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又将作为公车改革的一个笑柄,列入史册。其中对于公车的配备、采购“坚持公务用车18万元、1.8排量双重限制”,更是体现了我们在公车采购和监管方面的乏力。
的确,采购单价标准下降、排量降低,从形式上体现了一种进步。至少,你看到,政府机关在考虑“为我们省钱了”。但实质上,这仍然是公务用车对公共财政资金的一种强奸,只不过进一步规定了强奸的动作和时间。
对于主机厂来说,这不过是对产品配置的一次小考题。做过政府大客户的人都知道,公车采购的妙处在于,它可以采取“两步采购法&rdquo...
作者文章归档:陈立华
IT,consulting,auto
喜欢的城市:
北京,南京
喜欢的东西:
家人,朋友,自由
两年定律:“空降兵”在车企的生命周期
此前,董海洋挥一挥衣袖,告别北汽福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离他跳出一汽丰田,意气风发加盟福田,不过两年的时间。离职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看看坊间的评论,至少可见其个人品牌的成功,抑或只是他和媒体关系好。例如将其定位成为一个海派的职业经理人。
现在,张欣迅速的从北汽抽身而退,距离其北上,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
两年,似乎是空降兵在车企的时间门槛。是啊,半年熟悉,半年准备计划,半年觉得不适合,半年找下家。凑起来正好两年多的时间。
车企,水深火热。为什么水深?背景复杂。民企一言堂,国企搞队伍,合资企业,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为什么火热?利益纷乱。谁来掌握新产品的方向,谁...
不必对4月份数字惊弓之鸟
我有一年春节期间在广州,听收音机里说,有股严重的寒流即将到来。后来再看电视,原来是说温度要降到10几度。
在温暖天气里呆得久了,对“寒流”的理解就会变得过于敏感,如同过去几年的汽车市场。在历经50%左右这样的年度疯长以后,有些人看到了环比下降,就觉得好日子到头了。
实际上,2011年如果能保持2010年的销售水平,已经算是销售的高位。假设如果再保持30%~50%的增长,且不问产能从哪里来,即使厂家能变出产品,这种发烧的市场,也不符合发展的正常规律。
我的建议是,不妨把眼光放大一点。一个是横向的,一个是纵向的。
所谓横向的,是看看除了乘用车之外的商用车。实际上,过去4个...
汽车广告慎贴中国文化的金
广汽本田理念的上市广告,显然要被贴上stupid的标签了。“新基准国民车”的诉求点,虽然亲民和贴近低端定位,但第一反应感觉是在山寨当年的甲壳虫。
而更要命的是,广告选择了西游记人物作为模特。唐僧师徒四个人,高高兴兴的开着理念,上西天去了。
原本是想贴中国文化的热脸,但却掉进了中国人最忌讳的坑,这让人实在哭笑不得。如果在上市前,本田能有一个更广泛的讨论和意见收集,这样的陷阱,就不会掉进去。如今,上市档期在即,即使明知道广告有问题,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先顶一段时间了。
日本企业在广告和公关方面的失误,并非个案。从早年丰田霸道让中国的石狮子向丰田车敬礼,到现在本田...
汽车跨国并购背后的两股资源力量
吉利收购沃尔沃,华泰入主萨博,虽然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但都算是中国民营背景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不多案例。这表面上看,是乘用车企业的胜利,或者某个企业家的胜利,但其背后,却是两股力量的体现。这个力量,一个叫油,一个叫煤。
先说吉利。能成功收购沃尔沃,吉利离不开大庆的帮助。30亿资金的支持,交易的代价是吉利在大庆建立制造基地。赶鸭子上架,各取所需。吉利取得了名和利,以及长远发展的可能性,而大庆,也借机继续迈出资源性城市转型的一大步。
再说华泰。它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张烙铁的总裁板凳,谁坐到这个位置,都无法长久。除了代工和源自现代技术的几个车型,它在中国汽车行业,基本上没...
