改善和优化信贷结构;4.要加快研究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5.要注重加强政策沟通和解释工作,统一认识,加强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度。

笔者...

Read more

流动性失控在于政策过于被动


关于热钱思考一

上周央行公布的有关外汇占款的数据,使得人们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流动性和热钱这两个问题上来。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 我国10月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人民币,刷新30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仅次于2008年4月的5251亿元。 

而就在此前,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也在央行工作会议上,郑重指出,目前中国的流动性问题是中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重要问题。流动性泛滥的问题是通胀、资产价格泡沫以及信贷过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为抑制流动性泛滥的问题,央行已经接连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一个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但这些在波涛汹涌的热钱面前显得是那么的...

Read more

高CPI却未加息 决不是利好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资本市场意义绝非寻常。周六公布的11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的CPI已经超过了此前最悲观的预期,而此前的周五,央行仅仅是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周日公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会议记录则显示,今后一年内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总基调是审慎灵活。

从这些现象,可以发现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决策层现在更为关注的是中国可能会发生的滞涨问题,而不是此前的通胀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央行一直没有加息的原因吧。

对于央行一直偏爱量化调控手段,此前有很多解释。在支持者的眼中,央行不加息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担心热钱更多的进入,从而加剧通胀压力,第二是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结构性的...

Read more

A股为何总是神经过敏


相较于11月的市场变化,12月中旬以来A股的变化更让人感兴趣。在整个十一月份,整个股票市场围绕着宏观政策的变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取向问题,上下波动着。但随着“1123”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发生,中国股市仿佛为下跌找到了新的借口:那就是朝鲜半岛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问题。

周一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确实作为朝鲜和韩国的近邻,一旦朝鲜半岛发生战事,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利好。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两天的亚洲股市中,A股的跌幅最大。以今天为例,身处事件中心的韩国股市甚至收出了一根漂亮的阳线。

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国股市这么神经质?其实笔者以为,表面上,是因为韩朝之间...

Read more

迫不得已的加息 绝不是进入加息通道


在西方进入圣诞节假期的当天,中国央行选择了加息0.25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央行对于加息的谨慎抑或说是些许的不情愿。原因很简单,10月末的加息让热钱加剧了流入,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严重被压缩;因此从时隔两个月央行才选择再次加息,就不难看出,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收到了热钱的严重制约。而圣诞假期无疑可以起到缓冲热钱进入的作用。而近来美元的“坚挺”也给了中国足够的加息空间。

而本周货币市场利率上扬则再次显示了中国加息的定律,也就是货币市场利率率先走高,之后基准利率再随之调整。

不过从央行具体加息的幅度来看,存款利率的增幅要低于同期的贷款利率,这表明,央行加息的目的并不是针...

Read more

如何利用货币政策控制物价总水平


就在股市出现高开低走的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新的会议记录予以公布。
在这份记录中,首次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了突出位置。这或许也是今天市场强烈的紧缩预期有关。
不管是否如此,今后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会更加趋紧,但这种紧是否仅仅意味着是加息加息再加息呢?
其实从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中国的物价上涨压力主要是因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而食品类商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刚性和需求刚性。而加息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抑制住这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反而会因为造成农产品原料价格上涨的,使得农产品价格被迫涨价。
但笔者并不认为加息不对,适时适度的加息,将有助于央行回收流动性,特别是可以控制好信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