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艺术性是建立在可预期的基础上的。
在上篇博文《再谈为何不加息 股市就不得安宁》一文后,笔者看到有网友对该文的立意颇不赞同。其中核心的观点是不加息股市就不涨了吗?
其实笔者从没有说不加息股市就不会涨。笔者的意思其实很直接了当,不加息市场的恐慌情绪就不会得到彻底舒缓,市场也就会患上“恐高症”,同时量能也不会有效放大。这一论点,从今天的上海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得到了印证。
即便在大熊市中,比如2008年,股指也会出现飘红的时候,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呢?
其实笔者之所以要在众多货币政策工具中主要提到利率,原因有二:目前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和中国与美日之间的利差。
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情况下,加息非但不会打压股市,还会使得股市放下包袱,迅速前行,并且有望在2011年成为脱兔。但问题就在于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人士对央行上次加息的解读是,央行试图使中国的货币政策获得独立性,也就是不再跟着美国走。在这点上,笔者非常认同。
但这种独立行不应该是建立在迷踪拳的基础上。比如上次加息,是在周行长有关“量化调控政策还未失效”的言论还挂在各财经媒体网站时发生的;再比如,小川行长有关针对热钱的“池子论”抛出后,市场寄予了很多预期,但在近一周后,央行的相关人士才对此进行了官方解释。
笔者一直认为,货币政策作为一国最重要的经济政策,确实应该做到艺术性,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可预期性。换言之,艺术性应该是建立在可预期性的基础上。这样做当然很难,但不应该为追求艺术性而放弃了可预期性。因为要知道,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上每个经济体的生产生活,因为他直接关系到生产生活的成本。
其实在大家都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通胀之时,我们应该看到其政策出台前对市场预期的诱导活动,通过美联储的摸底测试,市场已经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数量和时间都有了较为明确的预期,分歧仅仅在于量究竟有多大上。
因此,笔者认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首先是建立在货币政策的可预期上。而这种预期不应该是模糊的,而是应该让市场上的多少投资者能够体会到的,而不是被少数消息灵通人士所获得,更不应该成为少数投资者获取巨额利益的筹码。
今天,笔者又在网络上看到市场人士称,本周末央行会再次加息的消息。这其实完全反映了市场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担心。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市场人士站出来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揣度了,这应该反映出市场对于央行的不信任,也可以说是对央行货币政策的不尊重。
如果从反热钱角度来说,央行目前这种迷踪拳的做法,可能会有所效果,但从中国经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迷踪拳的做法,会使得国内资金感到彷徨和迷惑,这对中国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笔者觉得央行目前应该尽快阐述其正常的货币条件的具体内含,不要再让外界进行猜测了。
猜心是一种很累的活,时间长了会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