自主品牌的“轻收购”策略
两则新闻:其一,“萨博技术消化终结硕果 北京汽车群星闪耀上海车展”。其二, “萨博闪电结盟华泰获得近6000万欧元资金”。
感觉有点像红楼梦的高潮,一边是贾府张灯结彩贺宝二爷新婚,另一边,是林黛玉焚稿毁诗、泣血绝唱。一冷一热,两重天地。
我认为,萨博的落败,起码说明了两点:
其一,小国寡民搞不了大汽车。顶多弄弄号称手工的什么豪华车,一年销量卖不到百八千的,在中国车展上,给一些煤老板买回去当收藏。要想做量产车,还是要由市场容量足够的国家来搞。譬如美国、日本、德国,也许未来还有中国。(韩国?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起来,第一个要在全球替代的国际对手恐怕就是韩国车)
其二,技术打不过...
新萨帕特或是另一个不死的小强
日系车在B级车市场一统天下,已非一朝一夕。究其原因,既有像雅阁那样的先入为主、精耕细作,也有后来的凯美瑞、天籁,打得是价格便宜、量又足的牌。
德系车一直要分杯羹,无奈总有点不举。其不振的原因,官方非官方的文章已经有一摞,不需要再赘言。其实究其本质,B级本来也不是德系车最NB的领域。譬如大众,它的精华尽在捷达和高尔夫,帕萨特平台,相形之下,完全不能等同于雅阁对于本田的重要性。
以此来推,德系在B级车的弱势,其实也符合天理人伦。否则好东西都让你一个人吃了,这个市场还活不活?
北大众继续生产Passat B7,而南大众,继续捣鼓帕萨特。比起南北丰田、东西本田这些合资企业,还在...
汽车的公关之战:远者亲,而近者辱?
央视拼命踢锦湖轮胎的屁股,社会观点有二:其一,锦湖轮胎为降成本不择手段,罪有应得,其二,锦湖轮胎没在央视投什么广告,所以,惹得中国传媒业的老大心生不爽。
汽车企业和媒体,本来就是一个相互依附的关系。最牛的车企,也不敢随随便便的开罪媒体,哪怕是一个地方的小媒体;而最大的媒体,如果要表现自己的公信力,转而批评自己的客户,也必定要有很大的顾忌。即使过了编辑和主编那一关,广告部主任甚至社长那边,被拿下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所以,央视的这一板子,打在汽车行业一个相对边缘环节一个相对边缘的厂商,应该说是相当的技巧。既算是向当今的权贵行业开了枪,但子弹只是擦破了对方屁股上的一点肉,...
跨国车企应加快在中国建供应链的步伐
把某一个区域的突发性危机就说成对全球XX产业有什么重大影响的,很大一部分需要依靠想象力。好比新发地不卖菜了,我们认为全北京的老百姓可能都得吃干饭。对于庞大的经济体来说,日本因地震导致部分汽车产业的受损,是暂时和局部的,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能掀起的波澜微乎其微。
但对于全球的汽车制造企业来说,在供应链的布局上,这未尝不是一种借鉴。 尽管本地化的趋势这几年越来越快,但是,跨国车企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渠道仍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因为利润的原因,或者因为技术产权保密的原因。
所以,出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某一个零部件,在无锡制造毛坯,再到大不列颠机加工,然后回到西安精加...
丰田的屁股和短腿
入乡随俗。这话儿形容外企一点儿都不假。最近一段时间,通用、沃尔沃,包括最近的丰田,都纷纷高调的发布了战略。
这其中,沃尔沃是来打酱油的。而通用和丰田,都赶在中国两会前后来发布战略宣言,如非刻意,这一点倒确实非常应景。
这算是在大众发布“2018战略”以后,跨国车企跟风发布战略的一个小高潮。以前大家的战略,都藏着掖着,好像可口可乐的配方那样精贵。而如今,大家争先恐后的要把自己的意图说出来,如果不是大家变得越来越开明,就说明,这个行业里,其实大的战略,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大家要拼的,是运营的细节。
而在这一点,丰田还需要进一步的花功夫。
就在不久前,丰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