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记:偶尔翻开旧日的笔记本,发现了以前读书时写的几首小诗,有些已经字迹模糊。这么些天以来忙着自己的工作,也无心绪做些其他事情。偶有空闲,独自回家面对空荡荡的前后院落,念及以往全家一起时其乐融融的情景,怀旧之感油然而生,心绪自是难以自已。恐这些文字日久失没,放在网上最为安心,亦可供朋友们评论赐教,故挪于此处,见笑!如有鼓励,还有一些拙作亦将放于此处。
&nbs...
作者文章归档:李清
院长惊世一脱 从此不再寂寞
杨林川,一位著名音乐人、画家,现任南京中山文理学院院长和南京中山画院常务副院长,最近因其做裸体模特而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杨林川的油画《和平飞天》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展览,这也是联合国馆悬挂的第一张油画。就是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却因为课堂上的一脱,而成了网络热点讨论的对象。
最早爆料的是一名署名为“坏坏的小色女”的网民,“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天涯论坛里发了此贴,在文章中“她”极尽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杨教授裸体的全过程以及其在现场的心理感受,在“她”过分夸张的渲染下,杨教授的&ldq...
教育的危险性
最近看了一位姓丁的鸟人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他大言不惭地说:他之所以主张把朱自清的《背影》从中学课本中去除,原因是朱父“违反交通规则”,翻越铁轨爬上月台给儿子买水果。如果课文中出现这样的情景,岂不是在诱导青少年不遵纪守法吗?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原则。看来丁某人绝对称得上一个传统的卫道士,在他是不愿意看到不驯服的孩子的。他故意回避朱父那浓浓的父爱。却吹毛求疵、无厘头地弄出个“违反交通规则”来!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按照丁某人的逻辑,我们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门学科,对孩子来讲都有着一定的危险性。
其实这个社会是十分恐怖的,尤其...
对“忠”伦理的新解读
对“忠”伦理的新解读
——以王夫之、谭嗣同思想为例
李清
“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的伦理范畴。在古代社会里,它们是调整人际关系主要的道德规范。一般来讲,忠是指臣对君、仆对主、下对上以及个人对群体、民族、国家、职守和信仰真诚奉献、永不背离的思想行为。忠心、忠君、忠诚……这些...
传统孝道的新视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孝是儒家极力主张的一种基本思想,仅在《二十四孝图》中,包括子路在内孔子的弟子就有三位。
健康城市:最优化的交换场域
现代城市是在工业化体系的全球扩张下而迅猛发展起来的,世界上很难找到一座没有受到工业化侵染的城市。然而,由于工业化是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无节制利用的基础之上,因此随着工业化体系不断受到来自全球范围的各种挑战,城市发展也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例如在我国的669个大中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其中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而这仅仅反映了城市发展困境的一个方面,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所以我们要检讨过去反思以往,探索新的途径以便重塑健康化城市的发展模式。
城市:一个交换的场域
1、城...
孝道伦理的哲学意蕴
&nb...
从端午节申遗看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 端午节: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
警惕:你的健康或将成为别人掠夺的资源
当我们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富足的时候,我们会比以往更加珍视自己的健康。现代社会一方面扮演着天使角色——给你带来无限的享受,而另一方又扮演着魔鬼的角色——给你制造无法预期的风险——千奇百怪的疾病便是其中风险之一。于是人们为了强身健体,想尽一切办法抵御疾病防范风险,在这种潜在的巨大市场的驱动下,各利益集团便敏锐地嗅到风头纷纷像这个市场伸出了魔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医患之间纠纷不断、矛盾至今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群众依然求医难、求医贵。制药公司——监管部门—&mdas...
想当老师的感觉
认识很多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都想当老师。一位从来没有做过老师的女孩子说:“这辈子就渴望能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教鞭,想想那情景都酷死人了。”还有一位刚入道的朋友说:"站讲台的感觉真爽,下面坐着一群崇拜你的孩子,看着他们那眼神,你就感受到自己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通过他们的描述,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在2000年以前还有那么多民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了。可以说,从建国一直到2000年,中国农村教育事业差不多全是这些民师支撑起来的,而政府的投入却是微乎其微。也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民师就没有中国的...